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模式】
      也可以叫“母题”。

      顾名思义,从这些“母题”中可以繁衍出无数多姿绚烂的故事,她们就是所有故事的■■、萌芽、基因。

      每个人虽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生,但将之解剖、归纳总能发现一些共通的元素,就好像每根树枝都会有自己的形态,但逐本溯源,它们是从同一丛根系那里获得营养的。

      母题的存身之所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神话、寓言、童话等集体创作,它们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把集中了最多人目光的元素凝成实质。试举几例。

      ◎灰姑娘——不起眼的主角因为某个机遇或是自身的某项特质被发掘,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并获得人人称羡的东西(可以是事业上的成功,王子的青睐,某种巨大的奖励)。

      ◎变形——人通过变形成另一个样子而获得第二种身份,旁人因为一无所知而闹出种种误会以及最后揭穿身份时的戏剧性是他的看点。

      ◎受难——无辜的人因为外界环境而不断受难,最终获得了与之相称的报偿。

      以上母题在如今受欢迎的文本中随处可见,灰姑娘就不用说了,“变形”可以看看《名侦探柯南》甚至奥特曼等特摄片,受难也被称为“虐”和“狗血”点缀在各种故事中。由于母题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写作中套用一个甚至多个母题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式。

      【因果律】

      生活从来不要求人的理解。

      但未知会让人觉得混乱、无所适从,只有用意义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人们才能心安理得地厕身其中。从小,我们就会问“为什么”“然后呢”,世界在我们眼里充满联系——某个原因会导致某个结果,某个状态必然会有其■■。这种心理模式显然也影响着我们的阅读。

      虽然20世纪以来,无数实验小说、新鲜理论试图挑战这种审美情趣,但显然仅限于一小部分人,大众依然以100年以前、甚至1000年以前的标准来评判小说是否好看。就好像现代艺术始终无法改变大众在评判一幅画好不好时用“像不像”来下结论。
      所以,给你的读者尽可能多的原因吧,这会让她兴致勃勃地产生一种读故事的满足感。举例:主角意外遇到了车祸——这显然不够“宿命”、“因果”;主角遇到车祸是因为……把这个“……”用你能想得到的各种情况替换,比如“她在打电话”,再继续追问,她打电话是因为……,多多在情节之间构建因果联系,可以让你的小说获得更多首肯。

      【信息量】

      她是谁?她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是怎么认识他的?

      小说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信息。说到底,写作——阅读就是一次信息的传递。那如何确保读者能正确接受到作者信息,并且作出作者希望她作出的理解呢?(比如,作者希望读者在某处产生一种误会,这会使读者猜不到后面的发展)。

      大部分网络作者只是一股脑地把想到东西塞进文章里,让词句裹挟着片段飞流直下三千尺,好一点的可以让读者享受一次或华丽或爆笑的细节沐浴,差一点的,当读者立定脚步时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已经被七零八落的内容冲刷得一点也无了。

      其实一些小技巧就可以稍稍收拾起这种混乱的局面。

      ◎设问句——设问句就像一个方向标、指南针,当读者在文章里找不到北时,一句设问尤有提纲挈领、激发兴趣的作用。

      郑微这时眼泪已经流干,只是不停地吸着鼻子。她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林静为什么会不告而别,而且走得那么突然。她是哭昏了头,除了伤心和失望什么都不知道了,阮莞怎么看都比她要清醒许多。她说一阵,又伤心一阵,断断续续地总算把刚才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阮莞。

      “为什么呀,我不明白,我哪做错了呀?我们先前还说得好好的,他忽然就走了。走就走吧,可也得跟我说一声呀,阮莞,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女主喊出的也是我们读者的疑惑,而且通过一再强调,加强了读者探究的心理,就好像在那个已经痒痒的地方又多撒了点痒痒粉,让人简直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真相。

      ◎对话——把诸如“你吃了吗?”“你简直是笨蛋!”这里几乎不含带信息量的对话抛弃,打扫干净,空出位置来请有用的信息当家作主。很多读者都喜欢跳过大段的描写抒情直接看对话,所以要确保你希望读者知道的事情光看对话就能了解,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轻巧地避开大段的背景交代,以免让读者对过于庞大的信息量望而却步。

      关于这点可以通过揣摩美剧的开头来学习。

      分析一下以下的句子都给出了什么信息——

      “让我们为你第20次考试不及格干杯,对了,好像今天还是你20岁生日?真不知道珍妮怎么会喜欢你这个窝囊废!”

      “忘了他吧!你怀佳佳的时候他来看过你几次?现在佳佳都快要上幼儿园了,他却说要来接你回家,呸,他是知道你爸做局长了,巴巴地跑来要好处的!”

      ◎就近原则——千万不要指望读者在读到3万字的时候还记得开头女主角穿的是什么样子的衣服(即使当时强调再三也未必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地背着这个信息跋涉整整3万字),如果在这个地方你希望读者能迅速回忆起你曾经给过的线索并且领悟当下的状况,最好在两页前给出足够用的信息。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角色之一说“你还记得……”或者“我们再来梳理一遍”等等提示性的语句,也可以重复那个场景,唤起读者的记忆。

      要知道,人脑就像是一台计算机,暂存器里容不下太久以前的东西,所以在进入下一个情节前,先帮助读者把需要的信息从硬盘里转存出来,会让你们的信息对接更顺畅。

      ◎缓慢释放——此原则和就近原则可以相辅相成。

      不少作者写得兴之所至,洋洋洒洒交代主角的大段身世,或者在情节开始之处就急吼吼地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抛出来,让信息大珠小珠落玉盘响成一片嘈杂的合成音,这一是给读者的接收造成困难,二是给自己的写作造成障碍。读者在一片细节中茫然不知所措,理解力和记忆力在这片信息的海洋中捉襟见肘、应接不暇,必然会造成部分信息遗失、空缺;而对作者来说,虽然一下子倒出了积蓄多时的内容有种轻松爽快感,但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需要不断重新绕回原地的噩梦里—— 情节推进过程中,再没有疑问、线索可以拖长拉开场景的阔度,主角们在没有新的发现前只好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或者重复再重复已有的信息,让故事显得拖沓不已。当然,有时我们需要简单明快一击即中,但大部分时候,小说在和读者玩一种约定俗成的捉迷藏,一句可以说完的话,必须分三次、四次说,让读者在若干个可能性中苦苦追索。但这三次四次的说,决不是重复,而是随着情节展开而递进的。

      “我弟弟死了。”

      “我弟弟在我10岁时死了。”

      “我弟弟在我10岁时淹死了。”

      “我弟弟在我10岁时为了救一个小女孩淹死了。”

      ——这不但是简单的意义递进,而且负有提示重点的作用。“我弟弟死了”,可能强调他的孤独感,对生死的看法;“我弟弟在我10岁时死了”可能说明的是他的家庭结构此后产生了变化;“我弟弟在我10岁时淹死了。”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害怕水;“我弟弟在我10岁时为了救一个小女孩淹死了。”可以想象,女主就是那个小女孩:)

      在这一系列递进中,读者只需要被告知能让她理解角色处境、来历、心态的那一部分最基本的内容就足够,说得太多就是一种信息溢出*。

      *信息溢出: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它也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在确保主线的情况下,有意识地信息溢出,可以增加细节的真实度。比如“你吃了吗?”回答“吃过了 ”就是确保了主线的最低信息量;而回答“嗯,今天的火锅可真辣”就在正面回答之外产生了信息溢出。注意观察生活,其实大部分对话都会产生信息溢出。

      7.讲一讲故事结构——起承转合
      按理来说,一个故事需要完整的情节骨架作支撑,故事才能不散。但找了一圈并未发现有讨论结构的资料贴,于是做此贴。
      以下是目录:
      起承转合各部分作用讲解
      起承转合在一个事件中的使用(以哆啦A梦两集举例)
      关于起承转合与章节的适配(以《大雄的黑洞》举例)
      起承转合在一篇完整小说中的使用
      事件(起承转合)与过渡的区别
      承和转的区别
      最简单的【起承转合】举例:打脸
      一个事件(起承转合)的三个状态
      关于“起承转合”的注意事项
      起承转合各部分作用讲解
      起:引入新场景,人物关系的初始状态
      承:在【起】的基础上,对场景和人物关系进行深化与扩展,并为了下一步【转】制作铺垫
      转:对主人公而言,一个危机/困难的突然到来。以及主人公是如何应对困难直至完全解决;或者是主人公彻底被困难/危机压垮。
      合:危机/困难完全解决以后,事件、人物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起承转合在一个事件中的使用(以哆啦A梦两集举例)
      500-501,大雄的黑洞
      起:大雄吃饭少,爸妈很担心。哆啦A梦拿出黑洞碎片喂给大雄吃。大雄吃了很多饭,父母很高兴。
      承:大雄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引发了胖虎的质疑,二人起了争执,约定比赛看谁吃得多
      承2:哆啦A梦睡觉,大雄自己吃下一大块黑洞,开始和胖虎比赛,最后轻松获胜
      转回家路上大雄感觉依然很饿,躺着房子里睡觉,结果把屋里所有东西都吃下去了,还差点把来给他送吃的的静香吃下去
      转2:哆啦A梦得知前因后果,让大雄喝了黑洞分解液,大雄去了厕所都吐了出来,危机解除。
      合:妈妈发现厕所里堆满了大雄吐出来的房间家具,生气地指责大雄
      502,地震鲶鱼
      起:大雄在小夫家遇到了地震,大雄很怂地钻垃圾桶,被小夫嘲笑,扬言要告诉众人,尤其是静香。
      承:大雄害怕在静香面前丢脸,回家求助哆啦a梦。哆啦A梦拿出道具地震鲶鱼放到小夫脚下,不知情的小夫接连在胖虎、同学面前出糗被嘲笑,感到很奇怪,怀疑是哆啦A梦捣鬼。
      转:小夫发觉了道具的秘密,当着静香、大雄的面,用写字的方法展示成功,大雄和哆啦A梦很诧异,小夫很得意
      转2 :小夫过于得意忘形,说出了地震两个字,触发了地震鲶鱼,吓得钻静香裙底,被静香打。
      合:大雄和哆啦A梦嘲笑小夫

      关于起承转合与章节的适配(以《大雄的黑洞》举例)
      (此处为了便于理解,以“三个场景为一章”举例,其中场景(也就是地点、出场人物)都有所标注)

      (起)第一章
      场景1:大雄家厨房
      出场人物:爸爸、妈妈、大雄、哆啦A梦
      大雄吃饭太少,引起了父母的担心。

      场景2:大雄的房间
      出场人物:大雄、哆啦A梦
      哆啦A梦拿出黑洞碎片,喂给大雄,大雄产生食欲。

      场景3:大雄家厨房
      出场人物:爸爸、妈妈、大雄、哆啦A梦
      大雄连吃六碗饭,震惊了爸爸妈妈。

      (承)第二章
      场景1:空地上
      出场人物:大雄、胖虎、小夫、静香
      事件:大雄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引发了胖虎的质疑,二人起了争执,约定比赛看谁吃得多。

      场景2:大雄的房间
      出场人物:大雄、哆啦A梦
      事件:哆啦A梦在熟睡,大雄私自吃下了一大块黑洞

      场景3:空地上
      出场人物:大雄、胖虎、小夫、静香
      事件:大雄开始和胖虎比赛,最后通过作弊的黑洞轻松获胜

      (转)第三章
      场景1:回家路上
      出场人物:大雄、静香
      事件:大雄吃黑洞的后遗症初显,感觉特别饥饿,静香回家为大雄找吃的。

      场景2:大雄的房间
      出场人物:大雄
      事件:大雄饿着睡着,睡着时嘴巴大张,吞掉了房间里所有东西

      场景3:玄关转到大雄房间
      出场人物:大雄妈妈、静香 — 大雄、静香、哆啦A梦
      事件:静香来给大雄送吃的,来到大雄房间看到特别干净,心中生出疑惑。下一刻,吃的被大雄吸走,静香和赶来的哆啦A梦差点被吸进去。
      哆啦A梦弄醒了大雄,喂大雄喝了黑洞分解液。

      场景4:卫生间
      出场人物:大雄、哆啦A梦、静香
      事件:大雄吐出了所有吃下去的东西,危机解除。

      (合)第四章
      场景:卫生间
      出场人物:妈妈、大雄、哆啦A梦、静香
      事件:妈妈发现厕所里堆满了大雄吐出来的房间家具,生气地指责大雄

      哆啦A梦用来适配章节,其实在内容上过于简单
      但既然只是用作举例,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起承转合的最简单用法就是如此:
      简单用法:
      (起)第一章
      (承)第二章
      (转)第三章
      (合)第四章

      情节复杂后的适配:
      (起) 第一章
      (承) 第二章
      (承2)第三章
      (转) 第四章
      (转2)第五章
      (转3)第六章
      (合) 第七章
      图片版源于牧羊犬楼主“也来聊聊收徒后的日子”229L,层主“老大”所放

      起承转合在一篇完整的小说中的使用

      事件1(起承转合)、过渡、 事件2(起承转合)、过渡、事件3(起承转合)、过渡 ……*N

      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可以用于地图与地图的转换,主要是给主角歇口气的时间
      举例来说:
      假如事件1尘埃落定,主角收获了很多东西,回到家中,而事件2要求发生在学院里。
      过渡就是从家里准备准备,前往学院的过程。
      在这期间,主角可以和暗恋的小姑娘道别,可以招兵买马,卖房子卖地凑路费。
      这就是从事件1到事件2之间的过渡。
      数个事件的串连下去,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小说。

      事件(起承转合)与过渡的区别
      起承转合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包含了三个部分:初始状态,转折,结束状态。
      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是具有鲜明对比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
      而过渡,是不包含这种对比的,只是对一个单独状态的简单描述。

      承和转的区别
      承:只是【起】这个初始状态的深化和拓展,在此阶段可能遇到小型冲突,但不致命
      而【转】,意味着危机/困难的到来对主角产生的致命影响,即:主人公意料之外的、最不愿看见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外力挤压”
      比如:女主中了彩票,兴奋地前去兑奖,此时一个很讨厌的极品亲戚突然跳出来说“彩票其实是他买的,奖应该是他来领”,这就是“女主所不愿看见的事”,即:危机
      在两集举例中,《大雄的黑洞》中,危机是黑洞的副作用导致大雄会吞掉所有东西,《地震鲶鱼》中,危机是小夫最终还是在静香面前说出了大雄的糗事。
      【注:我在分类时,将转分割为两部分:危机+主人公应对危机直至解决,有人可能将后者“主人公应对危机直至解决”完全归类到“合”中去,灵活看待。】
      主人公应对危机直至解决,就是打脸,在此不细说了

      最简单的【起承转合】举例:打脸
      众人看见主角,对主角议论纷纷,但都不亲近主角(起+承)
      反派站出来高调为难主角(危机)
      主角淡淡一笑,上前一步摆出证据打脸反派(主人公应对危机直至解决)
      反派灰溜溜逃走,围观群众轰然大笑,赞扬主角(合:解决以后,发生的新的人物关系的改变)
      一个事件(起承转合)的三个状态
      初始状态:众人看见主角,对主角议论纷纷,但都不亲近主角
      转折:讨厌的反派站出来高调为难主角,主角淡淡一笑,上前一步摆出证据打脸反派
      结束状态:反派灰溜溜逃走,围观群众轰然大笑,赞扬主角

      此处: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众人对主角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若无此对比,那么就算不得一个完整事件

      关注“起承转合”的注意事项

      1.承转合部分,可以跟随设定线索的多与少各有增减,总体上可以看做是:起承承转转转合合

      2.起承转合,每一章节承担了一个部分的作用,单独一个事件的完整结构,少则4章,多则6-10章,视情况而定。

      3.起承转合和三幕式的适配:
      第一幕旧世界=起
      第二幕前半部分=承
      第二幕中点=转:危机
      第二幕后半部分=转:应对危机直至完全解决
      第三幕新世界=合

      4.起承转合和《故事》中结构的适配:
      触发事件=起
      渐进式困境=承
      危机+高潮=转
      解决冲突=合
      此处放“起承转合”与“三幕式”的适配,是提醒大家不要落入电影剧本的窠臼中。
      电影一集两小时120分钟,它可以单纯只讲一个事件,利用不同剪辑营造冲突,观众们看爽了走人,但是小说不能这样弄。
      一篇20w字的小说,你用前3w构建出主角越来越倒霉,一次比一次倒霉,读者往往连第三章都不翻,第一章结尾就弃文走人了。
      因而,小说只能是多个事件串连而成。

      有些作者对结构认识不清,一个事件生怕很快用完,结果在【承】中不断添加新的伏笔,新的人物关系,新的巴拉巴拉,造成【转】迟迟不来,最后导致读者弃文,弃文前还要留一句:越来越水。
      注意把握【承】和【转】之间的节奏,不要把【转】推得太迟。
      而且,转折一旦开始,事件就会不可逆转地走向结束,作者也可以开始进入下一事件。

      8.怎样营造气氛紧张感?
      1.环境描写(最常见)
      2.通过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比如娱乐圈文中,舆论一边倒,或者灵异直播文中的弹幕。)
      3.时间倒计时
      4.生死时速
      5.只给出恐怖现象的现象(血衣,尸体等),并且极尽详细描写。
      但是不给推理解释。
      直接让主角看见。摆到她眼前!
      6.镜头频繁切换
      7.对话加快节奏
      8.细节叠加
      9.拉弓待放
      10.句子不要写太长,短句能加强节奏感
      11.利用信息差。
      就是说让读者知道这件事会发生,但不告诉他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

      9.给情节平淡的鸽子一点建议
      目前总结的经验,两条:
      1 不写无用的场景。注意是场景。
      2 如果察觉到情节开始拖沓,卡文。删掉前面的段落。
      接下来慢慢说。
      事先声明,只是个人经验,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希望能给鸽子们一点启发叭~
      第一个,不写无用的场景。
      无用的场景:在该场景内不会发生任何冲突。
      举例:(该例子来自于lz曾看过的文,但不记得是什么文也不记得具体内容了,有加工)
      开头:
      烟尘古道,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轮压倒花花草草,花花草草上面的露水晶莹剔透,闪着光。空气里浮动着一层朦胧的薄雾……此处省略三百字。
      车帘掀起,钻出个貌比天仙的小姐姐。小姐姐是丞相府的千金,长得美啊。小姐姐和车旁边的丫头讲话,声音婉转动听,如同三月黄鹂。
      小姐姐:我们快到了吗~
      丫头:小姐莫急,前面就是了~
      小姐姐抿唇一笑~放下帘子……
      然后马车进城了……进城了……进城了……

      这段文字里面的无用场景即:开头一大段的景色描写。
      为什么?
      因为主人公离开了这个场景!
      所以,连主人公都不在这个场景里干活,为什么要写?
      但是主人公在这个场景里干活就一定是有用场景吗?不是,前面说过,一个有用场景,必须要有冲突。
      如果非要写花花草草,那就写个能藏人的花花草草吧。

      能藏人的花花草草可以这样:
      马车的车轮急速碾过刚下过一场小雨的官道。官道两旁,半人高的草木疯长。某人趴在里面。风吹过,草叶上的露水落到这人脸上,沾湿他的黑色紧身牛仔裤……(?)
      马车就在x城城门前停下。小姐姐撩开车帘,问旁边的护卫:“怎么停了?”
      护卫:有杀气!

      不好意思,文笔很烂。
      但重点就是要有冲突。
      任何一个花费笔墨描写的场景里如果没有冲突,那这个场景就删掉。
      第一条就很简单,在花费笔墨的场景里加入冲突。可能有的咕咕不会这么水,但你写的场景未必有冲突。没冲突就没用。要么加入冲突,要么删掉。
      我记得看过有的鸽子发帖,好奇为啥人家日常也写得那么好看_(:з)∠)_
      日常也可以有小冲突。要写字,笔丢了。要考试,没复习。要打游戏,父母在侧。
      要写字,拿出纸笔成功写了一幅字。
      要考试,复习到位,完美考过。
      要打游戏,家里没人,爽啊。
      爽?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模式,目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举个例子,《文豪野犬》,看漫画版。

      目测楼楼看了《故事》
      №40 ☆☆☆、、|2c8cd187于2019-03-21 15:34:49留言☆☆☆
      第二条,删掉前面的段落。
      一般来说,这个段落不需要太长。当你感觉开始拖戏,往前数一两段,从这个地方开始想一个新的开头。然后删掉原来的,剧情就会比最开始的有意思。
      这个不太方便举例子。只能说回头检查是很重要的步骤,不需要太多,就检查个一两百字。如果你写了很多,感觉这一堆都没用,那就都删了。我知道这很残忍○| ̄|_但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只有到后期时刻牢记“冲突”,才很少会写出无用场景。
      假如说……还用ls的例子——
      护卫和黑衣人大干一场。护卫赢了黑衣人。小姐姐成功存活。
      这三句话里面哪些是没用的?
      事实是,护卫赢了刺客之后都没用。
      如果这样写呢:
      护卫输了。黑衣人掳走小姐姐。
      你还可以继续水下去!
      还是上面的例子,可以有第三种剧情:
      护卫抓住黑衣人。小姐姐成功存活。把黑衣人带回去审讯。
      第四种:
      护卫挂了。小姐姐亲自出手,抓住黑衣人。
      第五种:
      护卫被黑衣人抓走啦???
      六:
      小姐姐死亡。(那她可能不是主角只是个炮灰)
      七:
      救驾来迟!来接小姐姐的人打跑黑衣人。(这是第一种的变种情节,可以拖戏,可以让男主救人……)
      总之,万事皆有可能叭。
      就这些,鸽子们加油~

      有的鸽子可能觉得,我已经有情节了。
      但你的情节很有可能是这种:
      早上起床,女主接到电话,男主约她去游乐场。女主口嫌体正直地答应了。女主化妆失败。两个人去游乐场。摩天轮维修。中午一起吃饭。
      ……
      化妆失败和摩天轮维修是两个很好的情节,但是被你写烂了。因为没和整体联系起来。
      为什么玛丽苏小说有人喜欢呢……
      因为……听说女主不化妆不出门,于是三分钟,男主叫来世界顶级化妆师帮女主搞定一切。摩天轮维修?男主分分钟叫人搭个新的出来○| ̄|_我知道很浮夸……但……要意会,意会。

      10.瞎聊聊情节进展~
      孜孜不倦发个帖……

      故事的情节进展对网文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晋江你能时不时看到语句都不太顺但靠着情节勾人也能成绩不错的文,但很难见到文笔出色、情节平平的文。
      后者一般就被淘汰了。
      或者自以为被埋没了。
      所谓情节进展,简单来说,就是事件从A点滑到了B点,处身其中的人物,他们的处境、关系、感情、财富等发生了变化。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已经不是事件发生前的我了。
      如果没有这种变化,那么无论人物吃了多少顿饭,说了多少句话,情节是没有进展的。
      进展的标准,就在于变化。
      举个例子吧,后宫宅斗文,妃嫔A和妃嫔B,A怀孕了,B很嫉妒,寻思要不要下手。

      AB相逢在花园,A很是骄纵,手帕掉了让B捡起来,B捡起来了但口头反击。

      A得到了皇帝的夸奖和赏赐,特意去找B炫耀,B忍住了,不咸不淡的聊了几句。

      A小心翼翼的保胎,终于在几个月后生下一名女婴,心痛。

      B前来探望,明褒暗贬,使劲儿挖苦。

      B走后,A大怒,摔了一地东西。

      这个过程看起来情节是丰富的,A的情绪由高到低,B则恰恰相反,不急不缓的慢慢写,差不多也有几万字了。

      但实际上情节是没什么进展的,至少进展不大——

      A和B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

      A和B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行动,都是口头打嘴仗;

      唯一的情节进展就是,孩子出生了。

      假如抛弃这一点,只是AB打嘴仗,那么不管吵架多少字、针锋相对多少回,这个情节也是没有进展的。

      注:不是说这种写法不好,短期过渡或者日常情节等,这种写法是很常见的。但是千万不能一直这样写,特别是主角配角都这样,那就垮了。

      主角行动起来,才能推进情节。

      不主动行动的主角没有魅力,不相信的可以找找看,没有任何成功的主角是从不自主行动全靠被动获得的。
      【都是个人观点】

      以美食种田文来举例,这类文一般看着缓慢而平淡,但实际上写得好的都是在逐步推进情节的。
      比如两万字以内至少一个新菜谱亮相,然后主人公的饭菜种类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寻找到新食材、开个小吃摊赚更多钱、打倒了试图攻击小吃摊的反派、回击了一个极品小炮灰等各种目标。
      这个就是它的情节进展了,虽然比例不高,甚至可能若隐若现,但它很重要,假如没有这些内容,那么这篇文很快就像个菜谱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