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包豪斯
包豪斯的萌芽
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
1914年,格罗皮乌斯接替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担任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校长。1919年3月20日,在格罗皮乌斯的积极组织和筹划下,魏玛艺术学院和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合并成一所设计学院,取名“国立魏玛包豪斯”,简称包豪斯。格罗皮乌斯任第一任校长,并亲自设计了校舍。这是一所以建筑为主,包括纺织、陶瓷、金工、玻璃、印刷、舞台美术及壁画等众多专业的设计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使他们成为有能力的手工艺人和具备独立创造性的艺术家,形成一个带动时代潮流的艺术家和手工艺家的合作集体。这些人团结合作,知道怎样设计一座包括结构、装修、装饰和家具等在内的整体上和谐的建筑物。
《包豪斯宣言》是包豪斯成立当天发表的由格罗佩斯亲自拟定的宣言,这一宣言倡导一切艺术家转向实用美术,雕刻和绘画的实用化在于建筑的装饰,建筑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它统一于艺术。它的宗旨是创造一个艺术与技术接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合于机械时代理想的现代设计人才,创立一种全新的设计教育模式。
包豪斯在魏玛1919-1925
包豪斯所在的德国魏玛是一个工业非常不发达的小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曾经是魏玛公国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魏玛共和国的首都。
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包豪斯在教育上处于摸索时期,学院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前卫艺术家任教。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导师与一位技术导师共同教授,既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其中,造型导师对学生进行形式训练,担任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部分的教学;技术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材料部分的教学。双轨制教学体系成功地培养了既具备现代艺术造型基础,又掌握机械生产、加工技术的新一代设计师。另外,为贯彻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这反映出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这个时期第一批的三个□□分别是:雕塑家杰哈特·马科斯(Gerhard Marcks)、画家里昂·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和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其中伊顿对包豪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以训练平面视觉敏感度为中心的“基础课”,成为世界设计教育领域第一个开设基础课程的人。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开设了现代色彩学的课程。1922年的复活节,伊顿被格罗皮乌斯劝说辞职而离开了包豪斯,其位置由莫霍利-纳吉接替。纳吉从各个方面入手,在包豪斯推进俄国构成主义的精神,把设计当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一个劳动的过程,否定过分的个人表现,强调解决问题、创造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设计。他从平面设计、绘画、实验电影、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各个方面宣扬自己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设计和创作,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
就在包豪斯的发展呈蒸蒸日上之势时,魏玛地方右翼势力上台,包豪斯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1925年3月底,包豪斯被迫关闭魏玛的校园,应迪索市政府的邀请,全部迁到德绍,开始了包豪斯的德绍时期。格罗皮乌斯早期的以个人的、行会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为核心的思想也逐渐开始被理性主义、比较接近科学方式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强调以大工业生产的设计为主导的中期包豪斯思想所取代。
包豪斯在德绍1925-1932
包豪斯迁到德绍之后的1926年,在学院的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副标题——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包豪斯第一次明确地把“设计学院”与学院的名称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形象和目的性非常鲜明。正是在这个时期,包豪斯总结了过去几年的设计教育实践,进一步充实了师资,教师不再称“导师”,而改称为“教授”,魏玛时代的造型导师与技术导师的双轨体制被完全摒弃,并调整了教学体系,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把课程明确划分为必修基础课、辅助基础课、工艺技术基础课、专门课题、理论课和与建筑专业有关的专门工程课程。当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影响,所以说包豪斯对世界现代设计教育有着重大的贡献。
包豪斯在德绍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格罗佩斯在此时期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一个集教室、工作室、工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礼堂、体育馆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群。在设计中,格罗佩斯采用了非常单纯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材料加工方法,高度强调功能化原则。建筑群高低错落,采用非对称结构,全部采用预制件拼装,玻璃幕墙结构,各功能部分以天桥联系,整个建筑无任何装饰。因此,该建筑堪称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的杰作。
此时的包豪斯在平面设计上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面貌和形象。包豪斯具有强烈的国际主义特点,它综合了当时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研究成果。其中,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是明显的,荷兰的风格派也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具有高度理性化、功能化、简单化、减少主义化和几何形式化的特点。在包豪斯整个发展时期,其□□中德绍时期的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和魏玛时期的莫霍利-纳吉对其面貌和形象的形成影响最大。
1928年,格罗佩斯离开学院去从事自己的设计事务,拜耶和纳吉也在这个时候离开学院到柏林,包豪斯元气大伤。汉斯·迈耶(Hans Meyer)接替了格罗佩斯的职务成为包豪斯第二任校长。由于他受泛政治化立场的影响,在1930年学院不得不强迫迈耶辞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从1930年8月份接任第三任校长,开始包豪斯最困难的阶段,惨淡经营。
1932年9月,德绍政府通知包豪斯关闭。9月30日,纳粹党人冲进学校,强行关闭了包豪斯。作为包豪斯历史上最重要阶段的德绍时期至此结束。
包豪斯在柏林1932-1933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不得不于该年8月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在米斯担任校长的最后几年中,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几乎缩小成为一个单纯的建筑设计教育中心。20世纪30年代末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和大批学生、□□从战火纷飞的欧洲移居到美国,从而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及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带到了美国。二战结束后,通过他们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他们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到全世界。因此,包豪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包豪斯设计探索的延续
1923年,包豪斯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有6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的青年教师,分别担任基础课和设计课的教学。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新包豪斯”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理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
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 4年零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等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