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一天 ...
-
2000年夏天的南方依然很热。
12岁的梁暮随儿童合唱团去南方城市参加比赛,那年比赛的主题是“青春献给中国”。来自全国的十二支团队入围了决赛,梁暮所在的这支是著名交响乐团下的童声合唱团,团长及指挥是著名音乐家方红年老师。
梁暮五岁起进入儿童合唱团唱歌,随合唱团行遍天下。
决赛前一天合唱团安排了一场友谊演出,是跟当地的繁星合唱团一起。
孩子们来之前已经排练很久,对友谊演出很熟悉,穿上演出服等在演唱厅。钢琴老师在试琴调音,孩子们在小声玩闹。一群看起来更小的孩子走进来,走在最后一个女孩身上的那条演出服一眼看过去跟其他人的没有差异,却在后裙摆上绣着好看的图案。
“你看她的裙子,很好看。”
那女孩听到大家议论,似乎习以为常。微仰着脖子站在那,像一只骄傲的天鹅。
梁暮的队友被女孩的漂亮衣服吸引,跑到对面去,请求看看女孩的演出服。
女孩突然被围住,变得局促起来。手指捏着裙摆,像一个提线木偶跟着众人的指令:想看看后面!前面也很好看!
“张晨星妈妈做衣服就是很好看。”
“张晨星家里还有好多书。”
繁星合唱团的同学们自动做起了她的宣传喇叭,觉得她的裙子这么好看,在大城市合唱团前扳回了一局。
12岁的梁暮也偷偷看张晨星的裙子,真的好看,总觉得那图案应了哪首古诗的景,但他又拿不准。终于在演出结束后截住她。
“张晨星同学,你的礼服上是绣的古诗里的风景吧?”梁暮问她。
10岁的张晨星被人拦住有点紧张,后退一步。
“别怕,我在隔壁合唱团,我叫梁暮。”
“我知道,你唱中声部。”张晨星去卫生间的时候听到梁暮自己试唱,那时就觉得这个小哥哥的声音很好听。
“所以你的演出服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小张晨星身体微微蹲下,扯起自己的裙摆给梁暮讲解:“我妈妈说这是江海、这是明月、这是潮汐。”
彼时梁暮是父母口中的“逆子”,让他背书比登天还难,时不时拿小戒尺打他手心。这会儿听张晨星这么说,就又认真看了看:“还真是嘿!真是你妈自己绣的?”
“那当然。”
“真好看。很高兴认识你,比赛见!”梁暮转身跑了。
决赛那天,程予秋来看儿子表演,也看到了张晨星以及她特别的妈妈。结束的时候,张晨星的妈妈穿一件丝绸旗袍,挽简单发髻,像画中人。带着两瓶汽水奖励张晨星,母女两个站在演唱厅门口,张晨星妈妈打开瓶盖,一股凉气冒出来。张晨星踮脚伸手,迫不及待。听到梁暮叫她,笑着回头:“梁暮哥哥,喝汽水吗?”
“可以喝。”程予秋同意梁暮喝一瓶张晨星的汽水,对张晨星友好地笑笑,看到她毫不犹豫把她自己那瓶汽水递给了梁暮。而自己这个没眼色的儿子仰头就喝了。就抱歉的对张晨星妈妈点点头,寒暄几句,算是合唱团家长之间的交流。
回去的飞机上程予秋还在对梁暮说:“很好看啊,那演出服。那小姑娘的妈妈真是心灵手巧啊!”
程予秋很少羡慕谁、也不太自省,那段日子破天荒思考起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最终得出结论:“妈妈可能真的不太称职。你看那小姑娘的妈妈,多爱她,演出服都要自己绣图案。那可是刺绣啊!要花多少时间呢!你妈这辈子都赶不上人家了。”
“但没关系,妈妈可以陪你。”
“那我的童子军军训你能帮我取消吗?”
“不能。”
梁暮从小就知道程予秋的话不能当真。在别人心里程予秋简直是不称职母亲典范,自己并不带孩子,她就负责指挥梁暮爸爸梁晓光。用她的话说:“咱们全家都听我的,劲儿往一处使就对了。”
梁暮对程予秋的话不当真,却对去过的这座南方小城喜欢起来。比赛期间每天坐大巴车穿古城而过,古旧的桥、檐下的雨、梁上的燕,都跟北方不一样。在小城那几天,梁暮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方红年老师坐在小桥边纳凉。小马扎摆一排,孩子们坐上去,每人捧着一块常温西瓜,吃完了抹抹嘴,跟领队去玩。
梁暮喜欢在方老师身边。别的孩子去玩,他坐在那不动。方老师就带着他走街串巷,路过一家邮局,甚至走进去写了两张明信片。2000年的时候,梁暮生活的北京已经是一座现代化城市,除了二环里已经几乎见不到这样的老邮局。
比邮局还老的,是巷子里一家书店。
那书店门窗斑驳,挂着一块写着“老书店”的脱漆牌匾,墙脚落一两块墙皮以及植物的绿叶,窗台上摆着一盆很常见的花,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抵在墙上。窗台立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几个字:“今日书目:《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方老师念了一句,问梁暮:“知道写什么的吗?”
少年梁暮摇摇头。
“没记错的话,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著。知道梁漱溟吗?”
梁暮再摇头。
“小朋友,要学的东西多着呢!”方老师笑了:“这家书店深得我心。”
方老师背手向里走,梁暮跟在后头。一个清瘦的男人坐在书店里,正在修一本旧书。两个人都好奇,站在书桌前看了片刻。那店主随和,抬起头对他们腼腆一笑:“可以随便看看书。”
“怎么收钱?”
“前半小时免费。来者都是客。”男人戴一副金丝眼镜,看人之时眼神温和,一双细长的手,指尖上缠着创可贴。看到梁暮看他的手就解释:“被书页划伤了。”男人手边放着的,就是黑板上写的那本《中国文化要义》。应该是他即将修复完成,准备对外出售。
方老师作为音乐家走遍全世界,眼界甚宽,却对修书感兴趣起来。坐在桌前认真看店主修书,有时会提问:“所以这样的要用做旧纸张替上去?”
“这里要勾笔画?”
“如果整本损毁呢?”
男人修书心细如发,答人问题亦是娓娓道来。甚至偶尔停下手中活计,为方老师认真展示解说:“整本损毁也要看程度。如果字体全部模糊,看不出本来样子,基本算作废书。”
梁暮也感兴趣,认真的看和听。有时跟男人眼神交汇,看到他眼神微微带笑,有谦谦公子的模样。这也是梁暮一生中第一次对光影记录感兴趣,那时的他心想这样的手艺如果记录下来会多么值得传承。
那天方老师不肯走,坚持要等店主修复完,并付钱买下那本书。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店主提笔写一句赠言给他。店主有些腼腆:“可我不是大家,我只是一个修书人,我的赠言没有意义。”
“不。”方老师摇头:“有意义。这是我不错眼看到你亲手修复的书,由你这个匠人写赠言在亲手修复的书上,非常珍贵。”
店主拗不过,提笔落字。正楷小字规整写下: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方老师感动万分,临行前要店主手写地址,并对他说:“我家中也有若干藏书,还请先生帮忙修复。我只有一个要求,回寄之时,请先生帮忙提字。”
店主应允,一直送他们至巷口。
直到后来许多年,梁暮对那家书店和店主都有深刻的印象。清瘦、白净,戴一副金丝眼镜,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带着淡淡的当地口音。
也是梁暮对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好印象之一。
那次合唱比赛结束后,两个合唱团建立了联系,不时给对方写信、通电话,互送曲谱和礼物。孩子们对这种因为兴趣而达成的友谊十分珍惜,梁暮也一样。每当方老师征集卡片的时候,梁暮都会报名。
“你准备把卡片写给谁?”
“张晨星。我就认识她一个。”
孩子们都要把卡片写给张晨星,因为她有一件好看的演出服,和一个好看的妈妈。
“也不能都写给张晨星啊。”方老师笑着说:“你们因为一件演出服记住了一个人,这是好事。但繁星合唱团还有很多小朋友呢,只写给张晨星他们会失落。”
最终的结果是写给“繁星合唱团”全体团员,中间夹带一句“我们想念张晨星等朋友们,期待再次见面!”
很多同学都知道梁暮有一个遥远的朋友,那朋友的妈妈很了不起,但梁暮没有这位朋友的联系方式,只能通过合唱团的信件问好。
那时12岁的梁暮只关心那两件事:一是平稳度过自己的变声期、另一个是明确自己的梦想。
他因为看到店主在修复旧书,突然对光影记录产生兴趣。那个暑假缠着爸爸给他买了一台摄影机,他从夏令营回来后就举着摄影机走街串巷。他开始观察人,性格迥异的人。
一头扎进光影天地,再也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