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悠悠大公桥(5) ...

  •   悠悠大公桥(5)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招民填川诏
      当年,从当阳、荆(门)襄(阳)往宜昌的行旅客商,只要到了青草铺与九溪铺和峰溪铺交界处的金巴岭,就知道宜昌快要到了,都会松一口气,停下脚来歇息,喝茶。青草铺民谚云:“金巴岭上望宝塔,宜昌不远哒”,金巴岭不仅是宜昌东北部最高峰,也是进出宜昌东北部的门户,更是东路两路铺递间的交通要冲。
      出宜昌府城南门,沿南路铺递东行至青草铺杨岔路,因为岔路口形似农具“扬叉”,百姓称之为“扬叉路”。因为“叉”和“岔”同音,往来商旅往往结伴出城,行至此处,各走各路,就说成“扬岔路”。以后,又因“扬”和“杨”同音,“扬岔路”就被传为“杨岔路”。杨岔路口原有元朝所立的“达祖庙”,明朝重建后称为“云集寺”。1933年8月,宜昌县在云集寺原址上,兴建杨岔路初级小学;1946年以后,随着地域归属变更,杨岔路初级小学现为伍家岗区杨岔路小学。
      原来从杨岔路到金巴岭,要走青草、盘石二铺交界处的山冲。从山冲一路北行上山,金巴岭上开有小店,专为行人提供茶水。小店里不光有茶喝,还有客栈,若是天色晚了,可以落脚歇息,东路铺递来往宜昌的行旅客商,也喜欢光顾这家小店。过往客人到小店休息喝茶,店主白老太都是半卖半送,乐于助人,甚得众人口碑。小店在两路铺递上小有名气,人称“白家店”,商旅行人每过冲口,总爱到白家店打尖。时间长了,小店所在山冲,被人们称为“白家冲”。
      到了清雍正年间,有江西萍乡龙姓人家,迁入东湖县青草铺,定居在金巴岭下的一条山冲里,开荒种田。经龙家开垦,荒凉的山冲里,好多灌木丛都变成了农田。后来,山冲里居民点越来越多,人烟旺起来,这里慢慢成了杨岔路和金巴岭之间的通道。因山冲最早有龙姓人家居住,来往行人便称其为“龙家冲”。以后,官府再移湖广人口到四川,龙氏家族又一次移民,迁往蜀地。龙家迁走以后,“龙家冲”地名还在,一直流传下来。
      龙家迁往四川时,龙家冲已是人丁兴旺,聚落众多。龙家定居此山冲时,有蒋氏家族,先从江西南昌迁徒湖北,定居于荆门浩口。清道光年间,蒋氏族人蒋时俊再次迁徙,由陆路移至宜昌府治所东湖县,定居于青草铺龙家冲西南端山坡。此后,蒋氏家族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久之,人称此山坡为“蒋家湾”。
      与龙家迁往四川的同时,龙家冲有谭氏一族,也一同迁往蜀地。与龙家不同的是,谭家有部分族人故土难离,不愿迁出青草铺,他们躲进蒋家湾附近一个山包,挖洞藏匿。那时,东湖县城蜷缩在东山一隅,城外均是一片荒野。青草铺“去城南十五里”,龙家冲只是南路铺递到金巴岭的山路,交通并不是太通畅。种田人家住在山洞里,地荒路远,差役们可不去就不去。就这样,谭家在山洞里住着,把这事慢慢挨了过去。
      后来,又有移民不断从外地迁来,落脚到东湖青草铺。新来移民中,有江西谭氏宗族迁至此山附近,驻足开荒,与穴居的谭氏毗邻而居。得此同姓邻居,山洞里的谭氏家庭才走出山洞,才能瞒天过海,继续在青草铺繁衍生息。后来,这山包因曾有谭氏祖先栖身,被人们称为“谭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