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7、悠悠大公桥(177) ...


  •   ▲民国机器厂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是刘满银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小北门创办的渝兴隆机器厂。最开始当然是想做川东鄂西一带的沿江生意。好在刘满银很有眼光的发现了一马路到大公桥一线蕴藏的巨大机遇,就果断将工厂迁到了大碑巷,从事小型轮船修理和制造产销两旺的压面机。尤其是在其他厂家还在从事原始人力生产时,刘满银就开始使用柴油机发电,代替手工操作,工效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永耀电厂扩大供电之后,渝兴隆便与其他几家大厂一起率先接入永耀电厂的电源,首先在宜昌使用电动钻床、车床、刨床进行机械加工。原来靠柴油机发电成本较高,一旦使用电力以后便如虎添翼,除了工效较之以前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大为降低。
      老板刘满银本来就是机械行业里的行家。有着较好的技术,尤其精于翻砂造型,重要活路总是亲自掌作,生产中讲究技术,使得产品质量上有保障。同时,还很善于经营。平时精打细算,注重废钢铁、旧机器的回收,重视资金积累。恪守信用、善处关系。业务交往中讲究信誉。无论是接洽业务,还是加工活路,都说话算话,注重质量,从而得到用户信赖,到厂联系业务的络绎不绝。
      刘满银除了是主持生产的行家里手,更为重视工厂内外的人际关系。据原来渝兴隆的老工人回忆,他会日常注意对厂内可信赖的人施加恩惠,工人家境困难乐于施助。这样,职工对他知恩图报,干活时都很卖力。同时对外也注重和客户之间联络感情,尤其重视与民生公司间的人际关系。因此相当长时间里,身为川江航运龙头老大的民生公司的轮船修理业务几乎被该厂所包揽,自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刘满银在经营机器翻砂业务的同时,还兴办了一家“大农机器打米厂”,将商业加工所获的利润用于机器厂的扩大再生产。这与其他厂家墨守成规不同,渝兴隆注重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该厂由重庆迁回宜昌,在原址三道巷子江边复业,并购进周围房屋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到宜昌解放前夕,渝兴隆拥有资金约5万银元,与创办时相比增长百倍,成为宜昌机械行业中的首户。
      解放后先是由政府引导城里的所有机械厂家成立同业公会,号召以前单打独斗的厂家进行自觉自愿的合作,谁都知道团结互助合作才能发展壮大,所以才有在1951年9月1日,由渝兴隆、正顺、吴道生、兴昌、龙盛昌等13家机器厂协商组成的“联众机器厂”,而新厂的厂址就设在大碑巷与一马路交汇处的渝兴隆原址。
      那些站在“联众机器厂”新厂牌下出席开业仪式的各厂家代表都信心满满、豪情万丈,因为这将会是鄂西当时最大的机器制造厂,全厂职工193人,主要设备有各种车床18台,万能铣床、卧式铣床、插床、刨床、钻床各1台,大小台钻15部,发电机1台,柴油机2台,马达3部,鼓风机1台,熔铁炉2套等。制造生产的品种包括纬纱机、经纱机、皮带式钻床、刨床、轧花机、弹花机、喷雾器、犁铧等。
      宜昌的现代机械工业由此而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