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5、悠悠大公桥(325) ...
-
▲隆康路的夜市
正因为居住在二道巷子这一带的除了原有的船员和一些企事_业_单_位的公司职员以外,剩下的不是暗娼、小偷,就是下力的,包括世代相传的码头搬运工和人力车夫,还有由菜农变成的新市民和越来越多从川东鄂西出来的山里人;同时也因为这一带自从宜昌开埠以后就是“洋码头”和“洋船”集中之地,人流物流都很大,商家摊贩也很多,所以就有了二道巷子的第三多:“馆子多”。
过去不说,就现在来说,从一马路转弯的那家土碗土钵开始,经过隆康路、胜利四路到国际大酒店,再走沿江大道回到一马路,一路上既有国际大酒店这样高大上的旋转餐厅,也有稻香阁这样口碑不错的“老字号”;既有土碗土钵这样的土家风味,也有巴厘岛商务会所这样的私人订制;既有“仙一品”包子、邹氏萝卜饺子,又有廖记棒棒鸡、好梦圆发糕,而那些藏在背街小巷里的小店还不知有多少。
我老婆的老爸老妈原先是市变压器厂的工人,下_岗以后为了生存就做了个早点摊,就在国际大酒店的背后,一家小餐馆的门口,租的人家的一个雨棚,就只做下面的生意。三种面:gan拌面、热gan面和汤面。就三张折叠桌,连个招牌都没有,还比别人的面贵五角钱,可生意好的没得法,经常还看到有人开车专门去吃。每天六点出摊,十点多面就卖完收摊了。
我的丈人丈母娘的窍门是他们的面里都有加一勺肉末酱,面的味道自然鲜了不少,加上炒的酸盐菜,煮的很汃乎的黄豆,当这三样配料随着很劲道的碱水面在嘴里发生碰撞的时候,当然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宜昌地道风味,也和别的面店做的不同,味道真不错,很多人就好那一口,加上那一带人口密集,所以一天还是可以卖几百碗的。你们想想,人家租门面开面馆,我丈人丈母娘租棚子卖面,那就叫利润zui大化啊。
二道巷子虽然是老城区,可是解放前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改革开放后更是社会闲杂人员、外来人员和逐利而来的商贩们的自由天地。比如原来的二道巷子每天一大早就是对河的菜农挑担子卖菜的摊子和卖各种过早的摊子挤在一起的自由市场,从中午到深夜,这周边的几条巷子两边几乎都是小餐馆,吃饭的、喝酒的、争吵的、打架的,还有做那种生意的都很红火,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当然也就很有人气。
当年这里有个小吃广场全市第_一,广场的形式就是外面一圈都是小餐馆,除了炒菜、盒饭,主要就是卖的是宵夜的小吃。各家门面的桌子椅子都摆在门外,而广场中心则是一个不大的搭起来的舞台。到了晚上天黑以后表演就开始了,既有乐队又有歌手,既有唱通俗的也有唱原生态的,有曲艺相声小品,还有一些外地的草台班子也来凑热闹,形式就是放大的酒吧和歌厅,只不过喝洋酒变成了吃消夜,卡座变成门面房,想安静,两层楼的小餐馆家家有包房,窗口就能看到广场内的演出,边吃边喝边看表演,也是一大乐趣。
可惜,自从那个小吃广场拆除后,宜昌就再没有如此特色的草根消费场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