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4、第六十四章 夏文化 ...

  •   一、夏文化的含义:夏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夏王朝以前或以后的文化不叫夏文化;与夏王朝同时存在的其他族的文化也不叫夏文化,这是探讨夏文化的前提。
      -------------------------------------------
      二里头专题:

      1)、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1、发现时间地点:1959年,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村因此得名

      2、文化分布范围: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3、重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4、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岗文化。

      5、分期类型:按年代早晚分为四期;一般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东下冯(晋南)两个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较二里头类型略晚。
      -------------------------------------------

      2)、二里头文化:

      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而命名。

      2、分布范围: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重要遗址: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山西夏县东下冯等。豫西部分称为二里头类型,晋南部分称山西东下冯类型。

      3、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岗文化,并分为四期。

      4、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
      a、一期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以篮纹为主。
      b、二期陶器黑陶数量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
      (一二期的器形多为折沿、鼓腹、小平底。)
      c、第三四期陶器颜色普遍为深灰,纹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器形与商代为二里岗时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

      5、二里头文化的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农具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石器,也有蚌铲、骨铲等,也使用木耒耜一些农具。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因为农业生产发达,产品有剩余,饮酒之风盛行,平民墓中也有酒器随葬。

      6、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地面式、窑洞式三种。平面表现为圆形、方形圆角和长方形等。居住墙壁、地基都是夯打过的,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大型宫殿建筑。

      7、大型宫殿建筑中的一号和二号宫殿都是由殿堂、殿庑、庭院、大门组成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南北中轴线分布,其平面设计在形制上开启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8、青铜器主要分为:青铜容器、兵器、工具和铜饰件四类。尤其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更加有名,这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青铜冶铸技术的出现,是二里头文化的巨大进步。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此时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9、墓葬上,大体分为三类:
      a、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墓主为新兴奴隶主;
      b、小墓室,随葬品只有陶器,墓主属于平民;
      c、没有任何随葬品,多无墓坑,死者多为奴隶。

      10、二里头文化是夏时代重要的文化,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

      3)、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感受就能知道个大概?)

      1、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这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使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考古学上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我国青铜时代学界一般认为是从二里头时代开始的。青铜器一般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3、遗址中发现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4、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正确已经出现。是中国已知年代早的宫殿,布局成南北中轴线分布,主次分明形制开启后是中国宫殿建筑先河。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4章 第六十四章 夏文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