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019 ...


  •   最近长江流域下大暴雨,小城的排水系统还是上个世纪的,再加上到处在修路,整个城市都淹了。
      坐公交回家路上,水涨成河,车辆缓行,无意间多留心窗外浓绿的树,浑浊的河,还有被雨浸成深色的陈旧建筑。

      忽然就想起来了,之前去北京那次。似乎还欠着自己一篇游记没写。趁这会儿头脑风暴,索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以我匮乏贫瘠的见识与阅历,先下一个可能相对绝对的判定(仅代表我当下的观点,并不代表永远是这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意识是运动的意识,love and peace):我所见过的大多建筑,是功能大于形式的,在空间组织上总是一板一眼,即便它们在形式上确实存在多种多样……表皮、基本形体、材料等诸如此类的变化。
      唯二让我被空间组织所打动,产生情感上流动的,是祈年殿和国家大剧院。

      先说祈年殿。
      乡里人头一次去北京,自然对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充满憧憬,然而当我真正逛完咱们中国传统建筑集大成者故宫,印象里只剩下人从众……太多游客了,没get到中建史老师说的建筑空间的三段高.潮。

      反倒是去天坛公园那天,抱着随便逛逛的心情,而实打实地被震撼到。
      说来挺有意思,那天北京卫视的一个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天坛公园录,我估计大家注意力都被带跑偏了,围着圜丘凑热闹看明星,心情十分放松轻快。当时,我跟朋友有说有笑,还没缓过来劲儿,沿着丹陛桥那条路去对面的祈年殿,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什么。

      排队,验票,进去。
      整个过程都很随意,旁边人很多,老人小孩,各色皮肤的人,还有大爷操着股口音念water beer叫卖。

      继而从狭窄(其实也不狭窄,主要是祈年殿在太过空旷了,对比之下显得)的甬道进去。
      视野瞬间打开,蓝天如盖,北国的秋日风烟俱净,汉白玉的三重台上,坐落着三重檜金色宝顶蓝琉璃瓦攒尖圆殿,这就是祈年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是一句空话。关于这样欲扬先抑的空间组织,在中建史重点的一笔,但理论只在书上的时候,人是不能置身其中,去体悟那种震撼感的。

      不从专业角度说(主要是专业学得不咋地),单从一个游客的角度。在进入这个空间之前,秋高气爽,日光明媚,沿途是松柏林,郁郁葱葱,环境静谧而肃穆。圜丘和祈年殿在一条轴线上,但经由干道过去,祈年殿被周围的一圈建筑围住,一路上看不到祈年殿分毫。

      前面也说了甬道的狭窄。
      但是通过甬道进入,天地视野,豁然开朗,场地空旷偌大,没有多余的建筑,唯有祈年殿在三重台上,肃穆而立,与你对望。
      祈年殿是三重檐攒角顶,请允许我冒昧地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类比。在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受限的时代,宗教、神明、先祖,是人类最自然而然的敬畏与崇拜。

      应知道,在每个文明起源之处,人类这个婴儿,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对天空的好奇心。奴隶时代、封建时代,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天空的敬畏与鬼神的敬畏相系。
      攒尖就代表着向上的势,在天地之间沟通起一根无形的线。
      宽阔广袤,也没有风。
      此时此刻,只有你与先祖神明相对。

      我想这就是建筑在满足功能、经济、安全等等需求之外,可遇不可求的情感需求。
      毕竟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是所有建筑空间,都可以让人感动。

      -

      关于大剧院,下次再说。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019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