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第 38 章 ...

  •   本朝的县试一共考三场,每两场之间相隔一日或两日。

      第一场考贴经墨义,之后的两场则是考四书文、五经文以及试帖诗。每场都会筛掉一部分人,难度也是层层递进。

      由于清源县参加县试的人不多,题量也不大,县令一边监考一边阅卷,再加上县衙里其他人的帮忙,第二日中午之前就能放榜。

      王谨对自己第一场的成绩心中有数,所以也没打算兴师动众,可王家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家谨哥儿从六岁开始启蒙,到今年十一岁,这五年里他有多用功、多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如今这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放榜,王家人自然是非常重视。

      于是,第二日一大早,王家男人包括王老爷子集体上阵,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往县衙门口走去。

      看着县衙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又看了看身旁跃跃欲试的他爹和他二哥,还有神情中带着一丝激动的王老爷子,王谨压低声音,默默开口道:“人这么多,冬天洗澡不方便,隔远了可能还没事,但如果紧挨着的话,那味道…”

      王家人的表情顿时就有些僵硬。

      于是,王谨又加了把火,接着道:“我听说啊,有些人,那冬天的棉袄,可能穿好几年都不带洗一回的…”

      仿佛是在配合王谨的解说,王家人面前正好有几个看起来有些邋遢的人路过。那棉袄,真是可以用“油光水滑”四个字来形容,王家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老爷子那颗已经盘到有些包浆的核桃。

      说起来,王家在县城的宅子隔壁住着一个老童生,年纪跟王老爷子差不多,两人经常结伴出门去听听说书看看戏。王老爷子也跟着这位老童生发展了不少高雅的爱好,其中就包括盘核桃。

      此时此刻,面对着眼前这几人的棉袄,王老爷子手一僵,默默把手中的核桃塞进了袖子里。

      眼看着其他人都已经成功被劝退,只有王诚依旧不为所动。他拍着胸脯开口道:“你们先去茶楼里等着,我去去就来!”

      王谨还没来得及出声,他那二哥就一溜烟跑得没影了,他也只能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时,刚刚一同前来的郑兴和吴山在跟王谨打过招呼之后,便也一脸兴奋地钻进人群里去了。

      这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郑兴和吴山一直在跟着王诚学认字。或许是因为清楚这样的机会实在得来不易,两人学起来都十分认真,每天除了帮家里干些粗活,其他时间都在捧着三字经不停念叨着。只是他们俩的年纪到底有些大,进度着实算不上快。

      王谨冷眼观察了几日,发觉这二人的学习态度都不错,只是记性差了些。于是,王谨便干脆拿了两瓶核桃酒送给他们,并十分贴心地解释道“你们从前吃了不少苦得好好补补这个药酒每日早晚各一小杯记着按时喝哦”。

      郑兴和吴山两个小伙子差点感动得没哭出来。从前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还能顾得上别的。如今有幸能碰上这么好的主家,不仅不嫌他们吃得多,还教他们识字,给他们做新衣服,现在居然还这么关心他们的身体!

      两人在心里赌咒发誓,日后一定要再多干些活,好好学识字,这样才能回报王家的恩情。

      那日之后,郑、吴二人就渐渐发现自己好像突然开了窍,记性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连身上那些胃疼、腿疼之类的小毛病也再没犯过了。两人私底下谈论过之后,一致认为,一定是因为王家风水好。而王家人,就是他们命里的贵人!

      于是,这二人学习起来更加拼命,才几十天的时间就已经能认识几百个字了,这对从前的他们来说根本就连想都不敢想。

      今日,郑兴和吴山靠着之前跟齐家小厮打听来的经验,专门穿上了自己从前的旧棉袄和旧鞋,早上还多吃了两碗饭,可谓是准备充分。这认真的态度,还得了王家人的几句夸赞。

      眼看着郑、吴二人的身影也消失在人群里,王谨便带着王家其他人往县衙附近的一间茶楼走去。

      这间茶楼的掌柜是范良他爹范老爷的好友,范老爷提前几日就订了一个大包间。等王谨带着王家人进去之后,便见范家人和周家人都已经到了。

      互相见过礼后,几人寒暄了几句。看着范良和周承悦脸上放松的表情,王谨便知道,这两人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毕竟这第一场只是基本的筛选,只要字写的不错,记性也不差,那就肯定能过。

      周老爷和范老爷也并不紧张,两人刚刚一直在闲聊着生意上的事。见王家人进来之后,周老爷便立马站了起来,笑容满面地拉着王谨说起了金丝酿的事:“…总之,宫里的几位娘娘都都十分喜爱,负责采买的内监也跟咱们接触过了,说是以后每年都会下单子。日后,咱们这金丝酿,也能摆在宫里贵人的桌子上啦!”

      说起这个,周老爷激动得满脸通红。之前因为不想打扰王谨几人读书,所以一直憋着没说,现在看到王谨,他实在是有些忍不住了,反正也是大好事,说出来大家都高兴高兴。

      他们老周家,居然能跟皇帝老爷做生意!这可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王谨忙站起身恭喜周老爷,周老爷直道都是王谨的功劳,非要给他再追加两年的利润,王谨说什么都不肯,两人你来我往地互相推拒了一番,最终周老爷还是拗不过王谨,只能暗想着日后在别的事上找补。

      过了一会儿,齐秀才和齐佑也到了。几人闲谈了几句之后,便听到楼下传来铜锣的声音,一群人便止住话头,起身聚在窗前,望向县衙的方向。

      此时县衙门口的人群已经是炸开了锅,后面的人不停往前挤着,前面的人也是死活都不肯让步,王谨还看见了已经挤到最前排的他家二哥。

      因为这几年的进补和锻炼,王家几个小辈的身高都远超同龄人,连今年已经二十的王谦,也在他青春期的尾巴上拔高了好几寸。

      因此,王谨一眼就看到了高出人群一截的他二哥的那颗晃动的脑袋。虽然看起来头发乱了,衣服也皱了,但显然还是兴致极高,脑袋正随着衙役贴红榜的动作上下左右地不停晃动着。

      县试放榜,又被称为“发案”。因前两场考试不分次第,只筛人数,所以使用的都是呈圆形的“团案”。这团案一般分为内外两圈,只写坐号,不写姓名。唯一特殊的,就是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者,乃是这场考试的第一名。

      出发前,王谨就跟家人讲过这些规则。他还特意叮嘱,如果自己成绩不错,那也千万要稳住。毕竟他今年只有十一岁,太过高调难免引起别人的嫉妒,万一有人在背地里搞些什么小动作,虽然王家都不是怕事的人,但到底也不想平添麻烦。

      于是,王谨就看到,等那红榜贴好之后,他二哥似乎有些激动地跳了跳,接着便转身逆着人流使劲往出来挤。好不容易挤出来之后,便朝着茶楼的方向拔腿狂奔。

      眼看着快到了茶楼下,只见他二哥缓了缓步子,抬起头寻了寻,瞧见自家人之后,便手舞足蹈地比划了起来,右手伸着一根手指不停地朝他们晃啊晃。

      这下,不用多说,包间里的人也都明白了,王谨这是考了第一场的第一名啊。

      不过也没人觉得惊讶,齐秀才更是连表情都没变一下,大家都笑着向王谨道喜。

      王谨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此时显得十分淡定,而王家人却实在是有些激动。

      虽然都知道王谨聪明,可他再聪明也才十一岁,满打满算也就读了五年书,居然能超过那么多二三十,甚至四五十、五六十的人,直接拿到个第一名?

      不过想到王谨之前说过的,第一场只是考最简单的东西,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他们便也强压下了激动的心情,笑着跟其他人寒暄了起来。

      不一会儿,范家的小厮范云也回来了,他直接道:“王少爷第一名,其他几位少爷也都在榜上。”

      听到这话,包间里的气氛彻底放松了下来。齐秀才勉励了几句,等各家的小厮都回来之后,几家人又闲聊了一会,接着便各自回家了。

      等到第二场考试时,王家人明显放松了许多,也同意只让郑兴和吴山两人赶着牛车去送王谨了。

      由于王谨上一场是第一名,这第二场便可以直接坐在室内的考场里考。

      第二场的考题是四书文一篇、五经文一篇,以及试帖诗一首。拿到试卷后,王谨大致看了看,发现这题目都是中规中矩,并不算难。

      第一题是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作文一篇。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大意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也就是说,只要在上位的人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第二题是“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

      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意为大夫以法相互配合,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交往。

      诗题则是“不辨仙源何处寻”得“源”字,以此作一首五言八韵诗。

      这句诗出自王维的《桃源行》,“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祖籍山西,据说正是太原王氏的后人,倒也算是王谨的本家。

  •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
    团案_百度百科
    论语·颜渊_百度百科
    礼记·礼运_百度百科
    《科举·秀才:中国文化丛书·书礼传家》
    科考题目出自清末秀才詹鸣铎的自传《我之小史》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