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先秦文学(重复资料 不同作者归纳) ...
-
上古传说文学
1.1 初民的歌谣 1.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形式。
2.《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3.《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ròu,载于《吴越春秋》。4.反映原始歌谣一些风貌的最早资料主要是:甲骨卜辞。
1.2 上古神话传说 1.2.1 神话释义:
(1)一般地说,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2)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1.2.2 我国神话系统:神话的分类:
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代表: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代表: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最精彩是黄帝的故事。代表:黄帝大战蚩尤。
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神话的产生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1.2.3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
一、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鲜活地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即原始初民通过神幻的想象,把生活中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二、神话的精神特征/主要特征:1)中国古代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3)神话中熔铸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4)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三、神话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①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②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2.0 《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又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按音乐不同分为国风 160 篇、小雅 74 篇、大雅 31 篇、颂 40 篇。《诗经》有三家诗鲁、齐、韩,先后散佚。今传为《毛诗》。
2.南宋·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风:各地不同音乐;雅:正声,王畿地区的音乐;颂:宗庙祭祀舞曲。
3.《诗经》的形成:采诗说: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以闻于天子”。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而后王斟酌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皆弦歌之”。今人:周乐官的筛选、整理逐步编定,非一人一时完成。
2.1《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诗经》分类:
婚恋诗:恋爱和相思的甜蜜《郑风?溱洧》《陈风?月出》《周南?关雎》《邶风?静女》。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夫妇间深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
人生的窘困与感慨:《小雅?巷伯》《魏风?桃有园》《王风?黍离》。
政治讽喻诗:讽刺诗:揭露宫闱丑行:《邶风?新台》 描写繁重徭役:《小雅?薇》《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鼓》 直刺统治者:《硕鼠》《小雅?十月之交》《大雅?瞻印》
赞美诗:《召南?甘棠》
史诗:周人史诗《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农事诗:《良耜》《幽风七月》《周南芣苢》
反映礼俗观念:《齐风?南山》
2.2 《诗经》的文学成就 2.2.1 《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
2.2.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六义/六诗(汉):风、雅、颂、赋、比、兴】 1)赋:运用最多,直接叙事或直抒胸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2)比: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硕人》 3)兴:用于篇首或章首,起兴、发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2.2.3 《诗经》四言诗的典范:1)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2)四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天然的音乐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2.2.4 《诗经》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1)章法结构: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2)语言特点: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萋萋”“辗转”“窈窕”“蒹葭” 等。
第三章先秦散文
3.1《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1.《尚书》: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文字古奥迂涩,佶屈聱牙。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简括,微言大义、暗语褒贬的表达思想主张。春秋笔法,一字喻褒贬。
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何在?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史官撰作史著,提供政治借鉴。
3.0《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等。也是一部编年史,相传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与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3.1.2 《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
3.1《左传》的叙事艺术:【剪裁功夫、全知的叙事视角】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 件故事化、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2、全知的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叙述的真实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记叙战役千余场,注重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作者注意叙写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增加趣味。《曹刿论战》齐鲁长勺之战。②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鲜活,让人如同亲历。如:《晋楚城濮之战》两军阵势、将帅描写的好,文字虽短生动如画。③运用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如:《晋楚邲之战》,楚军突然发动进攻,晋军仓促应战,争相过河。3.2《左传》的写人艺术:【性格、言行、环境、成长】 1.性格:《左传》刻画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2.言行: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3.环境: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4.成长: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3.3《左传》的辞令艺术:【记言文字、外交辞令、把握心理、引经据典】【左转艺术:叙事+写人+辞令】 1)语言: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大夫辞令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2)外交辞令:简洁精炼、婉而有致,具有理富文美的特点。3)于外: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委婉,道理充分,使对方折服。4)于内: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如:《烛之武退秦师》
二、《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王朝及齐、鲁、吴、 越等国的史实。以记言为主。风格 质朴平实。与《左传》同记春秋历史,被称为《春秋外传》。
三、《战国策》:内容上主要记述战国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事迹和言论。《左传》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书,有不少夸饰的语言,风格辩丽恣肆。
《战国策》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狐假虎威、画蛇添足。
3.2.0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春秋末至战国初,《论语》《老子》《墨子》:语录体,篇幅简短,词约义丰。战国中期,《孟子》《庄子》:论辩体,说理畅达,长篇大论。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论文集中,说理透辟。
3.2.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1.《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2.《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形象化说理。3.《墨子》: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3.2.2《孟子》: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 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文学特点:1.雄辩色彩较强,而且不是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①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使对方心悦诚服;②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
3.2.3 《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1.现在通行的《庄子》就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庄子自作,《外篇》 《杂篇》是其弟子和后人所作。2.《庄子》的寓言的文学色彩:异彩纷呈的故事;奇幻谲诡的想象;空灵飘忽的文风;谐趣和讥刺横生;精湛传神的文笔。
3.2.4 《荀子》和《韩非子》 1.《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说理文的文学特征:长于比喻,少用寓言;比 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如《劝学》。2.《韩非子》: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韩非子》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庄子》寓言有何不同? 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 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如: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曾子杀猪。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4.1 屈原和楚辞
4.1.1 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1.屈原作品:《离骚》《天问》《招魂》《九歌》《九章》。
2.《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东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 11 篇作品。是一组祭神的歌曲,一般一歌主祭一神。【东国礼三君,山河大少湘夫人】
3.《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 篇诗歌,风格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平实朴素。【双惜悲怀,抽思涉橘哀】
4.1.2 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1.楚辞:屈原等人开创的新文体,“楚辞”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成帝时,刘向编集屈原宋玉以及西汉贾谊等人的作品命名《楚辞》。后王逸为其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2.楚辞产生的原因:1)歌声: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2)好巫: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风、巫歌关系密切。3)地方:有特色的楚地风物的描写,楚地方言的运用,造成浓郁的地域特色。4)交流:北方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
3.楚辞与赋的区别:1)体式: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赋少用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2)性质:楚辞多议论、抒情、描绘,主观抒情;赋客观咏物,铺排描摹。如:刘熙载:“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4.楚辞的文体特征:
1)体式: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后称为骚体。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2)诗风: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3)语言:多用楚语楚声,“兮”字、“些”字等虚词叹语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4.2 “轹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
4.2.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1.创作时间:流放,楚怀王时,流放汉北;顷襄王时,流放江南。 2.《离骚》的题义: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 今人游国恩:“《离骚》本是楚国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音乐方面】
4.2.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1.美政:“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坚毅: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2.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1)想象: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形象: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手法:比兴手法的拓展。将单纯的比兴变为托物言志,尤以“香草美人”意象群最为出名。
4)语言:结构和语言方面上,采用民歌和方言。前半实写,后半虚写;语言上长短不拘,韵散结合;“兮”“些 suò”等方言的运用。
5)《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共 373 句,2490 字。
4.3 屈原的其他作品:作品 特色内容具体篇章
《离骚》 浪漫奇幻 “美政”理想坚韧
《九歌》 清新幽渺祭神组曲身世之 感和规讽之义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 直抒胸臆平实朴素非一时一地与《离骚》相同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天问》 170 个问题 370 句,1500 多字,仅次于《离骚》 《招魂》 结构精密长于铺排,为楚怀王招魂。
简述《九歌》艺术特色。
①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②神灵的人格化。
③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4.4 宋玉:屈原之徒,楚辞作家。代表作:《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风格特征:长于铺排描摹,意境浑融;描写细致入微;语言韵散结合,长短不拘,双声叠韵。(王夫之认为 《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