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听书记录001-005、007-010 ...

  •   001、

      《小炸/弹联盟》
      作者:卡兰·马哈詹

      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印度德里的恐怖爆炸袭击的幸存者曼苏尔,试图通过离开印度获得新生,却因为03年的911事件引发内心的痛苦休学回到了故乡,在加入一个为穆/斯/林正名的“无差别和平”组织试图和平游/行失败后,组织的领导者因为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和正视而选择同恐怖组织一样的方式——在集市中引爆炸/弹,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曼苏尔因为收留这位领导者而被视为同伙进行审判,漫长的审判最终以他无罪释放而告终,但这件事造成的压力和折磨终于压垮了这个年轻的青年,他在离群索居的一年后,于公寓中自杀身亡。

      感想:人大概都还保有一种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大部分人在遇到危险时会下意识地选择逃跑而不是其他。尤其当危机来临的突然又猛烈时,比如爆炸,比如地震。
      而下意识的逃避在理智回炉以后,似乎就变得那么的不能忍受,似乎作为一个智慧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这样的贪生怕死,站在无关第三人的立场上,其实我是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能够理解并接受。
      但作为当事人,和需要被救援的另一当事人,大概很难接受这种行为,尤其是前者。自责和内疚感会将大部分人打垮,他们需要比身体愈合更长更久,甚至可能是一生的时间,去从这种负罪感中解脱。
      而在这场事故中因此而失去了亲人朋友的人,大概会带着一生的难以愈合的伤痛一直走下去,直到找到解脱的方法,又或者一辈子都无法解脱,甚至像这本书里所写的主人公曼苏尔一样,终究以自杀结束这种痛苦的折磨。
      无法说清这种自我谴责到底是对是错,有无必要,就像大概只有事情真正的发生的那一刻,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也会是仓皇逃跑的人群中的一员吧。

      本书金句:
      1、因为那些失去至亲挚爱的人,往往会不断怀念逝去的人。你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你的存在可以让他们看见逝去的人,这样至少能够稍微缓解他们的孤独和痛苦。
      2、我相信,当你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痛苦时,当你开始真正想到要关注他人的时候,痛苦也会离你而去了。
      2017/8/18

      002、

      《北方海域》
      作者:伊恩·麦奎尔

      感想:不知道是讲述者的节奏不够好,还是这本书确实就这么无聊,听完总觉得不太懂它是怎么上了十大好书榜,当然,可能是最后原本应该是高潮的地方在精简的讲述下变得不够跌宕起伏,最后显得有些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2017/10/30

      003、

      《地下铁道》
      作者:科尔森·怀特海德

      《地下铁路》讲述的是19世纪中期黑奴柯拉经由“地下铁路”逃离南方的故事:在乔治亚州的庄园上,备受欺辱的黑奴科拉决定逃跑。那时,废奴运动者组成秘密组织,通过下水道等地下网络把黑奴运往北方。科拉一路遭遇艰难险阻,遭受了巨大的考险,同时展现了不凡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不仅出色地描绘了美国充满问题的历史,还讲历史和当下的现状联系起来。

      感想:刚刚在一本杂志上还是什么推送的上面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晚上就发现了这本书在我的听书书单里,于是打开听完了全本,或许是因为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时,配图的一个黑人男性的缘故,所以我听到大半的时候,甚至还以为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个男性,所以在前面男主人将手伸进他/她的胸部时,我还以为是GAY,还觉得男主人口味好重哈哈哈。
      到很后面的位置,才从只言片语中知道了主角其实是女性,而从整个故事而言,或许是讲述减少了故事的趣味性,又或者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离我们太远,相对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会和感想并没有很深刻,大约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听过就忘记的故事罢了。2017/11/23

      004、

      《素食主义者》
      作者:韩江

      英慧的梦中充满了杀戮和鲜血。突然有一天,她突发妄想症,无法忍受肉的味道,宣布自己成为了素食主义者。英惠的姐夫珉浩作为影像制作人,创作陷入低潮,却因为偶然得知英惠臀部有一块胎斑而重新产生灵感。伴随着灵感而来的,是珉浩对英惠隐秘而疯狂的欲望,最终他为了自己的欲望放弃了现实社会的一切底线。痛苦而压抑的姐姐仁惠是否能够自我救赎,带着挣扎在噩梦边缘的妹妹英惠,走向新的人生?

      感想:以追求艺术为理由的乱/伦,神经质满满的女主,莫名其妙的素食理由,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为了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和压迫,其中的代表是父亲和丈夫。听前面的时候有一种很憋屈的感觉,女主活的毫无自我,所以这本书之所以获得了国际布克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的原因,大概也是在于此,或许这是女主所代表的女权的觉醒和反抗,对自我的追求。然而这一切都不能让我接受女主神经质地跟姐夫以艺术之名搞到了一起,或许作者认为这更能表达她的理念吧,然而我无法接受。2017/11/24

      005、

      《战争与松脂》
      作者:斯特凡·赫特曼斯

      一个典雅的老派绅士,一位讲究色彩与松脂配比的老画家,去世后留下两大本笔记本,记录了一生的颠沛流离,他被迫参战,死里逃生,好不容易熬到和平,却又遭遇了与爱人的生离死别,一生饮恨。在他去世之后,外孙斯特凡·赫特曼斯,终于鼓起勇气打开外祖父尘封的笔记本,揭开了一幕幕令人唏嘘的尘封往事。外祖父的一生是无奈的,残破的,却也是诗意的、英勇的,是爱,让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半生的空虚苦痛的中缄默不语。

      感想:对战争大概用了一半的篇幅,但是讲的很平淡,并没有多竭嘶底里,似乎还恍然在梦中,并未反应过来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到来,自己又会因此而经历什么。我预想中的母亲遭遇战争的意外去世并未曾出现,预想中男主奋力拼搏成为战争英雄的剧情也没有出现。他只是平淡地参与了战争,平淡地受伤,遇到了喜欢的女护士,却因为战争而中断了联络,然后他平淡地退伍回家,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体质孱弱,最终没能熬过那个冬天,等到两人的婚礼。而他最终迎娶了姑娘的姐姐,没人知道原因,当初的知情人都已经去世,主角的孙子只能捧着外祖父尘封的笔记本,从其中能看到那个痴情地对着姑娘画像落泪的老人,也能看到那个在姐姐去世以前,从未拿出过那副画像的男人。从某种意义来说,他未曾负了两人吧,又或者,他两人都辜负了。2017/11/25

      007、

      《黑金政治》
      作者:简·梅耶尔

      感想: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手段的所谓的平等自由的选举,隐藏其下的事实上还是金钱的较量,比起这些来说,其实种花家算得上?好吧,种花家也还没有真正的选举,选民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两种性质的社会,彼此彼此吧。2018/01/21

      008、

      《被驱逐者》
      作者:马修·德斯蒙德

      在美国,有这样一群住在贫民窟的底层人,他们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不得不用大部分收入来缴纳破旧公寓的房租,而后艰难地度日。如果付不起房租,他们就会面对一场残酷的 “驱逐”程序,这是由房东启动,警察强制执行的逐出,会给被驱逐者造成身心和财产的巨大损害。目前,驱逐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旦被驱逐,他们不仅会流落街头,而且信用被打上污点,在贫穷和流离中不断循环。但是,在社会不平等的巨大沼泽中,仍然有人在奋斗抗争,最终走出了沼泽
      作者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修·德斯蒙德,一直致力于公平和贫穷研究,他以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大量数据为基础,为解决美国社会尖锐又普遍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尤其《被驱逐者》一书中所描绘的希望与失去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家”的重要——没有“家”的人,会愈发走不出厄运。

      感想:一个安稳适宜的居所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国人的居住压力还没有那么大,至少没有大到需要用90%的月薪来支付一个月的房租,有便宜的合租房(或许环境不好),有国家提供的廉租房(或许很难申请),还有工作单位提供的住宿(需要很多人挤在一起),但是至少不至于像书中所描写的美国社会这样恐怖,工资杯水车薪,连房租都不够付,一旦欠交房租就会被强制赶出。记得之前看过一本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以及曾听过的一些富二代去体验生活的故事。没有钱,只能租廉价的偏远的环境糟糕的房子,因为太远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并且为了维持这种廉价的生活,还要兼职数份工作。这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永远找不到出口,你只会永远这么贫穷,并且可能穷极一生也没有办法挣脱出去。这多么可怕!这太过可怕!有时会想到自己的生活,虽然并不是什么富家子弟,但父母至少是工薪阶层,不至于生活优渥,但也不会为了一日三餐无尽地奔波,至少也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充实自己。如果陷入了那种境地,真的不知怎么样才能挣脱,大概要付出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将陷入泥沼的脚,慢慢地拔出来吧。想到之前看的纪录片七年,阶级的固化有多严重,而且越来越严重,只有知识是无价的,而且越来越容易获得,学习吧,像明天就要被淘汰了一样。2018/01/06

      009、

      《在暗室中》
      作者:苏珊·法吕迪

      感想:一开始以为要讲的重点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遭遇,结果听完才发现,其实整本书的重点在于自我的性别认同和身份认同,基因是否决定了你的性别,或者决定了你应当有的表现,其实作者应该是在推崇男女平权吧?只有真正的权利平等,以个人而不是性别来判定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角色,大概这个世界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吧。

      本书金句:
      “身份”究竟是由一个人的自我塑造出来的,还是和一个人的基因有关,和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种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因素有关呢?换句话说,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是可以分别独立看待的吗?自我身份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东西,还是一个与社会因素相关,一种避无可避的东西呢?两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2018/01/19

      010、

      《归去: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
      作者:希沙姆·马塔尔

      感想:emmm,这本书想探讨的是亲人失踪后的状态?还是人死了不一定就灭亡,又或者是独裁政治下的惨案?话说我听完了都没找到重点,但是感觉并不是这本书的原因,而是因为说书的整个不能讲那么多细节或是没有总结好导致的,应该看原著的一本书,但是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兴趣。2018/01/27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8章 听书记录001-005、007-010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