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1、奥丽芙·基特里奇 ...

  •   奥丽芙·基特里奇
      《大方》创刊号口碑佳作《药店》全本

      一部易读而难忘的大师级杰作

      关于孤独关于悲伤关于爱

      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小说奖

      《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

      海岸,平静的克劳斯比小镇,脾气暴躁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个与她日渐疏远的儿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

      在镇上,奥丽芙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一个想ZS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的年轻女孩,一个数年如一日在酒吧弹琴的未嫁女子……这些怀着饥饿、揣着梦想的人们,在欲望与寂寥之间挣扎徘徊。她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着人生的孤独和难堪。

      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探索了作为生命底色的种种矛盾与悲哀,却也揭示了人生中毕竟抹不去的温柔与希望。

      行文雅致,不断累积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有缺点但十分迷人。——普利策奖授奖辞

      作品探寻的主题是世人对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奋不顾身的努力,还有微末事物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人物》

      ————————————————
      再一次给大家安利我人生第二爱的女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代表作!

      ——————

      在奥丽芙身上,我看到了所有人

      作者:新经典·此刻

      2009年,53岁的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所著《奥丽芙·基特里奇》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并入选《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人物》等十余家重要媒体“年度好书”。

      随后,小说的影视改编权被HBO买下。2015年,同名迷你剧在艾美奖的电视单元大放异彩,一举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六项大奖。饰演女主角奥丽芙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凭借这一角色拿到了人生中第二个最佳女主角。中国观众对她的认识,大多还要等到三年后在《三块广告牌》中再次看到她的精湛演技。但依然有很多人记住了剧中这个脾气古怪的大个子女人,甚至有许多人为她流泪。有网友评论,“在奥丽芙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所有人。”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正是这部剧能够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也是原著小说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大方》创刊号上登载过本书的第一个故事《药店》,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获得了极高的口碑,甚至被一些创作者誉为教科书级别的“写作范本”。行文之雅致,字里行间蕴含的质感和逐渐累积的情感冲击力,令《奥丽芙·基特里奇》当之无愧跻身当代最佳短篇小说集之列。

      静谧的海滨小镇,上演着平淡的琐碎日常。看似平静如水面的细微涟漪,沉下去方知暗潮汹涌。13个精巧的短篇串联起小镇教师奥丽芙及其邻居们的故事。《奥丽芙·基特里奇》以精准的笔力道出了微末事物中蕴含的巨大力量,不动声色地掀开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却未能成言的哀痛与欢喜,唏嘘与希望。

      生活如同奶酪中的发酵剂,在岁月的酝酿中,静静地将不幸的人戳得千疮百孔。却也有光,从这些孔洞中照射进来。

      奥丽芙一点儿都不完美,但足够真实,承载了复杂的人性
      读过本书或看过美剧的朋友们都会认同,奥丽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讨喜的女主角。她身材高大,年轻时还勉强算是“高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壮硕”的一面越发显露出来,结实的后背宛如一头鲸鱼。对于自己外型上的缺陷,奥丽芙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她并未因此而选择在性格方面做出任何退让,以讨得周围人的喜爱或同情。相反,她率直泼辣,我行我素,甚至有时显得过于刻薄和不近人情。每当丈夫亨利对她表现出一丝爱人间应有的柔情时,她便一副受不了的样子,有时回以讽刺,有时干脆置之不理。她暴躁的脾气给儿子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最终导致儿子成年后与她渐行渐远……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难让人心生好感。然而,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奥丽芙的形象逐渐变得复杂丰满起来。从她和一个企图ZS的青年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她曾在年少时亲眼目睹了父亲的ZS。这件事究竟给她造成了多大的打击,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她鲜少提及。用奥丽芙自己的话说,她确实有过一段艰难的时光,但是没关系,人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艰难。这些艰难没有将她击垮,她选择用坚固冷硬的铠甲包裹自己,抵御生活随时可能挥出的一拳。可也正是这副铠甲让她在爱情面前变得犹豫,在亲情面前显得笨拙;她深爱着她的丈夫和儿子,却不知如何表达这份爱,而她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心又使得她总会陷入别人理解不了的情绪爆发。最终,她所有想要留住所爱之人的努力,都只是把他们推向了更远的地方。

      “在我身体深处有样东西,有时会像乌贼头一样膨胀,把墨汁喷遍我的全身,我不想那样,所以请帮帮我,我爱我的儿子。”这是奥丽芙内心绝望的呐喊,而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的人们都曾经历过的绝望?世人大多如此,没有人能完美地理解他人,也没有人能让他人完美地理解自己。我们总在用不合时宜的方式表达爱,用刻薄掩饰脆弱,带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和生活给予的伤害,笨拙地寻找与他人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除了对爱比较笨拙之外,奥丽芙还是个言语犀利、直言不讳的人,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者戳穿生活的真相。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个恶毒的人,她只是讨厌虚伪。相反,她拯救过企图ZS的青年,帮助过患有厌食症的女孩,真诚地安慰过每一个向她倾诉的朋友。她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对生活也有清醒的认识,她的行为中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芒。普利策奖授奖辞评价奥丽芙“直率泼辣、有缺点却又令人着迷”。是的,奥丽芙不够完美,但却足够真实,承载了复杂的人性,这也是大部分读者最终爱上这个角色的原因。当奥丽芙一边照料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边在心里默默想着,你娶了一个怪物,可你还是爱他,有多少人看到这里留下了揪心的泪水。

      小镇生活——人类生存境况的缩影
      尽管奥丽芙是本书的主人公,但并非所有故事都以奥丽芙为中心。这正是斯特劳特的聪明之处。她深知奥丽芙这个人物过于鲜明,频繁出现会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于是,她仅从奥丽芙的视角讲述了少数几个故事。在剩下的故事中,奥丽芙只是作为小镇上其他居民生命中的过客,或他人口中的谈资,如此不动声色地将整本书中十三个独立的故事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写法既避免了传统长篇小说线性叙事的单调,又避免了短篇小说集结构上的松散。《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成功结合了长篇小说持续、交缠的手法和短篇小说灵光乍现的洞察力。以其特有的结构,出入于不同的故事和迥异的视角之间,层层剥开我们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理解。”

      整本书描绘出了一幅美国东北部海滨小镇的世情长卷,镇上生活着各种各样平凡又不幸的人们:有刚结婚没多久便失去了丈夫的年轻寡妇,有因童年阴影而企图ZS的青年精神医生,有终生未嫁、却与几个男人纠缠不休的酒吧钢琴师,有因失恋而患上厌食症的女孩,有连刺女友29刀后被关进监狱的少年,有在丈夫的葬礼上得知其有外遇的太太,有因为反对女儿和她的未婚夫在一起,而冲后者举起□□的母亲……生活看似水波不兴,实则暗潮汹涌,当中裹挟着欲望、背叛、嫉妒、求而不得的爱和无从诉说的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

      小镇虽小,但却足以容纳人生的全部。小镇居民的生活就好像人类状况的一个缩影,它们所关注的主题是普遍的,那便是:“世人对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奋不顾身的努力,还有微末事物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人物》杂志评论)

      庞杂生活的旁观者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是如今在美国文坛拥有坚实口碑的作家,代表作有《奥丽芙·基特里奇》《我叫露西·巴顿》《一切皆有可能》等。她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市,虽然后来搬到了纽约,但年少时在小城市中的生活给予了她很多创作上的灵感。她善于描写小镇八卦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哀痛,是一位敏锐又克制的观察者。诚如她本人所言,她“害怕没有边际地倾诉生活,来路不明的情怀,不知所谓的抒情,却不介意做一个庞杂日常生活的旁观者。甚至是十分享受。”同时,她拥有不输门罗的洗练文笔和优雅叙述,总能用一种惊人的力量赋予平淡的事物以勃勃生机。其作品中丰盈的层次和暗藏玄机的微妙细节,每每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震动,是可以一读再读,并且常读常新的经典佳作。

      合上这本《奥丽芙·基特里奇》,每个人都会发出一声喟然长叹,只是这叹息中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也许是同情书中人的命运,也许是感慨自己的人生。无论怎样,斯特劳特希望人们在看过书后,“能生发出对人类坚忍的敬畏之心,领悟到爱可以在重重磨难之后历久弥香,了解到平凡的生活同样不易,同样值得我们尊重。”这也是这本书作为一部当代经典最值得我们回味的主题。

      值得期待的是,这位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的几本新书My name is Lucy Barton, Anything is possible 以及 Olive, Again上市以来也都长居《纽约时报》畅销榜前列,在美国各大书店备受瞩目,已由新经典引进,中文版会陆续面世。热爱小说的人,请不要错过斯特劳特,你将收获一段难忘的阅读体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