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本好书——沉思录 ...


  •   读一本好书的感觉,好像自己又多活了一次。
      ——题记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看似把读书放在最浅的层面,实际上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最初。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写道: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差异比较一下,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他眼前世界所禁锢的。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样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来说,和旅行是一样的。

      每一本书都有生命,像一个沉睡的灵魂在等待召唤。翻开一本书,便开始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书的纯粹在于,除了白纸黑字,没有多余杂质参杂其中。不管两个灵魂是否处于同一时代,只要有默契,这样的对话甚至可以穿越年。

      《Meditations》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的书。罗素说,Marcus Aurelius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切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然而在他统治罗马的大部分时间,战乱频繁,灾难频繁,尽管他努力挽回,却阻止不了罗马的衰落。他想要的那种宁静的乡村生活也始终没有机会实现。

      翻开《Meditations》,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瀚海回到两千年前,与Marcus Aurelius面对面,听他甜美而忧郁地诉说心中的理想。他的每一句话都震撼着我内心深处,继而思考自己。《Meditations》是一本特别的书,读它的时候,我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或者彻底打乱毫无顺序地读,不同的阅读顺序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不管我读这本书的进度有无增加,我都会在扉页上写下几句随感,久而久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相同问题会有不同看法。我常用自己的观点去反驳作者的观点,尽管我觉得我所反驳的那些是对的。或者自己反驳自己,同一本书在不同情况下能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自我矛盾,我需要这样激烈的思想争夺得出更好的结论。

      一本好书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解开心头缠绕已久的结,总能在不经意间为其打开一扇智慧的门。《Meditations》的魅力正在于此。这本书不等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必须跟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起伏,并且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章,否则故事就会脱节,读这种类型的书实际上是在读一个人的思想。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机会读许多书,却不见得每个人都在书中能品尝到读书的乐趣,有的书非得要经历了人生某一阶段才能读懂其中真正含义。

      记得初学《孔乙己》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地分析了这篇文章,我却理解得很模糊。后来上中学,自己跑到书店去买鲁迅先生的杂文集,看了好几遍仍旧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告诉我:“鲁迅先生的书确实值得读。你现在读不懂与文章本身词句生涩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现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理解的不足和你社会知识的缺乏。这样的差距使你很难明白文中的含义。你可以先把这本书放着,等你想读的时候再读。”由此我得出,不是所有的好书我都非读不可,所谓的好书也不一定都适合我。鲁迅先生的书再好,在我读不懂的情况下,对我来说也算不上好书。

      读一本好书的感觉,好像自己又多活了一次。我没有办法形象地描述多活一次的感觉,因为我没有比谁多活一次。牛顿说他之所以看的比别人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不是牛顿,我登不上巨人的肩膀,但站得高就看的远是真理。每当读完一本我认为好的书,就觉得自己又站得高了一些,看的更远了一些。无论小说还是哲学,从阅读理解到融会贯通,最后反思超越的过程是妙不可言的。我想,多活一次更倾向于一种思想的升华。一本好书总能给我一个适当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很多好书为我拓展出了一个只属于我的平台,我在这个平台上一点点堆砌着属于自己的台阶。

      《Meditations》值得一读,不只一读,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完《Meditations》,只是对其中某些章节情有独钟,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好比译者所说的: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是书。买来不一定要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后一定还会有人去读它。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一本好书——沉思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