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海上钢琴师》 ...

  •   从未靠岸——《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文/陌上风轻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很犹豫,因为感觉每一个镜头都是印象深刻,怕一个不留意就成了报流水帐,表达不出这部电影的万分之一好。所以特意重新看一遍再执笔的,没想到,刚刚看了个开头,就忍不住想到了它悲伤的结局,等到临近结尾以为自己痛到麻木的时候,我仍是难过得想哭。

      一九零零的手在虚空中弹奏他人生的终章,然后是为他划上圆满句号的爆炸声。他的表情始终平和,又像是不自觉地陶醉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般沉迷。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一九零零。

      小时候,一九零零的养父告诉被丢弃的他,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匹马。说完这个辛酸的冷笑话,这个船上挖煤炭的黑人工人就死在了煤堆上。
      一九零零从此活得无牵无挂。
      “世间没有他这个人,他的国籍,生日,他孑然一身,八岁了连一张出生证明也没有。”
      小小年纪的孤儿因为无人看管,循着隐约的音乐声,来到了头等舱的舞厅。
      他透过厚厚的彩绘玻璃窗,看不清灯红酒绿,衣香鬓影,只有钢琴声穿梭自如地钻进了他耳朵里。对那时候的他来说,只有音乐没有等级之分,和阳光一样是人人平等的享受,王子在做日光浴,乞丐也可以晒太阳。

      “他叫什么?”
      “一九零零。”
      “我问的不是曲名,而是他的名字。”
      “一九零零。”
      “像首曲名。”
      宁静无人的夜晚,游客们被动人的钢琴声吸引而至,只看见了一九零零以及影响他一生的钢琴。
      船长为难地说,“一九零零,你不可以弹琴,这不合规矩。”
      初次展现天分的一九零零抬头,不假思索道,“规矩可以滚蛋。”

      整部片子是采用欧美片常见的倒叙和夹叙的叙事手法,却是我目前为止所看过的影片中用的最好最适合的,不论剪辑还是插入都那么恰如其分。
      故事发生在真实与回忆之间,对比鲜明,现实残酷得令人看不下去,而回忆甜美朦胧,如梦似幻。
      试想,上一秒,你还为灯火辉煌,富丽堂皇的维珍尼亚号赞叹不已。下一秒,就是码头工人抬走旧家具,商量炸船的画面,你会如何反应?我是深深地叹息了。
      对了,差点忘了作为线索人物的康牌喇叭手麦士,万分感谢他的固执,让我们见到了一九零零的最后一面。
      他为旧友东奔西走,忙得焦头烂额。甚至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也不退缩的固执,是值得我钦佩的。
      虽然,一九零零不得不让他失望。

      他们的相识是影片中最难忘的一夜。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晕船的麦士一生一次的体验。
      我记得清清楚楚,忽明忽暗的厅堂,轻松愉快的曲调,摇摇欲坠的水晶灯,碎了一地的玻璃窗和船长青筋跳动的脸。
      充满刺激与浪漫的一夜。
      事后,一九零零用吟游诗人般的语气谈起麦士到过的新奥尔良,“雾海如同一层层纱帐,垂在街灯下,房子不见了屋顶,树不见了树枝。”
      他说得很慢,神色怀念。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实际上,他这一生,并没有下过船。

      海上钢琴师,我格外喜欢这个译名,那么简单地把一九零零的全部都概括了进去。海和钢琴,他所拥有的仿佛无限大,又少得可怜。
      他用生命演奏出一生,演奏出他的爱恨。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一首曲子,一个生动的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化作他手下乐章。所以他的灵感永不枯竭,充满了生命力。
      而弹奏钢琴的一九零零毫无疑问是众人的焦点,他的身边总有听众为他热烈鼓掌,然后在人们发现陆地时候,那一声兴奋的“美国”响起后,戛然而止。
      游客们纷纷下船,只留下孤单的他。
      也有听过他音乐的人对他脱帽致敬,如同看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时做的那样。
      但回想起来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一旦下了船,能有多少人记起他曾经在维珍尼亚号上听过美妙如天籁的钢琴声?
      对所有人来说,他是他们人生路上的过客,是他们短暂旅途中奢侈的消遣。
      哪怕他的音乐像大海,可以波涛汹涌;像天空,可以万里无云;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可以催人泪下。
      他们都不会记得他。
      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

      所谓的爵士乐比赛对一九零零,恐怕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对我们观众,倒是一场听觉盛宴。
      顺便一提,美国电影总爱拿黑人做文章,一有机会处处贬低,当然这不是故事重点,只是我脱口而出的一句无聊抱怨。
      比赛的对象是爵士乐始祖谢利,在闪光灯前嬉笑怒骂的黑人丑角,和他的音乐一样工于名利。人但凡和这两个字沾边,就变得庸俗,音乐亦不例外。拍照要照出金戒指,笑要露出镶钻石的牙,弹钢琴一定要让人浮想联翩,最好把人溺死在他精心编织的情欲之网里。
      我承认他是红灯区的顶尖高手,音乐富有挑逗,勾得我等俗人心痒难耐。但那不过是春梦一场,彻头彻尾的虚情假意,缺少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爵士乐也可以滚蛋,一九零零说。
      我笑出了声。
      是啊,惟有一九零零是一首值得人铭记一生的曲子。
      他抱憾终身的爱恋也是。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个音乐天才就连坠入爱河的一瞬也是用音乐表达的,起初的奔放快乐因为匆匆一瞥而乱了节奏。一见钟情的一九零零用钢琴声倾诉他纯粹的爱恋,带着淡淡忧伤的醉人温柔,每一个音符都敲在你心坎上。这份略显沉重的温柔让我不禁想起了太阳雨,阳光明媚,雨丝细如愁,滴在你身上,不会疼,只是沾湿了衣襟。

      不久后,一九零零跟麦士提起了他第一个愿望。
      他想在陆地上住几年,变成一个平凡人,然后再去倾听大海的召唤。
      妄自菲薄的他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比任何一个人都靠近海。他的命运与海紧紧相系,连他的音乐里也有海的气息。
      尽管如此形容,可我自己都拿捏不准海的气息是什么样,在想象中,应该和海风扑面而来的感受相似,清爽的像是每一个毛孔都在做深呼吸,咸咸的像是刚干不久的泪痕。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太大的船,太美的女人,太浓的香水。他如此形容。
      我们从小长大的城市对他如同梦魇般可怕,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拒绝踏上这片土地。
      听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恨不得麦士敲昏了他强制性地把他带走。
      可我也害怕,怕上了岸的一九零零就不是一九零零了,也许会变成一个叫乔治或者詹姆士的普通人,又或者另一个谢利。
      真的太可怕了,可怕到无法想象。

      于是,不爱循规蹈矩的一九零零任意地为自己谱了最后一章。
      关于乐曲介绍,或许可以这么写——
      一九零零,一生漂泊在海上的钢琴师,从未靠岸,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心。

  • 作者有话要说:  我是真的希望1900下船的,但我也知道他真的不会下船的。
    存着希望只是因为对他的感情,我并不是光为了那份无可比拟的才华才喜欢他的啊,我也同样喜欢那个雨中不懂得撑伞的男人,痴痴地拿着送不出的礼物。
    也许他死了,就能变成真正的传奇。但我仍是宁愿看他活着,过着平淡的日子,不论是十年的荣光还是一辈子的辉煌,其实都很短暂。我只是不忍心他在明白对我们来说最平凡的幸福前,死去。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来自Winger的[No Man's Land],Vivienne Westwood的店铺1972年那会儿外面就这么写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