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9、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


  •   一、早期佛教遗物:

      1、佛像:雕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佛饰器物:摇钱树、柱础、铜制佛像;

      3、魂瓶:饰佛像、僧人像;

      4、陶瓷佛饰器物:熏炉、日用陶瓷器等;

      5、铜镜:佛兽镜、夔凤镜等。
      ------------------------------------------

      二、石窟寺:

      1、石窟寺:

      1)、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禅修的场所。

      2)、开凿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的发展和东传,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自西向东逐步传播到中国内地。

      3)、后,中国佛教信徒开始开凿石窟寺,有一段时间为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著名的有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4)、分类有:塔庙窟、佛殿寺、僧房窟、大像窟、佛坛窟、小型禅窟、禅窟群共七类。
      -------------------------------------------

      2、敦煌莫高窟:

      1)、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2)、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50个,壁画彩塑规模宏大。

      3)、近代发现的藏经洞衍生出了敦煌学,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分南北两区,南区为主体,是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北区是修行居住死后掩埋之所。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金刚、力士等,题材丰富,手艺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劳动人民生产场面等,是十六国以来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其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涅槃窟等。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3、龙门石窟:

      1)、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龙门山和香山上,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云冈、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2)、其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多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许多,碑刻题记更甚。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

      3)、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磨崖型群雕,开凿于唐高宗初。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称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

      4、云冈石窟:

      1)、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龙门、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2)、石窟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多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四大石窟之一。

      3)、 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昙曜五窟,质朴、浑厚、劲健,汉代传统融合古印度艺术精华。中期为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是卑微迁洛阳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兴盛时期,多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出现了护法天神及佛本行、本生
      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

      4)、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整体内容繁复,雕饰精美,汉化特征明显。晚期迁洛阳以后,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佛像菩萨面形消瘦,长颈等,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等特点,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5、麦积山石窟:

      1)、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与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时期又有所发展。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3)、麦积山石窟群现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东崖保存有54个,西崖140个。

      4)、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型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色。
      -------------------------------------------

      6、克孜尔石窟:

      1)、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

      2)、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处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延续时间长在世界各地也是绝无仅有的。

      3)、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4)、克孜尔石窟是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7、栖霞山石窟:

      1)、又称千佛岩。千佛岩位于南京栖霞山寺东北侧山崖上。

      2)、建于栖霞寺建立后的第二年,历时28年。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

      3)、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千佛岩栖霞山被镌刻在栖霞寺后山壁上,千佛岩上下分为五级,层次分明,共有佛龛294座,摩崖造像515尊,号称千佛,因此,千佛岩在中国石窟岩艺术中占得一席之位。

      4)、千佛岩的造像精致古朴,完整的保留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南方地区十分罕见。在齐、梁以后,千佛岩先后都有被开凿,尤其是宋明两代,曾有大幅度修缮和增刻,累计造像达700多尊。佛像形态各异,造型精美,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

      5)、目前栖霞山窟龛造像自南向北可分为三区,依次为千佛岩区、纱帽峰区及千佛岭区。其中千佛岩区以南朝洞窟为主,也有唐窟分布,造像保存状况较好,纱帽峰区及千佛岭区以唐代洞窟为主,造型多风化侵蚀。
      -------------------------------------------

      8、大足石刻:

      1)、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2)、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摩崖造像、雕像、铭文多不胜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大足石窟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云冈、龙门、敦煌石窟齐名。
      -------------------------------------------

      9、青州佛教造像:

      1)、位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造型数量大,种类多,塑造精美,彩绘富丽。

      2)、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以石雕为主,时代跨度从北魏至北宋,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作为主流。
      -------------------------------------------

      10、凉州模式:

      1)、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凉州(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开始了石窟寺的开凿,这些石窟寺共同构成了河西地区石窟寺的独特风貌,被称为凉州模式。

      2)、凉州模式由宿白先生提出,在综合武威山天梯石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资料基础上,认为在新疆以东地区存在的一种早期佛教造像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五项: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塔庙窟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方形塔庙设有前室。2、主要造像题材由释迦、交脚菩萨装弥勒佛。其次由佛装弥勒佛、思惟菩萨和成组的十方佛。造像除成组的十方佛外,皆为坐像。3、窟壁内主要画千佛,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千佛中现说法图,壁下部出现供养人行列。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5、佛和菩萨面向浑圆,眼多细长形,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3)、凉州模式的提出,使得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样式特征更为突出,为研究云冈第一期石窟文化因素的来源、北中国地区早期洞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组合、装饰纹样和造像特征提供了典范,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为后期的平城模式、龙门模式、长安模式、邺城模式等不同地区造像模式概念等的提出提供了先例。
      -------------------------------------------

      11、须弥山石窟:

      1)、佛教石窟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宁夏固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缮重装,成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

      2)、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须弥山保存造像350多身,题记33则,壁画7处,明代石壁3通,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处重要的遗产,对于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

      12、炳灵寺:

      1)、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初建于16国时期,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有1600多年的历史。

      2)、现有212窟龛,雕像694、壁画龙点睛1500平方米,最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存有窟龛等,分布在大寺沟西岸的崖面上。

      3)、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出的唐代自然大佛和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炳灵寺石窟的时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其造型和雕饰,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

      4)、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在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所在。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与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盛装打扮的妇女形象。

      5)、隋唐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层元代佛教故事画,南壁元代八臂观音等。这些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其绘画技法仍然继承了唐宋传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