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王维近年来跟着大荐福寺的道光禅师研习佛法,平日里都是租住大荐福寺的客院。他妻子去世将近两年,道光禅师见他平日郁郁寡欢,便劝他多出来走走,感受一下俗世的好处与妙处。

      今日来听俗讲也是道光禅师劝他来的。

      道光禅师说出世有出世的活法,入世有入世的活法,他既然尘缘未了,不应这么早便生出隐遁之心。

      王维其实并不爱这样的热闹,但还是听从了道光禅师的建议。此时他拿着手中的桂花糕犹豫片刻,终归还是把它送进嘴里吃掉了。

      兴许是为了照顾小孩子手小嘴巴小,郭家的桂花糕做得挺小,成年人一口就能轻松吃完。正如三娘所说,这桂花糕不算太甜,入口不觉得腻,反而能品出秋日里吸饱了阳光的桂花香。

      明明是入秋后最常见的味道,明明是各家都会做的寻常糕点,吃着却很不赖。

      王维也把目光转到讲俗讲的僧人身上。

      道光禅师是京师有名的高僧,这种面向香客的俗讲自是不会劳动他亲自出面,不过今儿可是长斋月第一次开俗讲,负责的人也极有身份,乃是道光禅师门下弟子明空。

      明空能被道光禅师当亲传弟子,眉眼自是周正得很,一看就是与佛有缘的那种。

      俗讲不仅要会讲,还要会唱,涉及佛赞之类的都是要唱出来的,而明空恰好有把好嗓子,大荐福寺每次长斋月开讲便都由他来负责。

      三娘不懂这背后的弯弯绕绕,瞧见大荐福寺连和尚都长得这般出众,只觉自己真是来对了——不仅能碰上个长得贼拉好的邻座,连主讲都这般品貌出众!

      今儿明空要讲的是《木兰变文》,算是极少见的以女子为主人翁的变文,算是大荐福寺一次大胆尝试。

      佛寺中这类俗讲一开始盛行时还只是唱经和释经,现在则是每到长斋月都会积极更新变文内容,暗搓搓和其他佛寺打擂台。

      如今变文已经盛行二十余年,各种题材都有人涉足过了,明空便打算来个推陈出新,给香客们讲讲史上这些有名的女子。

      看看这个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征战,可谓是忠孝两全,多值得广为宣传对不?

      这个决定其实还是有些冒险,因为大唐出了个则天大圣皇帝,天下差点就要彻底改姓武,很多人都担心往后会再出一个这样的奇女子。这节骨眼上你搞《木兰变文》,那必然可能给自己招来一点儿麻烦。

      明空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背靠道光禅师这么个德高望重的好师父,胆子自然比其他佛寺的主讲要大一些。

      这次的《木兰变文》便是明空请租住在大荐福寺的读书人帮忙润色出来的,就等了长斋月正式开讲了!

      三娘还没读过《木兰辞》,很快被这别开生面的新鲜故事给吸引住了,连剩下的桂花糕都忘了吃。

      听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那一段的时候,她还觉得挺遗憾,转过头小声和自己端坐一边的兄长郭曜讨论起来:“木兰留下当官多好,能让她阿耶阿娘都过上好日子。”

      郭曜也小声给她解释:“她是女子,再不走的话会被发现欺君的。”

      三娘有些郁闷,那十二年的征战分明是木兰去的,怎地就欺君了?

      生为男孩儿和生为女孩儿竟是这般不同吗?她又和郭曜嘀咕起自己这个特别不服气的想法。

      郭曜跟她分析道:“男女都一样也未必是好事,若是男女都一样,那遇到战事男女都要应征,对寻常百姓而言岂不是更艰难?方才你也听到了,战场上那可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是谁都能活着回来领战功,总要给家里留点人吧。”

      他虽才十一岁,却已经六个弟弟妹妹的兄长,说起话来便有些老气横秋,比郭幼明这个当幺叔的要成熟稳重得多。

      三娘还是有些不服气,连后头的内容都不大想听了。

      一旁的王维把他们兄妹俩压低声音的交谈尽收耳底,他转头看向旁边气得鼓起脸颊的五岁小娘子,只觉这小娃娃连气闷起来都怪可爱的。

      小孩儿的想法总是比成年人更天真也更天马行空,连听了这场连说带唱的《木兰变文》都能生出不一样的想法来。

      王维与妻子成亲多年,始终没有子女,如今妻子离世、鳏居一室,他也没想过要再娶。是以像三娘这种年纪的小孩儿,王维已经很久没接触过了,只依稀能想起少年时家中弟妹也是这般讨喜可爱。

      重阳将近,王维突然有点想念家中亲人了。

      三娘对正在讲的《木兰变文》失了兴趣,正准备掏点小食出来垫肚子,就察觉王维投来的目光。

      她看了看自己所剩无几的桂花糕,再看了看王维那张秀逸非凡的脸蛋以及略带怅惘的眼神,决定忍痛给他分享仅剩的美味:“你还想吃么?”

      这么大一点的小孩根本藏不住心里的想法,那种“我也不多了”的纠结与心疼几乎写满了她整张小脸。

      王维:“………”

      王维说道:“不用了,你吃吧。”

      他还没有无耻到跟五岁小孩抢吃的。

      哪怕变文一向是摘取精彩部分切入,这场俗讲还是讲到了下午才结束。三娘把带来的小食都吃完了,饮子也全吨吨吨地喝进肚子里,郭幼明便问她要不要尝尝大荐福寺的斋食。

      恰好到饭点了,佛寺有便宜的斋食供应。

      贵人们要是吃不惯面向寻常香客的麦粥麦饭之类的,也可以加钱吃点别的,光是蒸饭就有十来种可以选,各佛寺更是都有自家独有的特色糕点供应。

      别看三娘年纪小,她做事有主意得很。听她八叔问要不要吃了斋食再走,她马上又逮着机会和王维搭话:“您常来这边吗?”

      王维本来已经准备离去,听三娘这么一问又涵养极佳地回答:“某客居于此。”

      三娘听懂了,这位摩诘先生就住在这里。她两眼一亮,知道自己问对人啦!

      “您知道有什么好吃的吗?”三娘积极追问。

      听八叔说出去吃饭最好找常客问清楚哪道菜最好吃,不能问店家或伙计,不然会被他们给坑了。

      至于她八叔之所以会这么谆谆告诫她,当然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被坑的那个——当时他花了大价钱吃了超难吃的菜、买了超难喝的酒,简直一肚子火,回来后和三娘念叨了好几回。

      这不,三娘不仅记下了,还活学活用地实践起来。

      王维想到自己也该用饭了,索性亲自领着她们去斋堂。

      寺中有“梆响过堂”的惯例,斋堂外悬着木梆子,到饭点时便敲得梆梆作响,提醒寺僧和租客们该用斋餐了。

      三娘一行人来到斋堂外时正好看到有人在敲梆,清脆的梆声传得老远,引得她好奇地驻足看了过去。

      对小孩儿来说什么事物都很新鲜,她认真观察了半天,觉得这东西很有用,哒哒哒地跑过去问那个敲梆的小沙弥:“这个能敲得很响的东西叫什么?怎么做的?”

      郭幼明只觉一眨眼的功夫他那么大一侄女儿就不见了,赶忙跟过去抱起三娘教育道:“在外面不能乱跑知不知道?仔细让人把你抱走卖掉!”

      三娘连连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她相当诚恳地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又继续转过头一脸期待地看向小沙弥,似乎真的非常需要这个能挂在门口敲得倍儿响的梆子。

      郭幼明:“………”

      总感觉提前体会到了给人当阿耶的辛酸,想来他阿耶每次看到他诚恳认错、从不悔改的态度时都气得不轻。

      三娘一点都不晓得她八叔复杂的心路历程。

      她兴致勃勃地问到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才跟她八叔说起自己的伟大构想:“这个听起来很容易弄,一会回到家我就让阿翁挂一个到八叔房门外,这样八叔以后就没法睡懒觉啦!”

      须知幼崽的精力十分旺盛,家里人平时外出的外出、读书的读书,就郭幼明这么个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散人士可以给她当陪玩,三娘自然对郭幼明时常睡到日上三竿这事儿十分不满。

      所以看到小沙弥敲梆子时她立刻来劲了。

      世上竟有这等叫醒神器,她一定要拥有!

      郭幼明:?????

      我真是谢谢你啊,想法多多的小阿晗。

      旁听了全程的王维和郭曜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几人相携入了斋堂,里头已经飘起了食物的香味。哪怕没有荤腥,大荐福寺的斋餐闻起来也很不错,至少三娘感觉自己有点饿了。

      她力邀王维等会一起把斋食交换着吃,这样他们都可以尝到好多种不同的美味!

      王维没有拒绝。

      最终这顿饭在三娘的主持下把每样吃食都互换了一轮,所有人都吃得非常丰盛。

      回去的时候远还没到宵禁的点,叔侄三人便又优哉游哉地往回走。

      郭曜已经开始读书了,路上忍不住与三娘说起刚才那位摩诘居士可能是位非常有名的大才子。

      三娘听后笃定地道:“他长得这般好看,才华肯定不会差!”

      郭曜闻言看了眼旁边的八叔,嘴里还说道:“那可不一定。”

      郭幼明:?

      你什么意思?

      你小子那眼神是什么意思?

      说话就说话,你看我做什么?

      郭曜转开眼,不看他们家八叔投来的愤怒目光,摸着三娘脑袋给她背起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最后还重点强调这是人家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写的。

      有的人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却还是文不成武不就,估摸着十七岁时也不会有多大改变,人和人可真是不能比啊!

  • 作者有话要说:
    三娘:每日迫害八叔成就√
    *
    早早更新!
    *
    注:
    ①王维生平:参考中华书局的《王维集校注》,看到他十七岁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我震惊了一下,没错,就是那首要背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恶的天赋党!别人的十七岁怎么这么牛逼!
    ②《木兰变文》:这个是胡诌的,变文是开元初大规模流行起来的俗文学,记录下来的具体原文很少(敦煌出土过《王昭君变文》),大多都只在市井间流传。不过《木兰辞》在唐代确实挺流行的。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