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6、诗人十四个 ...

  •   诗人十四个
      十四位古代诗人和一个现代闯入者

      一场始于1600年前的诗歌沙龙

      ·

      七堂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的文学课,

      以现代心理学解读古代诗人,

      诗与心灵自由飞动,

      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让古代心灵中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

      成为与现代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

      我高中时最喜欢的诗人应该是李贺,他的《苦昼短》不管什么时候看都很喜欢,可惜大学看了李贺的全集后,反而觉得没那么喜欢了,可能是大学时太自由也太快乐,那种借他诗句畅游的需要已经结束了,转而迷上杜甫。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当时看的应该是些清代文人的杜诗评注,以前对杜诗的印象基本都是三吏三别,但看了那些文人笔记,里面对杜甫各种咏古、感怀诗的分析,真的会感叹自己好没文化,什么东西都没看出来,还有杜甫的律诗,那种化镣铐为彩带的本事也是绝了。

      再后面毕业了,因为工作是舞台剧相关,恶补了一大堆莎士比亚和元曲,虽然看得时候也能感受到美,可终究还是太隔着了,牡丹亭只喜欢词美,故事完全无感,桃花扇则总没有好的演出版本,结束了那份工作,几乎就没再碰古典文学了,很偶尔的情况下翻些诗集,也是找古代女诗人的作品,但说实话,除了易安居士的,其他看完都没什么印象,完全转向了现代诗,古典世界已经离我太远,而且当时我觉得唐诗宋词里的很多心境我应该很难再体会到了。

      没想到打开这本,一上来聊王维就把我们和一个看起来如在云端的诗人拉近了,后面作者着重分析了陶渊明的《停云》。

      停云
      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哈哈哈我承认我是因为自己是INTP,才对同划到这人格里的陶渊明特别感兴趣的,但全书看下来,最喜欢的还是作者对晏殊的分析,那一章节应该是我共感最多的一篇,一般大家对晏殊的印象都是富贵相公,词里满是富贵之气,可我看晏殊的词的时候总觉得他其实是在消化痛苦,如果不是在咀嚼自己的情绪,哪里会看那么久的园子、天空,但当时没想深,直到看到作者的解读。

      ————————————

      “晏殊是北宋初年的宰相,词集名为《珠玉集》,从“珠玉”二字就可以想见其圆融平和的样子。古时候的人评价晏殊词的风格,有人说是“风流蕴藉”[插图],这其实非常宽泛。但另两个评价会比较清楚,即“温润秀洁”和“和婉明丽”[插图]。这两个词与题名“珠玉”也十分相符,大致是说一种圆融、高雅、完整、自足的美感。从圆融、高雅上来说,指的一定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知识,还包括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从完整、自足上来说,指的是当它呈现给你时,已经是一个经过整理、消化了所有矛盾的成品。晏殊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他同时有一双理性之眼,时时刻刻追踪着情感的流向。我自己非常喜欢晏殊词里闲雅的风度。有时候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们这种依恋模式是回避型的人,大概会比较喜欢晏殊,因为他比较能做自己生命的旁观者,可以自我消化,不麻烦别人。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的词给人的感觉常常是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百转千回。其中有很复杂的感受,可能也有很大的痛苦,可是他一定会给自己找到一些方法应对。晏殊的词是最精美的艺术品,不但没有瑕疵,而且收起了所有加工的痕迹。但在这极其清明、理性、圆融的形象面前,我们也会感到他无法与他人言说的辛苦。

      就这首《浣溪沙》而言,其中有巨大的挣扎。这种挣扎的烈度,如果让李后主写,就会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插图]的程度。“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文意类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不过就是“一向年光有限身”的意思。虽然经历、身份截然不同,但两位诗人的感慨其实差不多。不过,李煜的感情一泻千里,不加收拾,晏殊则独有一种节制的美。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引发晏殊感慨的具体事件是什么。在这首词中,晏殊从看惯人世变迁的角度讲人生的痛苦和局限,他的语气很平淡。“一向年光”说的是短暂的春光。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只有一晌,就像我们的生命可能只是漫长死亡中的一瞬光亮。周邦彦的《浣溪沙》里,从“楼上晴天碧四垂”生命可能性的开启,写到“忍听林表杜鹃啼”生命可能性的关闭,用了一整首词。可晏殊好像早就知道这一切,用“一向年光有限身”平淡而高度概括。

      “一向年光有限身”是说我们的生命能存在多久,“等闲离别易销魂”是说我们的生命能承受什么。晏殊像一个曾经沧海的人一样淡然说出这两个问题,然后给了一个建议:“酒筵歌席莫辞频”。很多注解说这只是及时行乐的意思,但我觉得并非如此。“酒筵歌席莫辞频”是接着“等闲别离”来写的。我觉得晏殊是在说,不要以为只有那些巨大的生离死别才可以伤害我们,生命其实很脆弱,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丧失就足以消磨它。他带着一种无奈又慈悲的态度说,哪怕你知道自己和这个人的感情只是酒筵歌席层面上的交往,也不要轻视它、抛弃它,因为并非只有高山流水那样纯粹深刻的感情才值得珍惜。

      ——————————

      工作几年后,比起那些倾述极致苦痛的诗句,晏殊这种消化日常闲愁又带了非常多粉饰的诗慢慢更戳我了。哈哈哈,讨厌的成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