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6、第九十六章 秦汉时代 ...


  •   秦汉手工业和农业发展:

      1、汉代冶铁业:

      汉代自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设铁官40郡50处,冶铁业较为发达。

      2、叠筑技术:

      1)、是对小型器件进行批量生产的简便铸法,代表汉代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汉代发明的高效铸法。

      2)、其工艺过程:先制金属样模、模版和模框,然后制作泥模和浇铸金属模盒,再用金属模盒翻制泥范片,也就是子范,然后将子范分层叠合成套并糊以草泥,各层子范中有一个圆孔,叠合吼就形成一个垂直的总浇道,总浇道通过分浇道将各层型腔连接,金属液自上而下逐层注入,一次即可得多件器物。

      3、陶范:

      1)、金属或陶瓷成型时的用具,一般为陶质。先做成阳模,再用泥从模上翻出,然后入窑烧结。

      2)、出现于商代,当时是用来铸造铜器的,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都适用陶范浇铸,战国时期刀币、秦俑坑的陶人陶马,也都用陶范分段制作,然后粘合。

      3)、秦代及其以后,用于制作陶瓷佣、动物模型和器物部件、花纹等,以陶范制陶器物,可使器形规范并提高质量。

      4)、唐长沙窑、巩县窑用陶范制印局部纹饰贴于器身。宋代进一步利用陶范整修器形,同时把精美完整的纹饰印于器物上,当时各地瓷窑均已普遍适用,印花装饰业由此得以推广与提高。

      4、汉代青铜和冶铁:

      1)、青铜冶炼:因铁、漆器大量生产,汉代青铜工具退居次要位置。但民间日用器皿、小件器物,皇家贵族用奢侈装饰品,宗庙中祭器、铸币都用铜。遗址有湖北大冶铸铜绿山,安徽铜陵金牛洞。

      2)、汉代青铜器类型和总体特点:

      汉代的青铜器类型和战国相比发生很大变化,簠、敦、簋等食器已绝迹,豆有发现,多件高柄豆灯,称烛豆。

      功用变化:鼎、壶、钫是西汉最主要的食器。东汉鼎减少,钫不再出现。锤、钫、洗盘等流行。原通行秦蜀的器种釜等器物传播各地,成为汉代最常见青铜炊器。

      生活用具出现“熨斗”,灯和熏炉,博山炉是熏炉的主要形式,铜兵器有弩机、铜戈等,至东汉时铜镞、铜戈为铁所代替。

      总体上,两汉时期脱离厚重的作风,比战国时更显灵便、轻巧,适于实际需要,生活用器多样化,纹饰简单、朴素,多素面、铺首或弦纹。铭文少而短,生活用具简朴,贵族用器则流行鎏金,用金银、宝石、玻璃之类镶嵌工艺。

      3)、汉代灯具和铜镜:

      青铜灯战国已经流行,汉代更是灯具发展的辉煌时期。数量多样、实用,装饰美、环保。主要有:豆形灯、雁足灯、动物、人物承托的灯、多枝灯、组合灯、烟道灯、鹿卢灯、朱雀灯、长信宫灯、当卢灯、杯形灯等,东汉时吊灯等。

      5、汉代铜镜的分期及主要特征:

      1)、汉代为铜镜制造的鼎盛期,造工精巧、镜背装饰图案丰富,因镜表由磨锡制成,经常年氧化锡透明薄膜,乌黑亮泽,素有“黑漆古”的美称。

      2)、西汉初,铜镜由战国遗风,胎薄、面平、边窄,三弦钮、圆形或方形钮,常见主纹下衬地纹,多蟠螭纹、云雷纹、涡纹等,个别铜镜出现铭文古语,新出现草叶纹镜,山字纹镜少见。

      3)、武昭时,真正的汉式镜开始出现,地纹消失,山字纹不见,半球形钮,镜体厚重、宽缘,盛行草叶纹,常用连弧纹花边,多博局镜。

      4)、宣帝至新莽前,花纹规整而简洁,铭文加长,出现透光镜,另有清白镜。

      5)、新莽前,铜镜出现四神图案,大量制大型放个博局镜,铭文“青龙白虎守四方,朱雀神武顺阴阳。”,一直流行到东汉中期,新出现纪念铭文镜、变形四叶纹镜。

      6)、东汉早期,继新莽风格,流行鸟兽或四神博局镜。镜上饰有流云、波折、锯齿纹,镜背分四区八等份,布置四神、鸟兽、羽人等,变形四叶纹流行,铭文镜增多,铭文加长,有官营作坊的尚方镜,也出现私人的姓氏镜。

      7)、东汉中期,开始出现“轴对称式”布局纹饰铜镜,纹饰以奇禽异兽为主,左右对称布置,铭文两侧各一夔凤夹钮对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南北朝。又出现浮雕式神兽镜、画像镜,两者主纹都以西王母最多,还出现记日镜。

      8)、东汉晚期,神兽镜、画像镜仍流行,新出现重列示神兽镜,神像一段段分层排列,有三段、五段的等形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