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0、出征 ...
-
第一四零章
康离和洪嫄芷在大哙聚会聊天,突然得知边关起了战事,两人没有在外头多耽搁,很快分手离开,一个回和硕亲王府报信,一个回康亲王府跟太妃和惠妃禀报了。
惠妃娘娘很是吃了一惊,不知道怎么会突然起了战事,而且听康离的描述,似乎还很严重。太妃尚算镇定,但是因为康离也没有更多的信息,只能等宫里的线人递消息出来,甚至还让张嬷嬷去前院等着,等消息到了直接送过来。
不过消息没有等到,倒是等来了皇上的口谕,说是请太妃和惠妃进宫议事。太妃和惠妃都是理所当然的感觉,很快收拾妥当进宫去了。
倒是康离,觉着惠妃进宫还算合理,毕竟对兵法有一定研究,太妃进宫就没必要了。但是太妃执意进宫,康离也不能阻拦。
送走了太妃和惠妃,康离一个人在王府焦急地等待,心神总是不安宁。既惦记着战事到底如何,也不知道太妃在宫中是何种情形。
干等着也不是事,看书自然是看不下去的,写了一会儿字发现越写越凌乱,康离干脆放弃了,坐在桌案后思虑起来。
大周边境近几年总体是平稳的,但是小打小闹也从来没有断过。东南沿海时长有海盗侵扰,不过南平侯坐镇,海军也训练有素,不太可能有大规模海战。西南一方是苗族和大周的交界,不过现今的苗族头人是大周扶持上来的,民间也许偶尔有冲突,当地主官应该就能摆平,不至于惊动京城。
再就是北方了。东北是渤海郡的地盘,二公主的婆家,一向安稳。西北是须臾,须臾和大周缔结为“兄弟”已经近十年,双方的贸易往来、文化沟通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频繁。
但是这不代表就一直安安稳稳。至少这三四年中,须臾就一直挺不老实,小动作不断,明为“沙匪”“强盗”实为训练有素的兵勇,大周也不是没抓住过,抓住了之后与须臾交涉,须臾只说既然是“沙匪”“强盗”那就随大周处置,十分的不要脸。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须臾现在的这位王就是位不要脸的王。当初须臾和大周缔结“兄弟只盟”的那位王叫韩耶,韩耶有三子,次子犬尤和三子花河是大王吉(王妃的意思)生的,长子丹夜是侧王吉生的。
这点和大周有点像。但是和大周皇帝长子次子一视同仁一样对待不同,须臾本来是幼子继承制,但是韩耶却因为侧王吉的关系对长子丹夜十分偏爱,早早承诺下会将王位传给他。
可惜,老王活得太久了,都五十岁了依然伸手矫健可以一人角斗三个年轻须臾男子,丹夜虽然早有承诺,但是等他年至而立时,依然等不得了。
要知道,大周的皇帝在而立之年时已经登基五年了,而丹夜到了而立之年,别说继位登基了,再过五年都未必能有机会——韩耶身体太好了。
于是丹夜和侧王吉联合起来,一个拉拢贵族臣民一个寝殿谋划,于是韩耶老王在两年内身体急速衰退,在贵族和大臣们的“推荐”“劝说”下,须臾王韩耶命丹夜暂替自己监国。
若是真的是西北须臾边境生变,多半是这位丹夜王子策划的了。康离心想。
太妃和惠妃进宫一整个下午,直到晚间宫门落钥了才回了王府。这时候二更天的梆子都已经敲过了,惠妃搀扶着太妃归来。康离有些意外,她以为惠妃回就此留在了宫中,没想到回来了。
康离在二门外迎到了人,借着二门上的灯笼端详了一番,见她们神色平静,心中也安稳了许多,便不急着问事情了,让人把早就准备的吃食送上来。
宫里自然用了膳,但是太妃和惠妃还是一人吃了一碗阳春面。煮好的面条过一番凉水,拌上素什锦的码子,面条劲道码子爽口,吃得人很舒心,看得康离也忍不住跟着用了一碗。
吃了东西,又各自喝了一碗冰镇消食茶,康离便将下人们遣开,仔细问起事情的起因来。
如康离所想,战事的确是从西北边境起的,而且是须臾主动挑起的战事。
惠妃放下手里的杯子,给康离详细介绍着,“须臾今年雨水不多,草场不丰,而且比往年冷得早,这才七月份须臾北境就已经有落雪的了,加上现在这位王本来就对与大周的‘兄弟之盟’不满,便趁着大周不备之际发动突袭,半个月不到攻下了四座近万户的城池。”
“边防军队呢?雷霆军不抗争吗?”康离大惊,四座近万户的城池,半个月就攻占下了!
惠妃叹气,“须臾派了奸细在雷霆军的水中下了药,一半的兵士都没什么力气,趁机攻城,后来奋力抵抗了,才算遏制了情形。”说着顿了一下,“这是传令士兵出发时的情形,十来天过去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康离转头看向太妃,“那皇上怎么说?有什么对策?”
“八道金牌传令,命津、晋、川、两湖、两广各出兵一万驰援西北,”太妃年纪大,不肯和康离她们一样喝酸梅汤,只喝自己的太平猴魁,她放下茶碗平静地说到,“临阵换将属大忌,所以雷霆军主将戴罪立功,大驸马前去督军。”
康离既意外又不意外。大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身份足够贵重,他本人武艺上中兵法熟读,但是缺少实战经验,派他去监督粮草,很合适。
康离听来听去,总觉得好像缺了些什么,仔细想了一下,明白过来了,“那朝廷不派主帅去吗?雷霆军、津、晋、川还有两湖两广,这八路军团的心可不一定一齐劲儿可不一定全往一处使,总得有个能压得住阵的人吧?”
太妃和惠妃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笑了起来。
康离迷惑不解,“怎么了?”
惠妃笑完了,终于替康离解答,“衡王说要去前线亲征。”
“噗!”康离一口茶水喷了出来,幸亏她转头及时将水喷在了地上,“咳咳,”她清了清喉咙,确认似的又问了一遍,“衡王?要去前线?亲征?”说着看看向了太妃,那意思:我没听错吧?
太妃笑得意味深长,但还是点头,“没错。”
康离这回是真的震惊了,“他没说出来‘御驾亲征’这话吧?”
“他敢!”太妃嘴角微微翘起,边摇头边笑,“也不知道谁给出的主意,这是想博一把呢,真以为战场是京城演武场,京畿营都让着他啊,真刀真枪的那可是。”
康离不好奇那个,她好奇的是皇上答应了没有。
“皇上说搁后再议。”惠妃不像太妃,她算是看着衡王长大的,总归还是有几分慈爱之心,“只是我看着像是动摇了。”她看向太妃,“您看呢?”
太妃摇摇头,“这个难说,看群臣们的态度吧。”
康离想了想,觉得还真说不准。现在朝中关于立嫡立长依然争论不小,皇上表面对此不为所动,但是一直在暗中考察。这一点衡王知道,崇王也知道,皇后和贵妃更清楚。但是两方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相比沈贵妃和衡王妃的高调做人和更高调做事,虽然皇后是正宫娘娘,崇王是嫡子,但是两人一直很低调。衡王在户部吏部混得风生水起,崇王却钻在工部库房研究水车和水田爬犁,衡王跟京中贵族往来亲近喝酒打猎寻欢作乐,崇王就去市井酒楼听书看戏感受民生。
多数情况下两人是互不干涉的,但是偶尔也会唱一唱反调,对着干一番。
比如,衡王上了一封要如何整治吏治肃清官场的折子,那崇王就递一封对现有律法的缺憾处的建议和意见。
皇上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既不暗示鼓励也不出声阻止。反正他们做的事都是与国与民有益的,用阿离的话来说,这是“良性竞争”。
不过如今衡王突然提出来要亲自上阵带兵平定西北边界,不知道崇王会有什么举动呢?
崇王的举动,崇王的举动就是没有举动。既然衡王首先提出了亲自上阵,若是自己与他相争,就落了下乘,不如安安静静等待皇上分配。
康离的想法和崇王差不多,觉着他应该不会去唱这歌反调的。
时间不早,太妃和惠妃在宫中议事了一下午,肯定耗费了不少心神,再加上宫装厚重,很是疲惫,康离便服侍着太妃早早歇下,然后才陪着惠妃往她的院子走。
“娘娘……”
“嗯?”惠妃听到声音转头看她,“怎么了?”
康离本来是想问惠妃为什么不留在宫里,想了想又觉得没有必要,干脆就换了别的话题,“您怎么看这次的战事?会持续多久?城池能夺回来吗?”
“不会太久的。”惠妃思考了片刻回答说:“须臾现在已经冷了,粮草供给没那么方便了,而且抢夺我们的城池就是为了粮草供给,现在强占了我们的城池,接下来应该是谈判了,改变一些原本须臾的劣势。”
康离却对此保持疑问,“会吗?人的胃口从来不会满足,野心只会越来越大,须臾如今占了三四个城池,接下来就会想占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更何况您说了,现在占了我们的城池自然也会抢占城中的粮草供给,有了粮草,他还怕打仗吗?”
惠妃显然不这么认为,“你别忘了,皇上已经八道金牌诏令五地军队驰援了,须臾的后方只有三四座不到万人的城,我们可有整个大周做后盾。至于前线兵力,这不和尚脑袋长虱子——明摆着嘛。”
康离思考了一下,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天时地利人和,大周几乎劝占着,看来这场战役不会很久。
估计皇上也是这样想的,因此没有答应衡王出征的请求。可惜,衡王没明白皇上的心思,或者明白了但是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天第三天连着两天递了折子请求出征。
看衡王如此“坚持”如此“诚心”,皇上想着反正不会持续很久,让他去历练一番也挺好。于是第四天的时候,准了衡王要亲自去西北边境征伐须臾的折子。
“打虎亲兄弟,”皇上捻着下巴上的两撇胡子说,“既然老大要去前线亲征,那老二你就在后方主持军备,为你大哥做后盾。”
崇王立即抱拳答应下来,“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尽心尽力为大哥做好后盾。”
衡王倒是不是崇王在粮草军备上搞鬼,毕竟父皇让他主持了,出了问题自然也要他负责。
皇上准了折子的第二天,衡王和大驸马周克昱、雷霆军老将郑广隶以及一队五十人的小队,一同出京,快马加鞭奔向了西北。
这一天,是七月二十,皇上生辰的前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