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联系
维也纳现代派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马赫的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分不开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创作上,它都接受了二者的影响,蒙上了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巴尔称马赫的哲学为“印象主义哲学”。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从而将世界从客观的概念中转移到主观感受的统辖之下。世界是人们感觉的总和,没有绝对永恒的物体;组成物体的各种要素(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仅存在于人的感觉中,所以都是变化不定、非永恒的。从其感觉复合论出发,马赫把人的自我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复合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故得出“自我是不可救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感觉到自我是一个统一体,只会感觉到瞬间的复合。在维也纳现代派看来,马赫的学说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是“新理想主义”艺术反叛自然主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自然主义把文学当作表现环境决定性格的工具时,维也纳现代派追求的则是无因果关系的模仿,也就是无逻辑限制的心理状态的表现。观察着的、感受着的、受到刺激而反应着的自我,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无论是叙述者还足主要人物)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印象的中心,展示给读者的只是一个个感受和情绪的瞬间。因此,维也纳现代派的作家大都采用片段式的表现形式,以独蔡剧、速写和疗歌为主,长篇大作也莫过十情绪瞬间的排列。内心独白是最常用的手法,其形式和风格渗透着接受美学的意图,要读者通过联想去完成作品的“另一半”。
与此同时,维也纳现代派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反对19世纪精神病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派”的斗争中,弗洛伊德通过临床证明,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意愿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他治病用的是“疏导疗法”,让病人大脑自由活动,吐露真情实感,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病的目的。弗洛伊德把这一原理推而广之,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案例扩大到—般人的普遍情形,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套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起决定作用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面对干变万化、光怪陆离的维也纳社会现实以及由此而扭曲的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灵和感伤纵情的末世气息,维也纳现代派一反传统,以探索灵魂那“遥远的国度”为宗旨,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真实地记录下灵魂那变幻莫测的“意识流轨迹”,让读者去体会那内在的联系,感受那内在的心声,追求那根本的诗意。
维也纳现代派虽然打着深深的印象主义烙印,但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尺文学创作并没有沉溺于印象主义之中。在欧洲文坛五光十色的美学竞争中,维也纳现代派打破了奥地利文学闭关白守的传统,独辟蹊径,参与欧洲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大讨论。表现主义、新浪漫主义、心理艺术、颓废派等也是具美学纲领的定位标志;对左拉、易卜生、布尔热、巴雷斯、悔特林克、王尔德等作家的发现和讨论表明了其马赛克式的大融合以及对各种文学主张的意识。维也纳现代派在一个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中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