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5、第一百一十五章 ...
-
苏丽珍不知道大河对她的腹诽,知道了也不在意。
事实上,她能理解顾英杰对她的防备。
他为生计多年游走黑白之间,既要保护自己和兄弟,还要坚守道德底线,又要时不时躲避些明枪暗箭。这样的人,可不是别人随便给点小恩小惠就能收买的。
她虽然存了将对方收为己用的心思,不过现在,更多的是对顾英杰这种一直深处泥沼,却始终坚守本心、从不屈服的人心存敬佩,所以在力所能及之内,愿意拉拔对方一把。
这些没有必要说出来,毕竟日久见人心,时间可以见证诚意。
跟顾英杰碰完头,她这会儿还有别的事要做。
在百货商店买了两份糕点和水果,然后坐公交到凤城农业大学下车。
因为是周末的缘故,门口的警卫也没拦人,她直接进了校园里。
一路打听到石磊的寝室,没想到还扑了个空,石磊的室友说他这个时候一般都在实验室。
折腾了半个小时,几乎把农大的校园走了个七七八八,总算见到了在实验室里忙得正欢的石磊。
石磊见到苏丽珍十分惊喜,“苏学妹,你怎么来了?”
苏丽珍笑道:“今天休息就顺道过来一趟。石学长,我没打扰你吧?”
石磊摆手,“不打扰、不打扰,我还想着你家的化验报告今天早上出来了,正想下午给你们送过去呢!”
苏丽珍便说:“那正好我来取,也省的到时候麻烦你再跑一趟。”
石磊憨厚一笑:“不麻烦,报告就在我们赵教授那儿,我领你去拿。”
苏丽珍闻言忙将手里一份糕点和水果递给他,“学长,这是我爸妈知道我来,特地给你们准备的一点小零食,你拿去跟同学吃着玩吧。”
石磊很不好意思,推让半天,才被苏丽珍强塞下。
赵教授正在办公室里伏案忙碌,听说苏丽珍来了还挺高兴,见面第一句就兴致勃勃地打趣她:“看看,我们会用罗马数字防伪的聪明小同志来了。”
看出赵老私底下是个很活泼的性子,苏丽珍也难得笑嘻嘻凑趣两句,把人逗得哈哈大笑。
玩笑过后言归正传,拿到自家锅底和老卤的化验报告,亲自确认两份报告结果都没什么问题后,苏丽珍心底还是悄悄松了口气。
虽说她对自家的东西有信心,但凡事都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遇事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是一种生活智慧,可不代表她真愿意心平气和地接受一个糟糕的结果。
现在有了这份化验报告,无疑是对自家食品的一个信誉背书,起码别人轻易没法拿安全和品质说事了。
也许是受报纸上“朱记”事件的影响,赵教授把报告交给她的时候,还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改开是机遇也是考验,追求利益并不可耻,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因为现有的制度法规不完善就去钻空子。以诚为本,不忘初心,才是长远之道。”
苏丽珍郑重地点了点头,接受了老教授的提点。
怕耽误教授工作,苏丽珍没有多待。临出来时,赵老还问她对农学感不感兴趣,可以考虑来考他们学校,还一再告诉她,他们学校的食堂是全凤城最好吃的食堂,来了不后悔。
苏丽珍笑得不行,可还是非常委婉地表示自己的目标是首都的学校,老教授听完倒也不失望,还夸苏丽珍有理想、有目标,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考上首都大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从农大出来,苏丽珍又去了凤城最大的五金建材商店,配了两副玻璃相框,将两份报告装好才回家。
回到店里,苏家人和员工们看见两份由农大签署的合格报告,别提多高兴了。
苏卫华更是张罗着要搞个仪式,待会儿先去买两挂鞭炮,等明天一早放了,把场面弄得热热闹闹的,然后再把两份报告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让进来的顾客第一眼就能看见。
大家自然没意见,王树还自告奋勇要去跑腿买炮仗。
众人说笑间,苏丽珍看了眼店里零星的两桌食客,眼神微黯。
自打开店以来,在周末的饭点这么冷清悠闲还是头一回。
这一个星期,店里的生意大打折扣,每天客流量腰斩了将近三分之二,熟食柜台更是一天也卖不上几斤。
虽然父母和小麦姐极力掩饰,但是她还是一眼看出他们眼中隐藏的忧虑。
店里员工稳重如齐志飞和王树还好些,曹金凤和夏春花整日神情惴惴,似乎很怕店里效益不好,会将她们裁掉。
事实上,在私人饭馆、小吃摊占比全市个体户80%的今天,受“朱记”牵连的远不止她家,几乎所有相关从业者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比如之前他们摆过摊的客运站门口,那里原本在他们走后又添了两家小吃摊,一份卖包子,一份卖烙饼,平时生意都很红火。
可方才坐车经过时,她特地观察了一下,今天两个小吃摊上几乎没什么人,反而是十米开外的那家国营饭店,排队的人都已经排出了店门外。
现在的人对于个人贩卖的吃食,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任。
说起来也怪不得大家信不过,其实在“朱记”被爆出来之前还闹出过一件事。
就是先头跟风他们家在客运站摆摊卖包子,还找人诬陷他们把人吃坏的那个王老四。这也是个缺德的,卖的包子用病死猪肉做馅,把一个学生给吃进了医院,结果被人直接举报了。
当时这件事闹出的动静也不小,王老四本人更是被送去吃了牢饭。
然后这件事过去没到两个月,现在又闹出“朱记”违规使用硼砂,以劣质肉片充作好肉糊弄食客的行径,闹得现在十人里有九人对个人商家出售的吃食闻之色变。
在个体户普遍被看不起的现如今,一个王老四、一个朱广才,无疑让这个群体的处境雪上加霜,跟个体经营有关的一切几乎都被打上了“不卫生”“不安全”的标签。
而事实上,“朱记”之后,为杜绝再有此类情况发生,工商局、街道办和执法部门联合成立了检查组,对自由农贸市场、副食品店等销售点,以及各大公私营饭馆采取突击检查。
一些摆摊的小商贩也必须到工商所登记,办理临时的营业执照,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最终这次全市检查的结果表明,“朱记”的情况只是个例,即使个别存在一点小问题,也在底线之内,不至引起什么不良影响。
这次大检查的结果也在第一时间见了报,苏丽珍特地留意过,几家凤城报纸都有过报道,可以说是广而告之了。
但就算这样,也仍然没有将公众对个体商户的不信任挽回半分。
对这个结果,苏丽珍是有心理准备的。
他们这些冲在政策前沿的人,不能只想着螃蟹吃到嘴的鲜美,也得随时做好被螃蟹扎手硌牙的准备。
在楼下随意吃了口饭,苏丽珍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坐在书桌前,望着桌面上几份近期收集的报纸,她凝神思索了片刻,决定写一篇反应个体商户响应国家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文章,侧面为这个群体发声。
她的主旨是希望大家能明辨是非,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都有好人和坏人,不能因为一两个“害群之马”就去否定一整个群体。
但文章不能太直白,在对个体商户的反感如此强烈的情况下,直言规劝只会换来更强烈的反弹情绪。
但是上来就铺陈观点,未免有说教的嫌疑,一味陈述道理也容易显得呆板无趣,一个不好,对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表现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她决定以一个女儿的视角,描写一位因为生病一度自暴自弃的父亲如何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摆摊、当一名个体户,最后重新焕发生机,找回自信,再次支撑起家庭的故事。
文章开篇就写父亲的病。父亲原本是厂里最优秀的钳工,并十分热爱自己的岗位,无奈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人到中年,本该正是在事业上发光发热的年龄,却突遭噩耗,不幸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病。
因为生病,父亲不得已早早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机床,自此只能在家休养。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的病将家里的积蓄消耗一空,却并没能彻底治好,又因为父亲没有了工作,他们一家不得不搬离原先的房子。
一家人没有落脚的地方,父亲的病需要继续医治,家里的积蓄已经见底,母亲又没有工作,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苦难压在一家三口头上,也彻底压弯了父亲的脊梁。
父亲开始自责,觉得自己拖累家庭,甚至自暴自弃地不肯吃药,想让自己早早死去,好为这个家减轻负担。
可最终因为妻子和女儿的眼泪,他还是放弃了这个不负责任的想法。
他不甘心,还想为自己、为心爱的家人再拼一把。
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从邻居家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国家关于改开的政策,心里第一次有了方向。
于是再三思索后,父亲最终决定在家附近摆一个小吃摊,去做一个他之前一度很看不上的个体户。
妻子和女儿都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一家三口起早贪黑地忙活这个小小的摊子。
盛夏酷暑几次被汗水湿透的衣服,风里雨里艰难行走的推车,走街串巷磨薄了底子又舍不得换掉的鞋子,还有为确保卫生常常泡在水里发白开裂的双手。
所幸辛苦耕耘换来了收获,小吃摊生意一天天变好,家里有了积蓄,父亲能用更好的药,甚至可以攒一笔钱去动手术。
父亲自此不再愁苦,摆摊的经历唤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也让他被压弯的脊梁重新变得挺直。
文章着重刻画“父亲”从生病失业后的颓废,到摆摊二次创业成功的生机焕发。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从曾经骄傲的工人师傅,到被许多人看不上的个体户,心理路程几经起落,且最终克服困难,战胜自己,重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成为家庭的脊梁。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父亲的脊梁》,在文里,“脊梁”既指代了精神力量,也代表了对家庭的支撑。
因为一场病,“父亲”险些失掉了“脊梁”,可通过当一个摆摊的个体户,自力更生,他又找回了自己的“脊梁”。
所以个体户真的那么低人一等、遭人厌吗?
用文里“父亲”的话说:“咱们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只要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就没啥可丢人的。”
一个你平时不大看得上的个体户,事实上,他既没偷、也没抢,都是在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他与你没什么不同,同样是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脊梁;也同样与你一样,为自己所实现的价值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