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乙肝大三阳 ...
-
大约是从这时起,父亲的大三阳复发了。
我不太清楚父亲是何时得的这个病,后来也一直不曾敢问过,隐约记得奶奶说过父亲是年轻时在外打工染上的乙肝,90年代很多人得了乙肝,这个甚至会遗传,尤其是母体传播的几率非常高。
几年后乙肝疫苗出来的时候,父亲立马带着我们去医院检查,确认我们三个孩子都没有遗传到大小三阳后当即给我们付了一套乙肝疫苗的钱,前前后后一共打了三针。
父亲房间的地上总是吐满了带血的痰,看上去很恶心。
家里已负债累累,没钱去医院治疗只开了一些护肝片回来吃,医生叮嘱父亲说大三阳是不能干重活的,平时饮食也要注意忌口。
父亲本就和奶奶一样有着懒惰的性格,这下便在家里开始休养起来。爷爷为了让父亲快点康复,问来了中药方子自己去山上寻找药材,每天熬好药汤用热水瓶装好送来给父亲喝。
这个时候母亲已经在玻璃厂上班了,做那种装口服液的小玻璃瓶,我们的小镇虽然不大,但是却是有点名气的,它叫-新祺周。
新祺周原名新溪周,当时周姓家族在此建立村庄,因门前有一条小溪,故名“新溪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溪周被当地的土著方言叫出了谐音“新祺周”。
首先母亲工作的这个玻璃厂生产的药瓶子,就是供应给我们自己镇上的药企。因为镇上有2家国营药企,分别是桑海制药厂和济生制药厂,还有一家民营药企叫做杏林白马庙药业有限公司。
那时桑海制药厂做出了一款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产品-21金维他,曾经在央视打过广告,而杏林白马庙制药厂研制出了中国最好的板蓝根产品。
除此之外三家制药厂还有很多中成药畅销全国,成为省内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其中部分中成药是口服液玻璃瓶包装的,从而衍生了玻璃瓶厂。
而我们的小镇并不是以药企出名的,最早是以蚕桑出名,后来成就省内最大的丝绸厂-蚕桑丝绸厂;还有当时最好的最大的味精厂-玫瑰牌味精厂,南方最大的气门芯配件厂;和印刷厂、针织厂、化工厂、塑料厂等20个工厂和基建工程处。
当时这个小镇引领了一轮全省的工业化浪潮,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批出口创汇产品,成为第一个企业经济开发区。
1966年以前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单位,曾经有德国、也门、刚果、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及友人来参观访问。
新祺周以前是有火车站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新祺周站可是京九铁路线上的一颗“明珠”呢,这也是当时做出口产品企业的一个大助攻。
小时候我看着火车从家门口经过,好奇过一辆辆这么长的货车得装多少货物啊,货车上有时还会掉货物下来,夜晚客车经过时能看到车厢里的床铺,心中对火车有过无尽的好奇。
新祺周的崛起并不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经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过来的,早在解放初期,新祺周因战争而变得废墟一片,所以新祺周也由一片红土地垦荒出来的。
1957年以省直机关干部、转业军官和知识青年为骨干的垦荒大军在这里开天辟地,植桑织绸,1958年命名为国营蚕桑综合垦殖场,直属省农垦厅领导。
后来朱德总司令三次视察,看到万亩桑田的壮美画卷,感叹真的是桑海,从此新祺周也叫桑海蚕桑场,桑海经济开发区。
从1958开始就归省农垦厅直管,1970年又划归县城管,后来又划给市里管,长大后我的身份证地址都换了两次,一张是叫新祺周,一张是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明明口音习俗是跟着县城多一些,读书考试及地方管辖又归市区。
但是90年代后,新祺周就开始没落了,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又变成了一个无名小镇,镇上再也不见当初辉煌的景象。
在我出社会后,再次听到年长的同事谈起曾经的新祺周夜生活就如大城市,街上随处可见外国人,非常的繁华。这点我是知道的,因为我小时候在镇上也见过金发碧眸的外国人。
多年以后新祺周这颗蒙尘的明珠终是被再次捡起,被定为国家级中医药科创城,作为全国唯一以“中医药”命名的科创城。
在我上小学之前,母亲就来这里上过班。
那时冬天没有什么农活干,母亲就骑自行车带我来这里做事,母亲在厂里面干活,我一个人坐在厂外的稻秆堆里晒太阳。
烧这个玻璃瓶子很辛苦,两米长的玻璃管一根一根插在机器上用火烧制而成。
冬天还好,机器上全是火焰 ,一个工人要负责好几台机器,整个厂房内斗是暖烘烘的。
夏天里面的温度就高的难受了,我进去后没几分钟就要跑出来,而且是两班倒,要上12个小时;有时是8点到8点,有时12点到12点。
母亲上了晚班白天睡觉的时候我们在外面玩耍时声音总是很大,经常吵得母亲睡不着,偶尔母亲被吵的睡不着也会发火凶我们一顿,叫我们安静点或去别处玩。
后来母亲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自食其果”。从幼时起我白天便没有睡过午觉,白天总是有使不完得劲,所以晚上会睡的早一点。
但是我睡觉前需要绝对得安静,有一点动静我都会睡不着或者惊醒。
许是白天和小伙伴们疯累了,这晚我早早就有了困意,瞌睡已经到了眉毛。但是弟弟妹妹一直在玩闹吵得睡不着,我便向母亲哀求试图让她叫弟弟妹妹别吵。
母亲说道:“你现在知道吵得难受了,我白天睡觉天天叫你别吵你就当耳边风,活该,我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