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附:动机理论 ...

  •   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麦独孤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评价:(不足)1.它不能确切解释行为的原因,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2.过分强调先天的行为。
      (贡献)1.本能论在一些研究领域仍占统治地位,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的。2.另一个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驱力理论
      武德沃斯提出了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的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以后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它供给机体的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赫尔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关系表示为:
      评价:行为是从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观点得到了行为主义赞同,但忽视了外在情境的作用。
      唤醒理论
      郝布和柏林等人提出唤醒理论,认为人总处在唤醒状态,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体偏好中等强度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唤醒水平。该理论提出来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刺激。
      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称为消极诱因。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行为,并有持久推动力。赫尔在驱力理论上,修改自己的公式,增加了诱因动机K:。
      强化理论
      现代的S-R心理学家认为强化不仅可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也可以解释动机的引起,该理论认为:
      1.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和作用。
      2.个体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强化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3.强化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更好地生活。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在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是爱和自尊。
      归因理论
      1.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代表人物有海德韦纳等
      2.海德首先提出,当人们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包括能力,努力兴趣等与外部原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海德还把罗特控制点的概念引入到归因理论,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类,若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的原因称为内控型,若把若归因于环境,运气,任务难度等外部原因称为外控型。
      3.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1.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2.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3.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常归因于稳定因素,同时,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成功时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的情绪体验。
      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1.德西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驱力或其他力量。
      2.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他引导人们去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
      3.德西把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前者基于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后者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是无动机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人精力。当个体确信自已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活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士要有:①直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
      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当自己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
      高趋低避型:这类学生又称为“成功定向者”拥有无奇好奇心,通过不断努力发展自我,几乎所有时间都处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学习使他们快乐,是他们生命的存在方式,学习本身而非外界刺激带给他们一种源于内心快感。
      低驱高避型:又称“逃避失败者”,这类学生不喜欢学习,他们强烈恐惧失败,因此采取逃避手段,这种防御体现在心理层面。
      高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同时受到成功诱惑和失败恐惧,对任务又爱又恨,通常是教师喜欢的类型,他们努力学习,这类人被称为“过度努力者”,为了成功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就会出现一种“隐晦努力”现象,他们在同学中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这样成功时更能说明能力过人,失败时也可以为自己失利找到很好的理由,不会被认为无能。
      低驱低避型: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不奢求成功,对失败也感不到羞愧与恐惧,内心如同一潭死水,对成就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意味着一种放弃,这也防止对自己无能的评价。
      因此,为了学生保护自我价值的需要,同时促进学生的努力学习,教师应该合理设置任务,采用相应措施如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则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集体共同努力结果而非个人能力体现。
      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它是一种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学业目标取向可以分为两类:学习目标取向和表现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又称掌握目标,持这种取向的个体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能力,也能真正提高能力;他们喜欢挑战,能坚持学习,不怕困难;在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时,用是否取得进步来评价;在对学习的成败归因时习惯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的个体控制感强,自尊感也稳定,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持表现目标取向的个体认为学习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能力往往不会随着这种学习而改变;他们习惯避免挑战,因为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他们在评价学习效果时用自己是否比别人更强来评价;在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时,习惯将其归因于能力或运气;他们控制感差,自尊感也不稳定。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一般倾向。个人成就动机可分为(1)力求成功的意向(2)避免失败的意向。一个人不可能不考虑失败后果去追求成功,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动机高于避免失败动机,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目标,若反之这个人就可能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
      阿特金森将麦克利兰的理论作了深化,提出了该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自已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功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和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 I=1-P。
      根据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动机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两种。高成就动机者即力求成功者,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获得心理满足。低成就动机者即避免失败者,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容易的可以保证成功,困难的可以找借口。
      应用: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采取安排竞争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起其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给予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如果成功,及时强化,评定分数稍微宽松,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错误。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原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附:动机理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