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自序

      这本书开笔于2016年11月21日,停笔于2016年11月24日左右,一共写了两章多,本来打算写八章,因为中途转写《岓默》而搁置了。作者于2022年1月11日将它删减至两千多字,使它形成一篇文章。修改了昦尚以外的人名,如把“哥舒羙阳”修改为“哥舒高阳”,把“切雅希慕雅诺”修改为“迉雅夕暮雅诺”,把“白冥鸯媞”修改为“井生”等。删除了一界,补充了一界,修改了一界。删除的一界为“宗界”,补充的一界为“壤界”,修改的一界为“寸界”,原本为“玄界”。
      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未听任何音乐,看这篇文章的人不妨边听古筝曲《汉宫秋月》、《彝族舞曲》和《高山流水》边看。
      本文中的井生、柳孤、夜舒和哥舒高阳以作者本人为原型,井生和哥舒高阳为转性后的作者,夜舒为小时候的作者,柳孤为长大后的作者。井生皮肤雪白,身高一米九三,体重一百八十四斤,孔武强壮。哥舒高阳皮肤雪白,身高一米九三,体重一百八十四斤,孔武强壮。天辟以作者的一位美国朋友为原型,他长得像劳伦斯·奥利弗,皮肤白净,身高一米九二,体重一百七十一斤,健壮挺拔,五官深邃。迉雅夕暮雅诺以作者的一位德国朋友为原型,他长得像罗伯特·泰勒,皮肤白皙,身高一米□□,体重一百八十斤,魁梧挺拔,五官深邃。昦尚以作者的一位俄罗斯朋友为原型,他长得像蒙哥马利·克利夫特,身高一米八七,体重一百六十斤,结实挺拔,五官深邃。
      小时候的作者:拥有黑色头发,小麦色皮肤,浓眉美目,黑色虹膜,深黑色瞳孔,驼峰鼻,唇方口正,上唇薄,下唇厚,唇色浅紫粉色,有唇珠,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牙齿洁白整齐,左、右各有一颗虎牙,左脸长着十七颗褐色雀斑,右脸颧骨上长着一颗黑痣,后颈右下部,靠近右肩处,有一颗大拇指大的黑痣,右锁骨窝长着一颗黑痣,左胸靠近右胸处长着一颗红痣,右胸靠近左胸处长着一颗深青色痣,右手腕背面正中长着一颗红痣,右手前臂背面,靠近手腕的地方,左、右各有一颗黑痣,右手食指中节靠近掌指关节的地方,正中有一颗休子(肉痣),颜色与皮肤的颜色一样,左手后臂中段,朝前的一面,稍微靠近前段的地方,长着一颗黑痣,稍微靠近后段的地方,长着一颗红痣,右腿根部靠下的地方,长着一颗米粒大的黑痣,左膝盖偏右的地方,有一块大拇指大的疤痕,身高一米五六,体重九十七斤,五官棱角分明,身材壮实。
      长大后的作者:拥有黑色头发,小麦色皮肤,浓眉美目,黑色虹膜,深黑色瞳孔,驼峰鼻,唇方口正,上唇薄,下唇厚,唇色浅紫粉色,有唇珠,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牙齿洁白整齐,左、右各有一颗虎牙,右脸颧骨上长着一颗黑痣,后颈右下部,靠近右肩处,有一块大拇指大的疤痕,右锁骨窝长着一颗黑痣,左胸靠近右胸处长着一颗红痣,右胸靠近左胸处长着一颗深青色痣,右手腕背面正中长着一颗红痣,右手腕背面正中长着一颗红痣,右手前臂背面,靠近手腕的地方,左、右各有一颗黑痣,右手食指中节靠近掌指关节的地方,正中有一颗休子(肉痣),颜色与皮肤的颜色一样,左手后臂中段,朝前的一面,稍微靠近前段的地方,长着一颗黑痣,稍微靠近后段的地方,长着一颗红痣,右腿根部靠下的地方,长着一颗米粒大的黑痣,左大腿中段有一条近月牙形疤痕,左膝盖偏右的地方,有一块大拇指大的疤痕,身高一米六二,因为背微驼,脖子前倾,所以测量结果为一米五八,体重一百四十斤,体态丰腴,圆润精致,左、右耳垂各打着三个耳洞,左上耳洞和右上耳洞已经封住。

      附名词解释
      元(yuán):(1).〈文言〉头。(2).第一的,居首位的。葛洪《抱朴子·备阙》:“淮阴,良将之元也。”(3).开始;起端。《易·乾卦》:“乾,元亨利贞。”(4).〈文言〉根源;根本。《文子·道德》:“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5).要素。(6).〈文言〉君主。文天祥《得儿女消息》诗:“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7).〈文言〉南诏国王的自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诏)王自称曰元,犹朕也。”(8).〈文言〉民众,百姓。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9).〈文言〉指元气。《吕氏春秋·应同》:“帝者同元,王者同义。”(10).〈文言〉道家所谓的道。《子华子·大道》:“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11).指帝王年号。《史记·孝武本纪》:“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12).数□□算式中,表示变量的字母称元。(13).圆形的货币。(14).古代术数家认为,物质世界按五行递次更代,周而复始,一个周期谓之一元。《后汉书·律历志下》:“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元法,四千五百六十。”(15).朝代名。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6).姓氏用字。(17).旧称元宝一枚为一元。袁枚《答秋帆制府书》:“才还山中,见案上手书及国宝四元。”(18).中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一元等于十角。(19).主要的;根本的。(20).构成一个整体的。(21).〈文言〉大。《尚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22).〈文言〉黑色。清朝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改“玄”为“元”。洪亮吉《治平篇》:“自此而元焉。”(23).〈文言〉善;吉。《国语·晋语七》:“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24).〈文言〉本来;向来;原来。王鲁复《诣李侍郎》诗:“文字元无底,功夫转到难。”——摘抄自“百度百科”{(1)、(2)、(3)、(4)、(6)、(19)、(23)}
      元界(yuán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上方。
      始(shǐ):(1).开头,开始。《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2).过去,从前。《左传》:“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3).根本,本源。《国语》:“坚树在始。”(4).姓。《史记·项羽本纪》:“有军候始成。”(5).先,首先。《吕氏春秋·孟冬》:“天子始裘。” 高诱注:“始,犹先也。”(6).当初,在最初的时候。《诗·小雅·何人斯》:“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7).曾,尝。《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8).刚刚;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9).然后;随之;立刻就。清·李汝珍《镜花缘》:“母亲良氏,素有阴虚之症,服药即吐,惟以海参煮食,始能稍安。”(10).仅仅,只。《梁园吟》:“访古始及平台间。”(11).正,正在。南朝·梁·江淹《自序传》:“值世道已昏,守志闲居,不交当轴之上。俄皇帝始有大功于四海,闻而访召之。”(12).谋划。《诗·大雅·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13).滋生。《礼记》:“君子念始之者也。”(14).从头起,从某一天起。(15).朝。《前汉·鲍宣传》:“日食于三始。” 注:“元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春秋法五始之要。” 注:“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敎之始。公卽位者,一国之始。”(16).乐名。孟康曰:“七始,天地人四时之始。华始,萬物英华之始。” 《汉·安世房中歌》:“七始华始,肃倡和声。”(17).星名。《前汉·天文志》:“旬始,出于北斗傍。” 司马相如《大人赋》:“垂旬始以为幓。”——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3)、(14)}
      始界(shǐ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下方。
      天(tiān):(1).人的头顶。《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2).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易·睽卦》:“其人天且劓。”(3).天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4).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战国策·魏策》:“休祲降于天。”(5).天堂;天界;天国。汉·蔡邕《述行赋》:“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并集。”(6).一昼夜。(7).比人类品质更高尚和能力更强大的存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违天不祥。”(8).自然所生成的事物。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与天不老。”(9).一年里的特定时候。(10).气象状态。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11).丈夫。(12).指先天不足。《灵枢》:“此天之所不足也。”(13).古代指君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14).头等大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15).人的额部。(16).姓氏用字。(17).天然的;天生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18).数目极大的。(19).腾空架设的、驾于空中的。(20).很,非常。(21).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22).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祕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5)}
      天界(tiān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左边。
      冥(míng):(1).昏暗。《前汉·五行志》:“其庙独冥。” 《注》:“暗也。”(2).深奥,深沉。(3).糊涂,愚昧。《礼记·哀公问》:“寡人惷愚冥顽。” 注:“言不能明理此事。”(4).迷信的人称人死后进入的世界。古代多指一年的第二季,已被人进入天气炎热的时节。如:冥季(夏季,农历四月到六月)。又如:冥天(夏天)。 《说文》:“冥,幽也,夏六月也。” 《淮南子·天文寻》:“冥,夏也。” 《诗·无将大车》:“维夏冥冥。” 《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夏已矣。” 枚乘《七发》:“冥火薄天,兵车雷运。” 《幢碟后传》:“六月为冥。” 《汉书·五行志》:“其夏独冥。” 《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5).指儿童(或细伢)因激素造成早熟状态进入的世界。(6).深远,幽深。孙绰《游天台山赋》:“临万丈之绝冥。” 注:“幽深也。”(7).精妙,深奥。(8).虚空渺茫。《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冥冥。” 注:“皆了无也。”(9).静默。归有光《项脊轩志》:“冥然兀坐,万籁有声。”(10).潜心,专心。《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 注:“专默精诚之谓也。” 《聊斋志异·促织》:“冥搜未已。”(11).夜晚,黑夜。《玉篇》:“窈也,夜也,草深也。”(12).神灵,自然。(13).通“溟”。海。《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14).姓氏用字。(15).泯灭。(16).同“瞑”。闭上眼睛。《庄子·列御寇》:“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17).暗合,默契。高允《征士颂》:“神与理冥。”(18).草深。《玉篇》:“窈也,夜也,草深也。”——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1)、(4)、(6)、(7)、(9)、(13)、(16)}
      冥界(míng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右边。
      地(dì):(1).大地,与“天”相对。《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2).地面;陆地。《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土地;田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4).领土,属地;地区。《战国策·魏策》:“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5).地方;场所。唐·崔颢《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6).地位。(7).心意活动的领域。(8).路程;面积。(9).居住地。(10).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11).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12).地主的简称。(13).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4).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舜子变文》:“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15).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唐·李白《越女词》:“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摘抄自“百度百科”{(1)}
      地界(dì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前面。
      壤(rǎng):(1).形声。从土,从襄(xiāng),襄亦声。“襄”指“包裹”、“包容”。“土”与“襄”联合起来表示“包裹了种子的泥土”。本义:已经播种了种子的田土。引申义:熟田。(2).土壤。《说文》:“壤,柔土也。” 《九章算法》:“凡穿地四尺,为壤五尺,为坚三尺。” 按,息土曰壤,筑土曰坚。 《说文解字》:“壤,柔土也,无块曰壤。”(3).泛指泥土。《说文·尊贤》:“夫太山不辞壤石。”(4).指一般的土地。《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5).地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6).边界线,疆域。如:接壤。(7).数词。十秭为壤。又以万万秭为壤。亦泛指大数。《孙子算经》:“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8).通“穰”。丰收,富足。《列子·天瑞篇》:“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9).姓氏用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壤驷赤,字子徒,秦人。”(10).捋。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11).毗连;连接。《史记》:“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12).凿地出土。《谷梁传》:“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13).纷乱的样子。《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壤壤,皆为利往。”(14).物自生则言土,人耕种则言壤。(15).伤也。《谷梁传·隐三年》:“日有食之,吐者外壤,食者内壤。”(16).大地,与“天”相对。如:盖壤,指天地。《韩愈诗》:“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17).击壤,古戏也。《史记·五帝纪》:“帝游康衢,老人击壤而歌于路。”——摘抄自“百度百科”{(2)、(3)}
      壤界(rǎng jiè):七界之一,位于寸界后面。
      寸(cùn):(1).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2).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一市寸约合3.33厘米。贾谊《新书·六术》:“十分为寸,十寸为尺。”(3).中医切脉部位名称。(4).《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5).姓氏用字。(6).形容极短或极小。(7).帮衬,协助。《西游记》第六十回:“两条棍向振天关,不见输赢皆傍寸。”(8).通“忖”。揣度;思量。《汉书·律历志上》:“分者,自三微而成着,可分别也。寸者,忖也。”(9).“方寸”、“一寸”、“寸田”和“寸肠”的简写,指心。——摘抄补充自“百度百科”{(9)}
      注:心的别称和雅称是方寸、一寸、寸田、寸肠、灵台、灵府、丹赤、丹府。1、方寸意思是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2、一寸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苏轼《次韵答王巩》:“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3、寸田意思为三丹田;心田,心。苏轼《和饮酒》:“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4、寸肠释义为胸臆心间。韩偓《感旧》:“省趋弘阁侍貂璫,指痤恩深刻寸肠。”5、灵台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台。”6、灵府指心。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灵府。”7、丹赤,心的另一种说法。8、丹府意思是赤诚的心;即丹田。《文选·陆机下》:“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摘抄自新浪用户“燕飞过河”在“爱问”上对问题《心的别称和雅称》的回答
      寸界(cùn jiè):七界之一,位于元界、始界、天界、冥界、地界和壤界之间正中。
      有(yǒu):(1).持有,具有,与“无”相对。《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2).中国哲学用语。与“无”相对,指可感觉的实物,最普遍的存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取得,获得,占有。《资治通鉴》:“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4).等候,等待。(5).保存,保护。《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6).发生,呈现;产生。汉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7).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天工开物·乃粒·水利》:“有三日即乾者,有半月后乾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8).表示不定指,跟“某”的作用相近。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9).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10). 相当于“或”。或许。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有,犹或也。有与或古同声而义亦相通。”(11).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荀子·议兵》:“舜伐有苗…汤代有夏。”(12).果。又佛家语。“十二因缘”之一的“果报”。《玉篇·有部》:“有,果也。”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质也,寀也。”(13).姓氏用字。《尚友録》:“有,有巢氏之后。” 《论语》:“有子。” 注:“孔子弟子有若。”(14).通“又”,用于整数零数之间。《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诗·邶风》:“不日有曀。” 注:“有,又也。”——摘抄自“百度百科”{(1)}
      元有(yuán yǒu):指生活在元界的居民、公民。
      无(wú):(1).亡。《说文解字》:“无,亡也。从亡,无声。奇字无,通于元者。”(2).以歌舞祭奠阵亡勇士。(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没有,跟“有”相对。《玉篇》:“无,不有也。”(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 注:“无,犹不也。”《韩非子·喻老》:“臣是以无请也。”(6).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7).未,不曾,没。沈括《梦溪笔谈》:“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8).不必,不值得。方荀《狱中杂记》:“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9).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汉书·高帝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10).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汉书·高后纪》:“无少长皆斩之。”(11).用在句首,无义。《墨子》:“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3). 《尔雅·释诂》:“虚无之闲也。” 注:“虚无皆有闲隙。”(14).姓氏用字。《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 《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15).通作“毛”。《後汉·冯衍传》:“饥者毛食。” 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16).《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 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 郑注:“明言其误。” 《集韵》:“合无,武为一,非。”(17).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18).丰也。从林;或说规模字。从大,数之积也;林者,木之多也。与庶同意。《商书》曰:“庶草繁无。” 文甫切 〖注〗徐锴曰:“或说大为规模之模,诸部者,不审信也。”——摘抄自“百度百科”{(1)、(4)}
      始无(shǐ wú):指生活在始界的居民、公民。
      神(shén):(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古代神话传说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死后的精灵。《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3).精神;心神。《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4).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5).神韵;韵味。王若虚《自笑》诗:“酒得数杯还已足,诗过两韵不能神。”(6).表情;神色。窦臮《述书赋》上:“长玉靡慢,神闲态秾。”(7).中医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和精神状态。《素问·移情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8).姓氏用字。(9).不平凡的,极其高超的;不可思议的。《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10).〈方言〉聪明。(11).〈文言〉慎。《逸周书·宝典》:“行之以神,振之以宝。”(12).〈文言〉灵验。《晏子春秋·谏上十二》:“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13).〈文言〉犹治。《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14).〈文言〉犹化。《吕氏春秋·具备》:“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高诱注:“神,化。言不诚不能行其化也。”(15).神荼(Shēn shū)传说中能制服恶鬼的海神。后世奉为门神。(16).〈文言〉通“升”。《八琼室金石补正·僧肃然造像记》:“过往先亡,愿神净土。”(17).天眼。《皇极经世》:“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栖乎目。”(18).鬼神。阳魂为神,隂魄为鬼。气之伸者为神,屈者为鬼。——摘抄自“百度百科”{(1)}
      天神(tiān shén):指生活在天界的居民、公民。
      鬼(guǐ):(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说文》:“人所归为鬼。”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诗·小雅》:“为鬼为蜮。” 《礼·礼运》:“列于鬼神。” 注:“鬼者精魂所归。” 《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2).万物的精灵;鬼怪。《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3).〈文言〉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4).对某些人的蔑称。张祜《感归》诗:“乡人笑我穷寒鬼,还似襄阳孟浩然。”(5).对人的昵称(多用于小孩)。李季《五月端阳》二九:“小小年纪伶俐鬼。”(6).不光明的事,不正当的心计。黄庭坚《少年心》词:“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头从前鬼,着手摩挲。”(7).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参看“鬼宿”。《通志·天文一》:“鬼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位。”(8).躲躲闪闪;不光明。(9).〈口语〉狡黠;机灵(多指小孩或动物)。杨朔《三千里江山》:“你觉着你鬼,我比你还鬼。咱们看看谁鬼的过谁去!”(10).属性词。恶劣的,糟糕的。多用为詈词。老舍《龙须沟》第一幕:“这个鬼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个大疙疸!”(11).〈文言〉远。班固《典引》:“仁风翔乎海表,威灵行乎鬼区。” 李善注:“蔡邕曰:‘鬼区,绝远之区也。’”(12).〈文言〉指变为鬼,死亡。洪迈《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仙叱曰:‘吾宁鬼于宋,安用汝富贵为!’”(13).〈文言〉迷信鬼神。《逸周书·命训》:“极祸则民鬼,民鬼则祭淫。”(14).远,远方。《易·既济》:“高宗伐鬼方。” 《诗·大雅》:“覃及鬼方。” 传:“鬼方,远方也。”(15).国名。《山海经》:“鬼国在负二之尸北。”——摘抄自“百度百科”{(1)}
      冥鬼(míng guǐ):指生活在冥界的居民、公民。
      人(rén):(1).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五行之秀气也。”《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2).某人,某种人,某些人。《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4).人品,人格。《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5).指人手,干事的人。(6).别人,他人。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7).指自己。《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8).民众,百姓。《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9).智人。(10).指成年人。洪亮吉《治平篇》:“以一人生三计之。”(11).人事,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12).尘世,人世。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3).人的身体。(14).指人情事理。《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5).指男女交合之事。《晋略·废帝纪》:“帝素谨无过,乃诬以痿不能人。”(16).偶,伴侣。《淮南子·齐俗》:“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17).果仁,后写作“仁”。《尔雅·释木》:“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18).唐代避太宗讳,以“人”代“民”。(19).通“仁”,仁爱,怜悯。《吕氏春秋·举难》:“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20).姓氏用字。(21).每人,人人。《淮南子·人间训》:“人皆贺之。”(22).人为,人造成的。《说苑·反质》:“非其所藏者,不有天灾,必有人患。”(23).复姓。如:左人,闻人。——摘抄自“百度百科”{(1)}
      凡人(fán rén):指生活在地界的居民、公民。
      丫(yā):(1).指树木或物体分叉的部分。宋·杨万里《醉吟》:“烛焰双丫红再合,酒花半蕾碧千波。”(2).指像树枝分叉的形状。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三一章:“金贞来到池边上,脱了光脚丫。”(3).称女孩。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二十章:“潘家那丫,长得仙姐似的。”(4).指头上的发髻。宋·欧阳修《清明前一日》:“小婢立我前,赤足两髻丫。”(5).同“椰”,果木名。——摘抄自“百度百科”
      俗丫(sú yā):指生活在壤界的居民、公民。
      魙(zhān):(1).鬼名。《正字通》:“按聻音贱。俗谓之辟邪符,以聻为鬼名。”(2).鬼死后变成魙。《五音集韵》:“子役切,音积。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於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聊斋志异·章阿端》:“如是年余,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妻抚之曰:‘此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2)}
      寸魙(cùn zhān):指生活在寸界的居民、公民。
      首(shǒu):(1).头。《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君长;首领。《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3).头发。《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4).剑柄上的环。《礼记·曲礼上》:“进剑者左首。”(5).指装在戈戟柄下端的圆锥形的金属套。《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殳……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6).顶端。《后汉书·段颎传》:“颎追之,且斗且行……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7).道路。《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8).开端,首先。《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9).紧要,首要。《书·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孔 传:“众言之本要。”(10).顶着。晋杨泉《五湖赋》:“头首无锡,足蹄松江。”(11).斩首。《新唐书·刘总传》:“元和以来,刘辟、李锜、田季安、卢从史、齐、蔡之彊,或首于都市,或身为逐客。”(12).自首;告发。《晋书·艺术传·幸灵》:“窃者急遽,乃首出之。”(13).标明;显示。《礼记·间传》:“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14).伏罪。《汉书·梁孝王刘武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15).古代绶、组的计数单位。《汉律》:“绮丝数谓之絩,布谓之总,绶、组谓之首。”(16).第一。《左传·昭公元年》:“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17).篇。《史记·田儋列传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18).幅。《陈书·宣帝纪》:“陈桃根又表上织成罗又锦被各二百首。”(19).副。《新唐书·裴寂传》:“铠四十万首。”(20).艘。《新唐书·韦坚传》:“坚豫取洛、汴、宋山东小斛舟三百首贮之潭。”(21).表示方位。相当于面,边。汉.刘向《列女传·京师节女》:“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22).向,朝着。《论语·乡党》:“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23).依据;根据。《礼记·曾子问》:“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24).要领也。《书·秦誓》:“予誓告汝羣言之首。” 传:“众言之本要。”(25).姓氏用字。《正字通》:“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摘抄自“百度百科”{(1)、(2)}
      元首(yuán shǒu):元界的最高统治者。
      井(jǐng):(1).从地面向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易·井卦》:“改邑不改井。”(2).形似水井的东西。(3).指污水池。一说通“庰”。详见“井匽”。《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4).指古代作战时,为防穴攻而凿的地穴。《通典·兵五》:“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5).指泉水。《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6).指古代王侯的墓穴。韩愈《记宜城驿》:“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楚昭王)井。”(7).井田。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8).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9).比喻法度;条理。《初学记》卷七引应劭 《风俗通》:“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10).井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11).二十八宿之一,参看“井宿”。《史记·天官书》:“德成衡,观成潢,伤成钺,祸成井,诛成质。”(12).经穴名。五腧穴(井、荥、俞、经、合)之一。《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所出为井。”(13).“阱”的古字。陷阱。《易·井卦》:“旧井无禽。”(14).姓氏用字。(15).整齐,有秩序。(16).设置或划分井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17).藻井。《风俗通》:“堂殿上作藻井,以象东井,藻以厌火。”(18).绮井。左思《魏都赋》:“绮井列疏以悬蒂。” 注:“屋板为井形,饰以丹靑,如绮也。”(19).古文井与刑通用。《左传》:“有井伯,即邢伯。”(20).往来连属貌。《易·井卦》:“往来井井。”(21).市井。《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 师古曰:“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22).南方宿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东井为水事。” 注:“东井八星,主水衡也。”(23).《释名》:“井,清也。”(24).《广雅》:“深也。”——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1)、(6)、(24)}
      生(shēng):(1).生育;养育。《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2).滋生;产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4).谓转世。清.袁枚《新齐谐·吴髯》:“我因自经死,到黄泉哭诉,汉阳城隍移查苏州城隍,回批云:‘此人已生湖南。’”(5).生长。《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6).生存;活(与“死”相对)。《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7).使活;使生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8).天生;生来。《文子·上德》:“石生而坚,芷生而芳。” 徐灵府 注:“此原其性也。”(9).长。谓相貌呈现出某种样子。《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洪官人)教我讨个细人,要生得好的。”(10).生产;制作。《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11).指出产。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银》:“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12).出现;显现。唐.卢纶《腊月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13).生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14).生擒。《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郭璞注引韦昭曰:“生,谓生取之也。”(15).使柴、炭等燃烧。《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16).想;思索。《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为今之计,如何生个计较,送开那冤家,等女儿另招个佳婿,方才称心。”(17).涨。唐.杜甫《登白马潭》诗:“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18).升起。宋.张耒《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19).生疏。唐.王建《村居即事》诗:“因寻寺里薰辛断,自别城中礼数生。”(20).指未驯服。唐.杜甫《戏赠友》诗之一:“自夸足膂力,能骑生马驹。”(21).强行;强硬。《魏书·礼志二》:“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22).犹作为。《文选·扬雄〈解嘲〉》:“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 吕向注:“生,犹为也。”(23).犹加。《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萧颖士)到得性发之时,不觉拳脚又轻轻的生在他身上去了。”(24).方言。呆,停留。贺敬之等《惯匪周子山》第二场:“兄弟,看你不给我说,我还在黑洞里生着呢。” 原注:“生着,呆着。”(25).称呼。《礼记·曲礼下》:“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 孔颖达疏:“名者,质贱之称,诸侯相见,祗可称爵,不可称名。”(26).生命。《庄子·让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27).生活。《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28).一辈子;一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9).生物。《国语·楚语下》:“滞久则不振,生乃不殖。” 韦昭注:“生,生物也。”(30).业产;财产。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相国韦公宙善治生。江陵府东有别业,良田美产,最号膏腴。”(31).俘虏。《汉书·昭帝纪》:“今破乌桓,斩虏获生,有功。” 颜师古注:“既斩反虏,又获生口也。”(32).新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荔支)生时,大如鸡子,其肤光泽……干则焦小,则肌核不如生时奇。”(33).未开垦种植的(土地)。元.王祯《农书》卷二:“耕地之法,未耕曰生,已耕曰熟。”(34).强健;强壮。唐.柳宗元《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食之(钟乳)使人荣华温柔,其气宣流,生胃通肠,寿善康宁。”(35).“先生”的省称。指有才学的人。亦为读书人的通称。《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注:“生,谓知学之士也。”(36).后亦用为谦称。南朝.宋.鲍照《解褐谢侍郎表》:“臣孤门贱生,操无炯迹。”(37).生徒;生员。唐.韩愈《送何坚序》:“其在太学也,吾为博士,坚为生。”(38).指诸侯之子继父位。《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 何休注:“父死子继曰生,兄死弟继曰及。”(39).古代土木建造中对栱头每一等分的称呼。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栱》:“瓣,又谓之胥,亦谓之枨,或谓之生。”(40).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男性人物。后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分的不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上白)讹未。(众喏)。”(41).妓女。清.徐士銮《宋艳》卷六:“呼妓为生,未知始于何时。徐虹亭《续本事诗》载袁宏道中郎《伤周生》诗,题下注:‘吴人呼妓为生,盖亦沿宋旧耳。’”(42).通“牲”。《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43).通“甥”。唐.张祜《送外甥》诗:“衰年生侄少,惟尔最关心。”(44).通“旌”。(45).姓氏用字。(46).指活的。《礼记·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47).果实未成熟。《晋书·孝友传·孙晷》:“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48).谓新伐之材湿而未干。《周礼·考工记·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抟。” 惠栋《九经古义·周礼古义下》:“生,谓材生也。古谓初取之材为生。《管子》曰:‘栋生桡。’《韩非子》曰:‘涂濡而椽生。’皆谓初取之材也。”(49).未煮过或未煮熟的。《荀子·礼论》:“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矣。”(50).未加工或未锻炼过的.(51).犹偏。元.贯云石《斗鹌鹑·忆别》套曲:“遥岑十二远烟迷,生隔断、武陵溪。”(52).犹甚,最,很。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53).硬;实在。(54).语气助词。诗·商颂·殷武》:“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马瑞辰通释:“《南山有台》篇:‘保艾尔后。’《雝》之篇:‘克昌厥后。’《武》之篇:‘克开厥后。’皆止言‘后’,独此篇言‘后生’,盖变文以为韵。‘后生’与《伐木》篇‘友生’同,皆以‘生’为语助词。”——摘抄自“百度百科”{(1)}
      井生(jǐng shēng):元界最高统治者的名字。
      圣(shèng):(1).通达事理。《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2).聪明;才智胜人。韩愈《师说》:“是故圣愈圣,愚益愚。”(3).神圣的。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亦为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尊称。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4).刁钻;精灵、乖觉或敏锐、迅速之意。元.关汉卿《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骏马宛,恨不圣到俺那佳人家门前。”(5).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唐.李白《月下独酌其四》:“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6).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古之王天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8).指传说中的神仙等。清代.李渔《比目鱼??神护》:“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国,总礼元阴。”(9).神通。(10).清酒的代称。亦泛指酒。古时称清酒为圣人,简称“圣”。唐.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眠花不事君。”(11).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县之琉璃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圣水出上谷,东过良乡县南。”(12).姓氏用字。(13).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圣木。” 注:“食之令人智圣也。”(14).《谥法》:“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摘抄自“百度百科”{(1)、(2)、(3)、(6)、(7)}
      始圣(shǐ shèng):始界的最高统治者。
      柳(liǔ):(1).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条柔韧,叶子狭长,种子有毛。种类很多。《詩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2).指垂柳枝。比喻女子的腰肢。宋·張先《宴春臺慢》詞:“雕觴霞灩,翠幕云飛,楚腰舞柳,宮面妝梅。”(3).比喻美女。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宋·柳永《玉蝴蝶·是处小街斜巷》詞:“見了千花万柳,比並不如伊。”(4).代指春天。唐·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詞之二:“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5).古代整套棺盖飾的總稱。《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6).喪車。亦為車的通稱。《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周氏)迺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7).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8).古代五聲中“羽”的別名。《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9).姓氏用字。(10).聚集。《尚書大傳》卷一下:“秋祀柳穀華山,貢兩伯之樂焉。”(11).綹,束。多用于发、须等线状物。《水滸傳》第二八回:“只見管營相公身邊立着一個人,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白淨面皮,三柳髭鬚。”(12).通“瘤”。肿瘤。《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13).星名。《尔雅·释天》:“咮谓之柳。”(14).古人在离别时会摘一根柳枝赠送给远行者,表示挽留,所以借指离别,分离,分别。——摘抄自“百度百科”{(1)、(14)}
      孤(gū):(1).没有父亲。《说文解字》:“孤,无父也。从子、瓜声。”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2).指在幼年时父亲便过世或者父母双亡。(3).特指为国事而牺牲者的后代。如:遗孤。(4).古代王侯的自称。《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 注:“人君谦称。” 《老子》:“候、王自谓孤、寡、不谷。”(5).单独;孤独。《广雅·释诂三》:“孤,独也。”(6).孤高。唐·孟郊《连州吟》:“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7).独特。唐·李商隐《安平公》:“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8).负,负恩,背弃恩德。《良熙字典》:“孤,负也。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9).孤立于。《韩非子·奸劫弑臣》:“是以主孤于上而臣党于下。”(10).穷民之一曰孤。《礼·月令》:“养幼少,存诸孤。”(11).官名,三公之次也。《书·周官》:“立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 《注》:“三孤,虽三公之副贰,非其官属,故曰孤。”(12).《玉篇》特也。《书·禹贡》:“峄阳孤桐。” 《注》:“特生之桐也。”(13).复姓。如:独孤。——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2)、(4)、(6)}
      柳孤(liǔ gū):始界最高统治者的名字。
      帝(dì):(1).宗教或神话中称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天神。《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2).君主;皇帝。远古实指部族联盟的领袖。《孟子·公孙丑上》:“(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于帝,无非取于人者。”(3).天。王安石《古意》诗:“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4).主;主体。章炳麟《〈无政府主义〉序》:“谅知大戟、荛花,是时而为帝者也。”(5).帝国主义的简称。(6).为帝,称帝。《后汉书·伏湛传》:“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7).尊奉为帝。《战国策·赵策三》:“不敢复言帝秦!”(8).《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9).地名。《左传·僖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 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摘抄自“百度百科”{(2)}
      天帝(tiān dì):天界的最高统治者。
      天辟(tiān bì):天子,皇帝。《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天辟恶之。” 颜师古注:“ 如淳曰:‘天辟,谓天子也。’辟音壁。”
      注:“天辟”在本文中是天界最高统治者的名字。
      王(wáng):(1).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2).秦汉以来皇帝对亲属、臣属的最高封爵。《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3).泛指首领;头目。艾青《一个拿撒勒人的死》:“那上面写着三种文字的罪状:‘耶苏,犹太人的王。’”(4).同类中为首的、最大的或最强的个体。(5).姓氏用字。(6).〈文言〉朝见天子表示臣服。《诗经·商颂·殷武》:“莫不敢来享,莫敢不来王。”(7).〈文言〉匡正。《法言·先知》:“昔在公,征于东方,四国是王。” 李轨注:“王,正。”(8).〈文言〉统治;称王。《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9).〈文言〉使之称王,封为王爵。《史记·荆燕世家》:“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10).〈文言〉胜过。《庄子·德充符》:“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11).〈文言〉通“旺”。旺盛;兴旺。《庄子·养生主》:“神虽王,不善也。”(12).〈文言〉通“往”。《诗经·周颂·臣工》:“王厘尔成,来咨来茹。”(13).王屋,山名。《书·禹贡》:“至于王屋。” 疏:“正义曰: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14).弓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15).王连,远志也。(16).王鴡,鸟名。《尔雅·释鸟》:“鴡鸠,王鴡。” 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17).王鲔,鱼名。《周礼·天官·??人》:“春献王鲔。” 注:“王鲔,鲔之大者。”(18).蛇名。《尔雅·释鱼》:“蟒,王蛇。” 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19).虫名。《尔雅·释虫》:“王蛈蜴。” 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 《博雅·释虫》:“虎,王蝟也。”——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1)}
      冥王(míng wáng):冥界的最高统治者。
      迉(qī):指停留,休息。
      雅(yǎ):(1).《诗》六义之一。《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2).指周代的万舞。《诗·小雅·鼓锺》:“以雅以南,以箭不僭。”(3).仪。《玉篇·隹部》:“雅,仪也。”(4).平素的交情。《汉书·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5).乐器名。《周礼·春官·笙师》:“应雅。” 《注》:“雅,状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6).酒器名。《东观汉记》:“今日岁首,请上雅寿。” 《注》:“雅,酒閜也。别作??。”(7).古州名,隋仁寿四年置,治蒙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8).姓氏用字。(9).正,合乎规范的。《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10).高尚,温文尔雅。《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评》:“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11).美好,艳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12).(量)大。《晋书·李寿载记》:“(焘)敏而好学,雅量豁然。”(13).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向来如此。《史记·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14).表示程度,相当于“很”“极”。宋.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博士雅好饮,空山谁兴娱。”(15).多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宋陈亮《与应仲实》:“官况绝佳,职事简少,儒先生雅宜处之。”(16).用于句首,无实义。宋.徐集孙《舟中诗》:“雅陪云衲三生话,分得渔舟半日凉。”(17).人名。《礼记·缁衣》:“君雅日:‘夏日暑雨,小民惟日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日怨。’”(18).同“牙”,对小孩子的称呼。《论衡·自纪》:“以圣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说丘野。”(19).《玉篇》正也。《尔雅疏》:“雅,正也。” 《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注》:“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後世法。”(20).《玉篇》:“素也。” 《史记·张耳??馀传》:“张耳雅游。” 《注》:“韦昭曰:雅,素也。”——摘抄整理自“百度百科”{(10)、(19)、(20)}
      夕(xī):(1).日落的时候,傍晚。《诗经·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2). 夜晚。《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晚潮,后作“汐”。《管子·国蓄》:“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4).指一年的末季或一月的下旬。亦指每月之末。《尚书大传》卷三:“岁之夕,月之夕。”(5).西面;西方;山的西面。应璩《与满公琰书》:“宴乐始酣,白日倾夕,骊驹就驾,意不宣展。”(6).墓穴,后作“穸”。《泰山都尉孔宙碑》 :“窀夕不华,明器不设。”(7).通“昔”。昔时,往日。《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驩心。”(8).姓氏用字。(9).侧;斜。《吕氏春秋·明理》:“是正坐于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10).向西;偏西。《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11).古代帝王进行祭月仪式。《国语·周语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12).古代的一种礼制,指傍晚晋见君王。《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13).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某种活动。《国语·晋语九》:“智襄子为室美,士茁夕焉。”(14).指傍晚拜见尊长。《左传·成公九年》:“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15).通“亦”。也。老子》:“(人)所教,夕议而教人。”(16).“夕姑”即“射姑”,春秋时曹庄公名。《史记·管蔡世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17).官名。夕郎,汉制,给事黄门之职。(18).地名。《左传·庄十九年》:“楚子卒,鬻拳葬诸夕室。”(19).山名。《山海经》:浑夕之山。又曹夕之山。(20).斜也。《吕览》:“正坐于夕室,谓室斜而正其坐也。”——摘抄自“百度百科”{(1)、(2)、(6)}
      暮(mù):(1).日落时,傍晚。《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2).夜晚。《广雅·释诂》:“暮,夜也。” 沈约《桐赋》:“枝封暮雪。”(3).姓氏用字。(4).喻指年老,衰老。庾信《哀江南赋序》:“藐是流离,至于暮齿。”(5).迟;晚。《吕氏春秋》:“夫自念斯,学德未暮。”(6).衰颓的。如:暮气沉沉。——摘抄自“百度百科”{(1)、(2)}
      诺(nuò):(1).答应声。《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2).古时批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许可叫“诺”,犹今签字。《后汉书·党锢传序》:“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3).姓氏用字。(4).答应,允许。《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5).顺从。《吕氏春秋知士》:“剂貌辨答日:‘敬诺。’”(6).〈方言〉深。唐樊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