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9、我很想你(4) ...

  •   无真圆寂,肉身火化,骨灰中烧出金珠舍利九颗。人人皆称奇,为什么一个性情中人的和尚,前半生杀人如麻,死后火化居然能烧出舍利?
      难道屠夫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既然如此,谁还会苦苦修行,甚至要十世渡化?
      佛家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宝,是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
      佛宝是指修行已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而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
      无真成佛,并不是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是因为他找到了他失去的那一点真,理解了人间的苦,然后修得大圆满。
      什么是真?
      是不管经历多少波折、失望、艰难、困苦,也不会消失的对人的一点点真感情。这点真如三宝一样,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所谓佛,从不是六根绝断的无情人。
      要是心中没有情,没有真,又怎么会做出以身喂虎的事。又怎么会说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
      因为,能做这些事,能说这些话的人都是赤诚之人啊!
      无真舍利被供奉西岭寺里,弘毅将他的骨灰撒在西岭山和孙家村的四野周围。
      他想,师父是愿意和山水长住,于孙家人为邻的。
      愿为江水,与君重逢。
      就是这个意思吧。

      噩耗常常是一个连着一个,连绵而至。好像冬天的风雨,前场刚散,后起又来,一场雪一场寒,雨打风落去。
      无真走了,倪樱的身体跟着越来越不好。
      御医不语多言,只让她宽心静养。为了哄她高兴,弘毅命宫里的花匠用火盆催发春日茶花,博她一笑。
      “生死有命,非人力能所改变。皇上不要强人所难。”
      弘毅自责地道:“母后是还在责怪儿臣吗?”
      倪樱坦然,“傻孩子,身为父母,不管儿女们做错了什么,父母永远都不会怪罪他们。我只担心,将来你会不会怪我。我知道,仙珠自戕,你不仅想把她葬在皇陵,更恨不得当时就随她去了。说什么生生世世不复再见,是你的气话。但我明明知道你的心意,但还是任凭你做了愚蠢的决定。因为我知道,留着她,你绝活不成。这些年,支撑着你没倒下的,是对她的恨和气。”
      他微低着头,一声不吭。
      倪樱伸手从凤榻内侧摸拿出一副泛黄的画轴,“我死之后,不要厚葬,把这幅画给我陪葬就是你的孝心。”
      弘毅徐徐把那幅画卷舒展开来。画上女子捏花而立,依在窗边,似笑非笑。
      乍一看,是倪樱。再看,就知不是。
      倪樱倒在软枕上,声音越来越低微,“这是先帝为我画的画像,我也知,先帝画的人不是我。也知,他所思、所爱、所念的人也不是我。”
      弘毅心中酸涩,没想到唯唯诺诺,似个老好人般的母后早就知道这件事。
      “你也不要为我难过,也不要去怪罪你父皇。”倪樱的目光温柔得像三月的水波,仿佛穿透了头顶的百蝠帐缦,望到苍穹之中。“我记得,先帝画完这幅画的时候,很歉疚地看着我。本来说要为我作画,但他画着画着,笔下的我就变成另一个人。我说,皇上,别难过。我知道,这件事不能怪你。”
      弘毅伏下身体,像个孩子抽动肩膀。
      倪樱枯槁的手指穿梭在他的乌发之间,喃喃念叨:“你们父子可真像啊。哎,那个时候他也是这样哭着,哭过后还对我念诗。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还问我知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我说,臣妾不识字,怎能会读诗呢?他很失望地走了。其实,我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从小服侍小姐,她在书斋读书,我就在门外偷听。我知道那首诗的下一句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明明知道,但就是不说。因为我懂他的心,甚至比他更懂。他也想要喜欢我,想要怜惜我。但是,有什么用,他根本做不到啊。他的心里全是那个人,并没有我……”
      繁华的宫室,金杯银盏,锦绣花团。倪樱的人生终于到了剧本散场的时候。
      沈方思哭得晕厥,“樱儿,为什么连你也弃我去了,你这个狠心的人,怎能去得比我还早——”
      活得太长久,无可避免要目送一个个熟悉的人离开。多么难过,又多么无用,宛若指间沙,不管谁去抓,怎么抓都没有用。
      时候到了,就要走了。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漫长,太多的丧礼,宛如连绵不断的雨雪,遮蔽蓝天。
      圣母皇太后去世后不久,韦崇的身体也渐入沉势。这几年,因为身体不好,他多是将养,现在已经是油尽灯枯。
      仿佛是在等待着这最后一面,韦崇拼尽最后一口力气。
      窗外的光影是那么昏惨,冷冬的淡光映在两张都不年轻的脸上。
      弘毅曾听过韦崇无数教诲,但没有一次如今日这么悲伤。这大概是他们师生之间最后的谈话了。
      他努力粉饰这股浓浓的悲伤,努力装出笑容,“老师,请多多保重身体,朕还等着老师康复,回来继续辅佐朕了。”
      韦崇无力而笑,现在的皇帝哪里还需要他的辅佐?圣意天裁,已经是万世称颂的好皇帝。
      “老臣体衰而微,不能再辅佐皇上。也明知道自己说的话皇上不爱听,还是要不顾老脸来说教几句。”
      “朕洗耳恭。”
      “九仙山一役,损兵折将。我们损失惨重,夷狄更重。臣以为宜集大军,于明年春天再征夷寇,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弘毅垂眸沉思,这么多年,他已经习惯了对韦崇言听计从,而今天,他并不赞成韦崇的说法。
      “老师,中晋与夷狄征战百年。你有没有想过,除了你死我活,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第三条路是什么路?”
      弘毅摇头,“孤也不知道,但孤最近总在想,孙武言,善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实力不足之时,韬光养晦,静静等待是最好的办法。但愿不愿意让对方韬光养晦,自己又能不能韬光养晦,从来不掌握在弱者一方手里。强者被弱者所灭,不是弱者的韬光养晦发挥了作用,大部分时候是强者本身遇到问题。由强变弱必然从内部的瓦解开始,而由弱到强,必然是兴盛于内部的团结。华夏文明起于黄帝,黄帝向东击败炎帝部落后,反而与炎帝结盟,成为华夏共祖炎黄。炎黄联盟击败蚩尤统帅的东夷,海纳百川又与东夷结盟,把东夷交给东夷之成员少昊治理。少昊部落的图腾是凤鸟,炎黄的图腾是飞龙。两者相结合成为'龙凤呈祥'。天下人皆唱,凤鸟出,天下归。黄帝的后裔为西周姬姓,武王伐纣灭周之后,不计前嫌把商遗民分到宋国这样的好地方。西周一统华夏后,也并不排斥与吴、越、楚这样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国交往。千百年来,吴越楚地早已融入华夏,在屡次蛮族入侵中屡建奇功。少昊治理的曲阜后来诞生了大儒孔子。孔子《论语》所倡议的无非就是个仁字。何为'仁'呢,即两个人站在一起,就是仁。这个两个人,如果是父亲与儿子,仁就是父慈子孝。两个人如果是妻子与丈夫,仁就是夫妻敦睦。再往大里说,两个人如果是君王与百姓,仁就是皇上如舟,万民如水。要是再大一点,是两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国家。那么仁又是什么?那就是谁更有包容之心,海纳之心。举国之力杀一个赛罕容易,灭一个夷狄不难。但要征服人心,要异族归顺却是大难事。仇恨和杀戮要比宽仁容易滋长得多。沈喻伐夷,换了二十年和平。孤倾全力伐夷,或许还能换来二十年和平。但是二十年后,又该怎么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自诩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曾经海纳百川,能与各个部落结盟。那是我们坚信汉人入胡则胡,胡人入汉则汉。所以孤以为与其征战讨伐,不如把他们包容入我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皇上的意思是要和?”
      弘毅慎重地点了点头,“孤最近正在考虑,希望能与夷狄签订盟约,永不相犯。”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89章 我很想你(4)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