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叮嘱 ...

  •   “叫老夫好找,原来你们都躲在这里享清闲!”

      晏初正出神,忽听身后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孟定坤和陈闲已站了起来,“江大人。”

      晏初赶紧放下茶杯,转过身跟着二人一道一礼,“江大人。”

      江茂山今日穿着便服,深蓝色的交领长衫,一应配饰皆无,并不大引人注目。他臂弯下夹了几本书,呵呵笑着在晏初身边坐下,先向陈闲道了喜,“陈公子少年大才,日后必然是步步高升啊。”

      接着又看向孟定坤,“孟公子今年怎么交了白卷?诗文倒也罢了,策论无非是角度偏钻一些,怎的就连题目都不写了?”

      “编不出来。”

      孟定坤撇了撇嘴,“就怕写了反而错了。”

      “迎难而上,总好过半途而废。”与两人都打过招呼后,江茂山方才看向晏初,细细打量了好一会儿,才将臂弯中的几本书递过去,“小晏公子策论尚可,得到了司士府几位少吏的交口称赞,这个年纪便有这般见识,实在是不俗,只是诗文一门也太弱了些。”

      他点了点书上的《包文公册》几个字,笑道:“若论我大楚诗文名家,必绕不过包文公去,还望小晏公子日后努力修习这几册书,切莫辜负了老夫一片用心才是。”

      虽知江茂山如此也不过是他借了长公主的光,但晏初还是受宠若惊道:“多谢江大人。”

      “话带到了就好,你们坐着吧,老夫还要去叮嘱旁的学子去。”

      江茂山起身,朝三人点了点头。

      正是刚放榜的时候,学子大多都聚在附近几家茶馆中,江茂山圆润的身形穿梭在一桌又一桌中,晏初将掌心按在那几卷《包文公册》上,心间微热,朝江茂山的背影又是一礼。

      几人又聊了会儿闲话,便又说起了陈闲。

      “排名不算靠前,倘若有门路打点的话,还是可以留在京都中的。”

      孟定坤若有所思道,“我觉得江大人对你青眼有加,不如试着走走江大人的门路。”

      “司士府的人,对哪位学子都一样热忱。”陈闲苦笑一声,“只是授职一事,到底也并非司士府一力决定,恐怕最后银钱也还是得送到相府中去。”

      孟定坤拍着陈闲的手臂以示安慰,他道:“冯大人缠绵病榻,今年或许就是司士府主理了。不说这些,到时候请你吃饭,咱们去宝香楼吃!”

      -

      晏随听吴志说了晏初出大理寺的事,照例先是埋怨了吴志一番。

      “冯相可不是个会被逼着接受什么决定的人。”晏随摇着头,绕着一方茶台转来转去,格外焦虑的模样,“如今你这样,可不是给他手里留把柄吗?日后……日后……你我势弱,不如姑姑握着边军军权与书院,更不如冯相权倾朝野,日后若有什么,可是你我二人能抵得过的?”

      “微臣想,长公主既回来了,殿下不如先……”

      “打住。”

      晏随止住吴志叫他与长公主联手的念头,恨恨道,“父皇防我,甚于防贼,我与姑姑联手,无非是叫冯相更得势一些。”

      “殿下先不必焦虑。”

      吴志轻声,“想来那小晏公子并未完全投身于长公主门下,而且微臣打听了,这次考试,他也未曾上榜,想来也不曾了解过这考试行卷的规矩。殿下倒不如前去此次落榜但有望来年中榜的学子们当中逛一逛,讲一讲这些规矩,替他们寻些捷径,先留个好名声。至于军权和书院……如今冯相正眼馋得紧,恐怕是不需要咱们有什么动作的,殿下可千万记得沉住气,方才能收渔翁之利啊。”

      “可他与孟家那小子相交甚密。”

      晏随细细想着吴志的提议,无非是借着这机会也与其他学子们说一说行卷的规矩,不算笼络,但好歹给他们留了条后路,日后再往艰难处伸一伸援手……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不过是私交。”

      吴志打着包票,“殿下放心,微臣尽查过了,小晏公子与长公主殿下同车回京,但之后便没了丝毫交集,显然长公主殿下还有心试探,并未尽笼络之意。何况借由此事,眼下朝中议论纷纷,也算是长公主殿下一层障眼法,殿下可莫要浮云遮望眼啊。”

      晏随狠下心来,猛一拍桌子,茶杯被衣袖带翻,溅开的茶汤将伺候在旁的书影也吓了一跳。

      书影连忙躬身:“殿下可要换一盏茶来?”

      “不换,跟我出门。”

      晏随深吸一口气,又接连点了几个侍从,“你们也跟上。”

      东宫一向讲究效率,晏随刚坐上马车,便有人来报,晏初等学子就在放榜的洞仙桥旁的几家茶馆中,江大人才刚去叮嘱完,甚至还给晏初拿去了几卷《包文公册》。

      “他虽得姑姑托付,但毕竟身为司士府吏,又是这次考试的行监夫子,合情合理,并无可指摘之处。”

      晏随叹了口气。

      马车行的不算平稳,帘布微动,光线轮替在晏随的面上,他的神情便也跟着时而晦暗时而明亮起来。

      束手束脚的感觉愈发强烈,有时当真觉得,身在天家,亲生父子之间如此猜忌隔阂,倒不如在寻常人家可享些天伦之乐的好。

      车刚行到洞仙桥旁,便见晏初和陈闲一道出了茶馆的门。晏初怀中还抱了几卷书,估计就是江茂山送去的《包文公册》了。

      “这卷书要凑齐,摞起来比他个头都要高了。”

      晏随调笑了几句,正色看向书影。

      书影会意,快步上前拦住两人,恭恭敬敬道:“哪位是晏初,小晏公子?”

      他微微侧身,露出身后东宫马车的一角,神情也带着恰到好处的矜傲,“我们太子殿下要见你。”

      大楚太子殿下,皇帝的嫡长子,晏随。

      晏初知道他。

      当年他还在京都时,晏随大概就是他现在这个年龄。

      晏家的人似乎都耐老,五官轮廓大约都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此时的太子晏随与他记忆当中的身影渐渐重叠,相比起来,也就只是眼底多了些初生牛犊般的锐气,大致还是纯粹清澈的。

      被保护的很好的人,极易辨认,他们总是棱角分明,高高独立于人群之中,学不会虚与委蛇,也学不会隐藏自己。

      一眼就能被看到。

      晏初颔首,将书卷递在陈闲手中,劳他在旁稍候,便跟着书影进了马车,躬身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

      “起来吧。”

      晏随把玩着手中的玉核桃,“前几日本宫前往原州,奉父皇命令,公顷锦磐仙人归位,护佑原州风调雨顺——”

      今年夏天并不太平,大楚多雨,就连不在雨水范围内的原州也是雨水终日连绵不断。锦磐山滑坡,山洪频发,房屋遭灾,百姓流离,太子晏随亲送赈灾粮款前往原州,并设坛恭请锦磐仙人归位,好护佑锦磐山下的百姓再不必遭灾。

      这本就是件值得传扬的好事,晏初早有耳闻的。

      于是他点头,“殿下怜惜百姓,原是百姓福祉。”

      晏随轻咳了一声,错目看向晏初身旁:“本宫刚从原州回来,是以今日才听说了大理寺之事,大理寺原归本宫辖治,吴志查案不清,错抓了小晏公子……”

      他虽听多了晏初的事,可这个字一旦从自己嘴里说出来,总带了那么几分别扭。

      他顿了顿,“本宫今日来,是向小晏公子赔不是的。”

      说着,双手平举,当真要给晏初赔礼一般。

      晏初慌忙再次跪倒,“草民惭愧。”

      地垫绵软,熏香甜闷,晏初的思绪也跟着慢了半拍。只是虽慢了些,但还算清醒,堂堂太子殿下前来表态,已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他怎么敢真的受了晏随这一礼?

      “大理寺之事,原是草民瓜田李下未曾避嫌的缘故,怎能担殿下一句不是?吴大人恪尽职守,何况事后也还了草民清白,殿下治下有方,实在不必自责。”

      “快起来快起来。”

      晏随趁势,扶着晏初在自己身旁坐下。

      晏初很瘦,比看起来的还要瘦些,又兼之穿了一身青绿色的衣裳,便如嫩笋尖或松苗一般,虽未成器,但已隐隐有了日后的飒飒风姿。

      “听说你这次榜上无名,多是诗文的缘故。”晏随笑着,“埋头学习固然重要,但进了京都,人情世故便也要走起来了,否则十年之后也是榜外之人。这些话原不该本宫与你说,但本宫与你一见如故,少不得要多叮嘱几句,明年再考时,你往书院去一趟,找霍珏,或是找江茂山,总之每年的主行监夫子是不外乎他们二人的,本宫与和韶殿下自也得的到消息。这便叫行卷之礼了。你诗文本就下乘,这次又不曾行卷,也难怪会落榜,好在年轻,日后总有机会。”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叮嘱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