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皇子可以有四个伴读,而像是太子,可以有八个,这都是做皇子的最开始的班底,你要是连伴读都收服不了,那你就是真的废物。
像是现在,站在御书房外面等候的除了江澈父子,贾代善父子,还有顾家父子之外,另外还有好几个,宗室里头,一个乐成公主之子的分量显然不够,宗正齐王不想掺和这摊浑水,毕竟,齐王这一脉是当年TAI祖老人家的亲兄弟,也是跟着东征西讨,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除非犯下什么大罪,否则的话,宗正这个职位就算是给齐王一脉酬功的。既然他们家不掺和也能与国同休,永享荣华富贵,掺和了说不定反而要倒霉,那么,傻瓜才会掺和呢!
但是除了齐王这一脉,宗室里头其他的王府还是愿意赌一把的。本朝不管是宗室,还是外朝的爵位,除非是齐王这般开国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的,否则的话,世袭罔替是不可能的事情。宗室之中,若是没有立功,那么,几代之后,也就是除了一个宗室的名头,其他都没有。
至于外朝也是如此,勋贵名义上与国同休,实际上,代代都要降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开国勋贵直到现在依旧把握兵权的缘故,他们若是没有兵权,不能立功,那么,下一代就得降爵,几代之后,也就是与平民百姓无异。好在如今中原虽说一派盛世气象,但是前朝余孽还盘踞在滇南一带,甚至还有逃到海外的,一直没有停止反抗。北方的胡族在罗刹国的支持下,也从来没消停过。还有一些小国,也是首鼠两端,时不时想要做出一点事情,挑衅一下大晋的忍耐力。
像是贾代善,前几年的时候还在北疆与北胡作战,他之前曾经亲率一支骑兵,深入草原近千里,扫荡了胡族十多个部落,差点将胡族的左贤王都干掉了,在如今的武将之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只是他要是再立功,都不好赏赐了,之前开国的时候册封了四个异姓王,等到天下承平之后,这四个异姓王就开始逐渐成为皇家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只是对方如今依旧还握有兵权,也没被抓住什么把柄,皇家只能忍着罢了!贾代善要是再打下去,难道还得再给贾家册封一个异姓王吗?回头又是尾大不掉,所以贾代善才被召回了京城。贾家如今算是鼎盛之时,四王八公之中,四个异姓王不好说,但是八公却都以荣国府马首是瞻,冲的就是贾代善立下的这般功勋。
比起勋贵,宗室想要立功是真困难,最大的捷径无非就是从龙之功,楚王这一脉也是TAI祖的儿子,不过,TAI祖之后,算上当今,皇帝都换了三个了,第一代的楚王如今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子孙繁茂。
问题是,正是子孙繁茂是个问题,本朝祖制,亲王之子,嫡长子为郡王,另外的嫡子有三个镇国公的名额,再多也就是辅国公了,而庶子呢,顶多也就是封个将军,而且名额加起来也只有四个。再往下,还得降爵。也就是说,楚王他老人家,嫡亲的重孙这一代,差不多就没什么爵位可袭了。
楚王儿子倒是不多,两个嫡子,四个庶子,但是孙子呢,就有二十多个,还有二三十个孙女要出嫁。楚王的女儿当年好歹册封了郡主县主,出嫁之后,有内务府准备一部分嫁妆,家里再准备一部分,也就能体面地送出门了,而轮到孙女,没有爵位,嫁妆就得府里头准备,这都是一大笔钱。
楚王自个亲爹在位的时候,他日子还算是好过,等到兄弟上位之后,他因为还算老实,也还行,但是等到侄子上位,人家自个的兄弟还有儿子还不够安排呢,一个已经年纪不小的皇叔,还是老老实实在家荣养吧!等到当今继位,楚王这一脉几乎彻底边缘化了。
为了赌一把,楚王也算是下了狠心了,动用了许多人脉,才算是家家里嫡长一系的重孙送到了这里。
楚王一脉虽说没有实权,但是资格老,人缘好,他的下注就代表着宗室的相当一部分站在了徒景瑞这个新册封的太子身后。
而勋贵之中,除了荣国府被绑上了东宫,同时选择了投诚的居然还有北静王府。
北静王府之所以这般选择也是难免的事情,第二代的北静郡王当年在战场上受了伤,伤了根本,以至于多年无子,后来经过多年调理,总算是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如今这位北静郡王。这位从小体弱多病,根本不可能再掌握兵权了,不过,他倒是个聪明人,他娶了先帝的皇后之妹为王妃,算是向皇室投诚,也是向先帝所立的那位仁慧太子投诚,哪知道,太子青年薨逝,北静郡王多少年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他跟当今可没多少关系,如今呢,干脆让自家世子给现在的太子做伴读,总不能再输一场吧!
两个宗室,两个勋贵,顾衡算是太子母家的亲戚,另外三个,就是真正的文臣出身了。
一个是国子监祭酒家的幼子,国子监祭酒虽说品级不高,但是,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人脉很广,一般国子监祭酒外放的话,混个布政使问题是不大的,前提是不能是个迂夫子。如今这位国子监祭酒也是世代书香,名叫苏轲,据说他这一支当年是源自眉山苏氏,当年战乱的时候,迁移到了江西,后来就代代繁衍下来。江西前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出了好几家有名的书院,江西的士子金榜题名的几率都要高一些,一度成了朝中不可忽视的势力。
本朝TAI祖从金陵起家,如今朝堂上头,金陵周边出身的士子更受重用一些,但是江西那边毕竟有着多年的科举经验,所以,如今朝堂上头,江西籍的官员也颇有不少。这位国子监祭酒二十三岁就中了传胪,要不是他长相不够俊美,他应该起码捞个探花的位置,偏生他那一届的探花哪怕比他大几岁,却是公认的美男子,两人才学呢,也没什么差距,因此,他也只能屈居传胪之位!
不过,苏轲是个耐得住性子的,跟战时的武将不同,文官是个很讲究资历的群体,苏轲传胪出身就算是一个资本,他在那一届庶吉士中也很有影响力。而散馆的时候,他出人意料选择了国子监,摆出了一副治学育人的态度,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他就坐上了国子监祭酒的位置。
苏轲成婚比较晚,这也是江南许多士子的常态,一个天资出众的读书人,为了自己的婚事更上一个档次,自然会选择有了更高的功名的时候再娶妻。所以,别看历朝历代朝廷都推崇早婚,那是为了收人头税,你再看看那些精英阶层,他们中或许订婚比较早,但是真正成婚生育都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的事情了。这些人家一般都通晓医学,人还没有成年的时候,身体尚未完全长成,过早接触敦伦之事,对身体并无好处。男子一次两次也就罢了,若是食髓知味,那就要坏了肾水,而女子呢,就算是成年之后,生孩子尚且是鬼门关,何况是身体还未长成的时候。
苏轲家只是个小地主,衣食无忧可以,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有人上门提亲,但是,苏轲坚信自己不止于此,便叫父母推脱说自己不宜早婚,将那些婚事都拒了,等到考中了举人,他那时候就想好了,先进京参加会试,不管考中考不中,这个年纪,也该成婚了。
结果苏轲考中了,还高中传胪,他的妻族自然档次也上去了。他娶了当时左都御史家的嫡女,有一个贤内助,得力的妻族,苏轲自然能够施展所长,要不然,光凭着他自己的本事,也不至于三十多岁就做了国子监祭酒,而且在京中有着偌大的声名。
这次被挑中的就是苏轲的嫡次子苏燮,年龄也才七岁,但是他五岁就开始启蒙,如今已经熟读《四书》了,也算是天才儿童,这会儿站在那里,看着贾赦还有江殊他们,难免有些骄傲。
苏轲呢是有意让自个的次子得点教训,苏燮从小有天分,被捧大了的,他上面的兄长在他这个年纪是远远不如他的,便是苏轲自己当年,不管是天分,还是因为条件所限,这个年纪也才在启蒙阶段呢!
所谓熟读《四书》指的可不是光是那四本正经,这还包括了各种集注释义,真要算起来,几百万字都未必打得住。像是那等文教不兴的地方,将字都认识全了,稍微知道一点典故,就能做秀才。但是在江南江西这些地方,你不把这些释义集注都背下来,说不准遇上一个喜欢考冷门的考官,你就得抓瞎。
苏燮呢,从小过目不忘,读书不看第二遍,如今也就是圣人的微言大义还仅仅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没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起码科举该背的东西都背下来了。
问题是,苏轲又不是让儿子专门做学问家的,自古以来,有几个学问家会做官的,苏轲家里原本就是土财主,还真没这个资本培养什么大家名士。这个儿子天资有了,就是差了一些心计城府,所以,让他给太子做个十年的伴读,回头再去科考,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两个伴读,一个是如今户部尚书张淳老大人家的长孙张奕,还有一个是礼部侍郎唐知白家的幼子唐简。
这般配备,可以说是非常豪华了,可惜的是,人一多,难免就要拉帮结派,原本都不是一个立场的,也不会因为效忠了同一个主子,就变成亲如一家了。不过,这也许也是帝王心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