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是个老赖子? ...
-
夏凝带着封钰到迎客厅,将他迎到上座,马上烧水沏茶,双手奉到他面前。
“仙君,请喝茶。”她硬着头皮笑看面无表情的男人,他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凝视着她,既不说话也不接茶。
在她快要保持不住脸上笑容,开始要抽搐时,他终于接过了茶杯。
夏凝松了一口气,退到旁边的椅子坐下。
手指在的衣袖里勾啊勾的,不知道说点什么话来缓解一下尴尬的场面,这样无声无息的她很不习惯。
听到“哐”的一声,虽然声音低得几乎不可闻,但在寂静的厅堂上,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她忍不住正了正身子,凝视着前方虚无处的目光,忍不住转到上座的男人身上,而他像没看到她探寻的目光,理了理没有一丝皱折的宽大衣袖。
“仙君,我能不能问一问,青云宗欠了你多少债?”夏凝不习惯这样的场面,打破沉默试探着问。
“很多。”封钰手上的动作顿了顿,一副不想和你多说的看了她一眼,又继续理另一边的袖子。
罢了!不说就不说,她默念心法。
说不定多默念几回,能有新的感悟。
夏凝眼观鼻,鼻观心的默念起明心诀,一遍还没念完,就有人进来了。
人还没进门,爽朗的声音就先传来,“封钰道友大驾光临,张某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张东临大步迈进来,满脸笑容的走到厅堂里。
夏凝站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就坐到远离上坐的地方,既然师父没叫她走,她就坐下来听听看是怎么回事。
不一会,五个长老陆续都来到,看着他们一个个都没意识到这是债主上门讨债,还贵客一样对封钰热情招待,她不由得恶趣味的想,若是知道这个人是上门讨债的,他们会是什么表情?
寒暄过后,开始进入了正题。
封钰由始至终都保持着那副冷冷淡淡的表情,他环视了一眼堂下坐着的众人,清冷的嗓音响起:“掌门和众位长老,今天封某并不是来聚旧,而是来找你们算一笔账的。”
“这?”张东临和五个长老面面相觑,他们并不记得什么时候欠了这位的债。
六人用眼神互相询问之后都摇摇头,最后一致看向末座上的夏凝:莫不是她在外惹的事?
夏凝看懂了他们的意思,连忙摇头又摆手,表示不是自己。
“封钰道友,能否和我们详细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张东临看向旁边的男人。
据说他是一个孤儿,没人知道他师承何人,年纪轻轻就成为大陆修仙第一人,三十岁那年就修炼到了大乘期,又用二十年修炼到渡劫后期。
遗憾的是,在声势浩大的渡劫天雷到来时,一千多年来,大陆最有望飞升的天才没能飞升成功。
当时,知道他要渡劫的人都跑到周围看热闹,期待他经过九道天雷之后,能飞升上界。
可是,九道紫金天雷他熬过去了,被劈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的等待着,可惜没能等到天降甘霖和七彩光芒为他疗伤。
却等来了第十道!
众所周知,渡劫飞升的雷最高只有九道,谁知道他却引来了第十道。
难道这就是天才的待遇?连天道都另眼相看,给多他一道雷?
他被劈得伤上加伤,差点熬不过去。
死蛇般待在坑底一动不动,好久之后才如行将就木的老人般艰难坐起来。
众人似乎看到了自己日后渡劫时,也是这样凄惨的样子。
这还算是好的,至少他没被雷劈死。
在过去,有多少的修士没熬到第九道天雷,就被劈得成为焦炭,连神识也没能逃出来,就这样消散于天地之间。
最后,他拖着像是随时会断气的身子,消失在所有人眼前。
这样一晃就是五十年,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
没想到如今他居然出现在他们青云宗,而且表明是来算账的!
他们什么时候和他有牵扯?
现在丝毫看不出他像受过重伤的样子,莫非短短五十年他就修养好身子了?
张东临记得,当时他也有幸目睹这个大陆第一天才渡劫的盛况。
那时,周围人山人海,远远的观看。
开始时有多大的期望,结束后就有多深的失望。
在他的身上,大家似乎看到了自己修炼到尽头之后的末日。
第一天才捡回一条命,他们这些普通修士渡劫时还不得被劈个身殒道消?
只是,他们不记得什么时候欠了他的账。
“那好,你们记得七十年前,我来贵宗买过一件宝物吗?”封钰冷冷地说。
七十年前?
这么久以前的事,一时之间他们还真没想起来。
张东临和五个长老仔细的回想一下,终于从记忆的犄角旮旯里想起,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那时,他买的是什么来着?
噢!对!他买的好像是前辈们留下来的避雷灵器‘吞雷杵”。
使用方法是,在渡劫时放在身边十尺左右的地方,等天雷劈下来时,就会吸收一部分雷电,以分散雷电的威力和伤害。
放远了把雷电都引走,就起不到淬炼渡劫者身体的目的;放近了和不放没区别,威力同样集中在渡劫者的身上。
想要飞升上界,自然是要把凡躯肉/体淬炼成全灵体,才可以成功飞升。
莫非是吞雷杵有问题?
果然……
“看来,你们是想起来了,没错,就是你们卖给我的吞雷杵有问题。我观看过别的前辈渡劫,那雷电根本没有这么粗,而我用了你们的吞雷杵之后,那雷电强十倍都有,还引来第十道,我不来找你们算账找谁?”封钰想起当初,差点气得失态。
他觉得若不是这个所谓的吞雷杵有问题,按正常的雷劫,他肯定能成功飞升!
“可这怎么证明是吞雷杵有问题?”看不出来,这个年轻人还是个老赖子?张东临和其余六人的脑中,不由得一致地闪过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