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三、兵乱中的贵公子(01) ...

  •   01

      政事堂里气氛和谐,没有被早朝影响半分。

      相公们同在朝堂,抬头不见低头见,如非必要,矛盾绝不上脸。一群中老年平日相处熟稔随意,话题一路从沉闷的天气跑回无人不在意的养生,又滑到家里刚会走的小曾孙。最年轻的女皇新晋也升了辈分,参与讨论兴致勃勃。

      青春逼人的小太子憋了一早上,回政事堂和老人家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百无聊赖中见到年岁相仿的小姨妈简直如蒙大赦,赶紧招呼到身边来。

      桌案上笔墨齐全,李令之顺手点墨写了两笔,低声问:“今日早朝好久,很多事吗?”

      李慈向右首下饮茶的赵相公瞥一眼:“沧州事吵得厉害,殉职那位赵刺史的谥号拉扯老半天,定完阿娘直接叫退了。”

      赵氏名门、一方知州、死的勉强光荣,还是相公族侄,不吵谥号才怪。

      李令之几个月来很知道了一些殉职知州的过往事迹,说碌碌无为都是美化,不由好奇:“定的什么?”

      李慈也是一般,颇为不以为然道:“礼部拟了几个,阿娘选的‘渊’。”

      两人对视,从对方的眼里看出了未尽之言:谥还不错,女皇对这倒霉刺史挺客气。

      “今天合该柳钦当值,他怎么没来?”李令之又有些奇怪,“这三年我没见过他无故迟到呢。”

      李慈小声道:“陈相帮忙带了告假折子,说是母亲重病,留下看顾了。”

      难怪。李令之心下了然。

      她这位柳同僚乃是魏国公留在上京的幼子。他祖父母随先帝远嫁,几十年忠心耿耿,他爹他哥长年镇守西北吃沙子打番人,他为侍疾缺勤,女皇即便不想批也应该批。

      那头,相公们与女皇结束闲聊,转而开始议事,小辈们也识趣地收声。

      屋外的雨星星点点,湿润了沉绿的琉璃瓦,小股成溪,愈演愈烈,渐次奔流淌落屋廊窗棱,淅淅沥沥地织出一张绵密的雨幕。

      礼部尚书卫恪先报,未来将有数场节庆和祭礼,即便移居熙山别宫也不能马虎。他是个斯文有礼、风度翩翩的慢郎中,一把好嗓子低缓醇和,悠悠枚举着安排,听得在座早起的中老年人昏昏欲睡。

      女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敲团扇,突然一合掌,“啪”地拍飞袭来的瞌睡虫,笑道:“文柏先等等,这些还远,不如还是继续说沧州事,早讨论完早翻篇嘛。”

      卫恪承爵怀宁侯,先父卫琅是靖王表兄,因救驾受过重伤,去世很早。他和姐姐湖陵郡主自幼养在宫中,兼做齐国公主伴读,习惯了替小公主收烂摊子和做场子,前两年补入政事堂,一贯低调。女皇点宰相的主要也是杵个“自己人”,方便做托和拉人投票。

      今天的卫尚书也从善如流:“圣人说的是,自然是沧州事更急。”

      祭祀有成例可以遵循,反而沧州一堆抚恤丧仪定谥需要讨论,其他应对还没定的时候,礼部还真不急。

      李令之直起腰,打上十二分精神。

      沧州兵乱,听名字就很不愉快,从爆发到失控到目前收尾,发展相当魔幻。

      起初,沧州只是遭受了旱灾,酷烈但相对常见,同附近的定、易、瀛等州一样,近些年年景不大好。天扛着不下雨,想爱民如子没那个条件,各县能撑就撑,不能撑还是得硬撑。

      今年的老天还算给面子,全境零星下了几场小雨,勉强播种了下去。

      缺水就要争水,北地民风彪悍,械斗闹的凶起来人命案子频发。沧州治下盐池县令因为调解械斗不慎重伤,正在巡视全境的知州得到消息后去主持,哪想到才改道没走多少,给不长眼的山匪扣了!

      知州随从奔回州府向通判求救,抽空给驻守的偏将报了信。

      偏将是个新贬来调防的小将,出身不错,脾气很坏,脑子还热。年轻人心气盛,点一拨兵就去剿匪,没成想被打个落花流水,自己也受了伤,回营高烧不退。

      山匪打败朝廷小将胆气大盛,乘夜摸进驻地抢粮,带不走的就烧。

      能拿来装贬官的驻地原本就不是个好地方,定员两千,实际可能不满一半,除几个小校,大多是刚放下锄头的新兵。山匪进来大闹一通,再嚎一嗓子“将军死了”,兵营直接大乱!

      混乱中,亲兵果断背着偏将跑路,新兵六神无主,胆子吓破了,倒有好些被自己人砍死踩死。营盘闹哄哄一夜,一片狼藉,胆大的混人投了宼,胆子小点的逃了。

      而另一边,知州随从的运气不好,没到州府就坠马死了。通判留守州府,好几日没收到知州消息,着人去寻,半道遇到病恹恹的偏将及其亲兵急急赶回,州府这才知道出事。

      通判问明始末,赶去营盘,残兵收整后只余百多人,派人出去打探,回报的消息却更坏——

      那伙山匪一不做二不休,砍了知州,拉拔起队伍造反了!

      大周复国四十年,先帝励精图治,交给女儿一片生机勃勃的天下。今上治下堪称海清河晏,如此穷凶极恶的乱祸实在罕见。

      女皇当庭摔了笔,这是明晃晃地打她的脸!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超出朝廷想象了。

      山匪里有高人,抢占一县只杀主官,又开仓放粮,又打土豪分田地,一时间声望大涨,名声居然还不坏。

      而境内另一处营盘,上下级的勾心斗角穷图匕现,下级一不做二不休,砍死上级带士卒哗变,火速打下邻近的县城。

      民乱正式升级成为兵变。

      天下大乱前百多年,河北藩镇早已尾大不掉,名义上还奉天子为正朔,实际是节度使的国中之国,和上京朝廷极少甜蜜相处。

      百姓见惯战乱,对伸手只会要钱的中央极度缺乏尊重。复国至今,北地勉强长出两代人,情况也只略好一些,血液里一言不合拉反旗是有传承的,十分的顺手。

      沧州目前归属河北道,算是中州,被占的则是个中县。兵乱的消息一开始压着,反军胆大,借县令名义办鸿门宴,邀请通判来主持。谁知道耍刀的手狠,握笔的心狠,通判胆子更大,领一队仆役前来,酒过三巡,突然发难重伤反军头领,仆役一拥而上乱拳伺候,当场控制了形势。

      原来,通判赴宴前发信定州,就近向负责防卫河北道的宁边军借了人,仆役便是副统军的僮仆假扮。官军无令不可调动,情况太紧急,副统军借家僮救命也算是从权。

      头领既死,无主乱兵奔逃投向山匪。山匪——现在叫义军了——获得了补充力量,连下沧州三县、临近瀛州一县,更有开县“弃暗投明”的,一时造反事业搞的如火如荼。

      通判退守州府,几道折子连发,因道路偶有不通和遗失,最后是堆在一起送上的京城御案。

      女皇大发雷霆。

      才免过税赋的地方,出什么义军,义个头啊?

      当即敕命宁边军就地组建剿匪幕府,沧州通判权任安抚使,又遣惠安侯率禁军前往。

      总之,尽快把事态给平了!

      时有不巧,宁边军刚开始整兵,突然开始天降暴雨。匪军正冒出个会打的能将,携甘霖气势大盛,一放晴就压着官军狂揍。

      官军承平多年,本就散漫,宁边军正副统军的关系还十分恶劣。双方摩擦初时互有胜负,经过一次次决策失误,官军大败溃散,不仅统军阵亡,幕府都给一锅端了。

      消息传到京城,一片哗然!

      幸有副统军重整余部,小胜一场挽回颜面,之后却由于独断专行,被御史隔空参个狗血淋头。

      禁军先遣此时终于赶到,两个月后,乱局渐渐有了起色。十日前,匪首被擒,至此,尽管乱兵尚且占有数县,在大多数人心里,沧州兵乱便差不多结束了。

      匪军的首恶、从犯那是要抓回京城等枭首示众的。匪兵无知从逆,死罪可免,发回原籍既往不咎。官员军士死了的要抚恤,有功的要嘉奖,有罪的要问罪。另外还有旱灾、水灾造成的饥荒、溃堤、赈灾、疾病,战后还需要重新恢复生气等……全是乱哄哄的官司。

      宰相和钱袋子凑齐,忙的就是这些事儿,地方具体执行有安抚使,政事堂得定个调子。

      李令之微微屈身,下笔如飞,没发觉李慈不时来偷看一眼,却有自己的心事。

      诏令自有固定的格式,取人名、事迹、处理等塞进框架即可,舍人也算辞臣,往往还会追求写的赏心悦目。但今天工作量难得的大,李令之虽然很会背书,一时要从繁杂记忆里择出最合适的言辞,就有点卡壳。

      她正经读书只读到十一二,因为重病就辞学了,之后一直休养。即便还在学里的时候,伴读不论在弘文馆还是崇文馆,从来不是学士的重点。

      李令之那会儿仗着记性好,想着学的够多了,一辈子够用,辞学也不觉得可惜。入宫当差后,有两个束发读诗书的同僚做对比,就算不情愿,也得承认的确比不过。

      她是将将蓄满的一汪池,不断竭泽而渔,同僚却好似江河湖海,信手拈来就是字字精准。

      李令之越写越烦恼。

      总得寻个法弥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