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第二章
      于波不死心,常常去聊天室。果然又让他看到有礼在线。就在上完课的隔天下午。
      寝室里有人上午去踢球,现在正在补觉。窗帘拢着,整天开着电脑,没人想起来去把它拉开。透过窗帘,也能感觉到太阳的热力,于波靠窗的半边脸被映成金色。他神色紧张,抿着嘴。手覆在键盘上,在犹豫。他要想个不动声色的靠近方法,然后一举抓住这个猎物。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把他惊走。
      半晌,于波还是不敢按下一个键。耐心等待时机,一边害怕等待时间太长,让猎物自己跑掉;一边又害怕贸然出手从此后就再没机会。
      这时,一个叫卡夫卡的人进入了聊天室。
      一开始于波也没注意到,他只是紧紧盯着有礼。当他瞥到有礼竟然说话时,他觉得有点意外。仔细看了有礼说话的对象,原来是卡夫卡。
      说到卡夫卡,单只看这个名字,于波就有一肚子话想说。听说近期村上春树写了一本书叫《海边的卡夫卡》,于是,随着这个名字,卡夫卡突然变成了一种时髦,就像前几年的米兰·昆德拉一样。于波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变形记》,觉得这两个作者很有趣,但似乎根本不是外界炒出来的那种印象。于波搞不懂什么现代派超现实什么的,他只知道读上去有点味道。读变形记,他喜欢那只甲虫,他不想照着指导去读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中人异化。他觉得卡夫卡在诉说更内在的东西,因为内在,所以容易引起共鸣。他甚至一点也不怀疑,如果他自己变成甲虫,家里人大概也只是伤脑筋,而根本没有精力去伤心了吧?他喜欢那只甲虫,因为这只甲虫从来不抱怨,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家人的决定。他觉得甲虫很温柔,因为爱所以温柔。它爱它的家人,于是它一步步退让,直到让自己死去,而使家人能幸福生活为止。
      于波把结尾看了一边又一边。他真的很喜欢这只甲虫。
      抱着这种印象,慢慢地,他开始不能理解那些写读书报告,或者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声宣扬评头论足的人,虽然他以前也这样。也许那些人技巧更好一些,能用语言铸造出心中的瑰宝?但于波再不敢了,他害怕看到用言语拼凑出来的贫瘠和破碎,那会让他对心中的感情是否美丽和坚定产生怀疑。换句话来说,他懂得保护重要的东西的方法——放在心中,永远不要让他人,甚至自己有机会评论或者诋毁。

      这个顶着卡夫卡名字的人和有礼一来一回,说的都是极正经的事。
      有礼说话很注意语气,恭恭敬敬的。当然,绝对不是时下那种小女生的客气,什么大人啊殿啊的。而是一种简洁克制的语气,一种书生的语气。于波心痒,越看越觉得像,恨不得能顺着网路摸到那个有礼身边,好好看清楚他到底是谁。
      有礼对卡夫卡说:“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
      “是吗?”
      “布拉格是个很神秘的地方。”
      “哦,好像和米兰·昆德拉也有关系?”
      “是的,那个地方出过不少有名的人。”
      “我知道最近有首歌叫《布拉格广场》”
      “布拉格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也叫‘百塔之城’。”
      “听起来是很有欧洲风味的地方。”
      “也不能这么说。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什么叫欧洲风味呢?”
      “就像电影里那样,高高的房顶,总是阳光充足。有牧场和风车。”
      “那只是欧洲很多小城市的一部分特点。比如伦敦也叫雾都,那和阳光充足没有关系。”
      “总体特征,总有例外啊。”
      “我们在谈布拉格这个具体的城市,我觉得用欧洲风味这样的概念来说,可以适用于很多地方……”
      于波看着他们的对话,感到有点无聊。这段对话可以放在任何时间地点场所,作为“聊天”这件事的一个优秀典范,它不触及任何个人事物。但太正常的事,发生在聊天室里,反而显得很突兀。
      有几个正用火辣字眼互相来去的人受不了这种学术腔,向有礼和卡夫卡挑衅,骂得十分下流。平时男生间说这些话只是代替口头禅,可如今一字一句出现在荧屏上,于波看得也是脸红。
      卡夫卡回骂了两句,可有礼却一直没有回应,仍和卡夫卡在布拉格的问题上你来我往,说得十分谦和。
      于波想到家里有一座小木雕像,是三个猴子。一只蒙住眼睛,一只蒙住耳朵,一只蒙住嘴巴,分别代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就是读书人的风度么。
      于波恶作剧心起,不知道私下用悄悄话对有礼说些什么,他会如何反应?
      于波一点也不担心,会让自己在有礼心中留下什么坏的形象。他已经想好了,以后就用布拉格做名字,今天这个代号,根本没有人会知道是他。
      “你是上海的吗?我想找个伴。我才20岁哦,长得很帅!”
      于波一边偷笑,一边把这个消息用悄悄话发给有礼。比起人家的夸耀,于波还算老实,虽然不是“很帅”,也应该是“蛮帅”。
      有礼没有回答,他回了卡夫卡的话。
      “喂,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人家跟你说话,你怎么不睬我??”
      于波干脆耍起泼来。连发了四句这样的话。
      过了一会,有礼终于回话了。
      “20岁应该好好读书。”
      于波差点倒在桌上……也许、或者、一定是那个老师!
      而且他注意到,有礼根本没有用悄悄话回他,所有人都能看到。一种可能是有礼存心让大家都知道;要不就是有礼根本不懂悄悄话怎么用,是个菜鸟。
      听说稚鸟很依赖第一个见到的东西,这样说来,有礼应该还会常上聊天室。于波像打探好消息的间谍一样心满意足地下线,根本懒得睬那些知道他是20岁就围上来的苍蝇。

      为了打猎就要准备陷阱,为了捕鱼就要撒下诱饵。知道了有礼对布拉格很有好感,于波也只好耐着性子从网上搜了些资料来看,硬背下几句听不懂的句子,反正好像都是很有名的人说的,背了不吃亏。据说作文有一条评分标准就是,适当引用名人名言。要是能挖出点不常用,又恰恰是蛮有名的人说的话,那给老师的感觉就是这个学生平时博览群书,印象分只增不减。
      这次于波出现,不再是旁敲侧击,他要用布拉格这个名字引起有礼的兴趣,再说些讨他欢心的话,和他混熟,然后想办法套出些他的真实情况,以作为证据。
      至于他到底为什么非要搞清楚有礼和那个哲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等他搞清楚再说!

      隔天,他打着呵欠从教室里出来,立即切换到战斗状态。人有了目标就是不一样,所有的脑细胞都好像接到命令一样活跃起来,各种五花八门的决议浮上脑海,再一一被否决,这个过程充满乐趣。也许是男生的战斗本能,他觉得有种要攻占敌人碉堡的期待。
      走到寝室,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几次碰到有礼都是下午,现在应该正是时候。
      摩拳擦掌,输入布拉格三个字进入聊天室。
      果然,一进去就看到有礼的名字挂在那里。
      现在有两套战略:1、等有礼自己上钩,占据优势;2、主动开口。
      于波比较倾向于第一个,他很想知道有礼会不会自己和别人打招呼?会怎么开口?
      等啊等……系统自动显示的“布拉格进入聊天室”已经不知道被顶到哪个角落去了,有礼还是没有开口。
      等待果然是最熬人了!于波恨得牙痒痒,一再瞥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时间好像凝固住一样,直到于波怀疑计时系统瘫痪时,数字才懒洋洋地上升一个。等了十多分钟,于波实在耐不住性子了。
      “请问,你喜欢布拉格吗?我很喜欢。”
      他对着有礼说道。
      有礼没有回答,于波不禁有点担心,自己看了看问话,好像太傻了,可打出去的字又不能抹掉。咬咬牙,他又写道:
      “你不喜欢布拉格吗?我觉得它是个很神秘的地方。”
      就在于波差不多就要判“布拉格”这个名字死刑的时候,有礼终于回答了。
      靠,不下于在刑场上走一回!于波松了口气——幸好“刀下留人”及时到了……
      “是很神秘。”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布拉格’。”
      于波偷笑着,把早就准备好的句子粘贴上去。他对着屏幕左看看右看看,简直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对自己满意极了。
      “对没有去过的地方,总会觉得神秘。”
      “是啊是啊,以前没去过北京,觉得很神秘。去过也就这样。”
      “不过,还是想去布拉格。”
      “因为神秘?想破除它的神秘?”
      “不是。想感受它的神秘。”
      “说得很深奥。”
      “神秘是一种精神状态,当它和什么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时候。”
      “比如说?”
      “布拉格和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有深刻的联系。”
      “卡夫卡?”
      “对,但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叫布拉格呢?”
      于波一直揣摩着有礼的意思说下去,被有礼说的话弄得团团转,实在回答不来,只好说“很深奥”。没想到,被有礼将了一军。总不能告诉人家,其实他根本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喜好吧?
      幸好他想到了卡夫卡说过的《布拉格广场》。这首歌在他搜索的时候出现过,他点开来听了,莫名地很喜欢……真奇怪,他一向不太听什么流行歌曲,是因为布拉格和有礼有关?只是旋律而已,他觉得他听到了石头。湿冷的,偶尔又很厚实温暖的石头。
      “你知道《布拉格广场》这首歌吗?”
      “听过。”
      “我觉得我听到了石头。”
      于波打这行字的时候,紧张万分。他从没尝试过说这么抽象的东西,如果他这么说的话,寝室同学肯定会笑死。什么?歌曲听起来像石头——于波你是不是非典发烧啊?
      也许是受了有礼的影响。有礼说话呈现着一种澄明和真挚。虽然有学究气,对一个词语的内涵斤斤计较,但于波觉得,他有点可以理解有礼的意思。如果两个人连自己说的话究竟代表什么,究竟说明了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认知,那他们只是用言语打发时间而已,根本无法交流。
      有礼这次回答得很快。
      “很有趣,能具体讲讲吗?”
      这算是考秀才吗……于波尽力回想自己的感觉。他本来打字就慢,现在是写三个擦两个,憋了很久。他又急,怕自己时间太长,让有礼等得没有耐心。好容易拼凑出一个句子。
      “石头,很久都不会改变;普通;沉默。让人想起平凡的生活。”
      “确实有平凡的感觉。应该说朴实吧?虽然表面上听起来很花哨。”
      两个人有快有慢地又说了几句话,同寝室的人叫于波去吃饭,于波想起还有作业,就先告辞下线了。

      那以后,于波更是和电脑形影不分了,有空就上去守株待兔。
      兔子很配合,好像也开始在意于波——布拉格,因为他在线的时间也渐渐变长了。
      第二个星期二,于波吃了晚饭,才五点半就急急赶去教室。没想到,教室里前10排已经占满了……本以为可以坐在前几排好好打量老师的打算又落空了。他带点忿忿地坐在后面的空位上,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多早来占位的!
      六点半,老师准时进入教室。一身深青色大衣,烟灰色高领羊毛衫。
      他今天讲维特根斯坦。
      于波从没听到过这个哲学家的名字,事实上,让他列举近代西方哲学家的话,他只能列举出一个——海德格尔。并不是因为他对海德格尔有多少了解,只是因为学校门口有个小咖啡馆取了这个名字。也许,他的哲学是与咖啡有关?
      老师很体贴学生,他没有一上来就介绍枯燥的哲学思想,他总是喜欢把哲学和哲学家本身联系起来。
      尼采说,我要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件艺术品那样来生活。而维特根斯坦则在临终的时候,说:“告诉他们,我过了多么美好的一生!”
      不说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本人就具有一种传说气质。于波一开始对这个陌生人没有好感,但听着听着也瞪大了眼睛,和整个教室里所有的同学一起不可置信地笑起来了。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微微佝偻的背忽然挺直,面目看不清楚,但隐约觉得充满了各种表情,声调起伏,几乎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忘我。
      ——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是高中同学。希特勒成绩不好,家里也不富有;但维特根斯坦几乎样样与他相反:成绩优秀,简直可称为天才(不但是哲学方面,而且是相当多才多艺:10岁就自己做了一台缝纫机,大了做过飞机的发动机,在数学和逻辑上也有独到的贡献,艺术造诣没得说,单簧管水平是专业的,还给他姐姐设计过一栋楼房,设计风格在当时算是前卫的),家境富裕,他父亲是个亿万富翁。有人猜测希特勒可能在学校中受了犹太人维特根斯坦的气,所以在他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如此激烈地残害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一生创立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并且他在后期的公开反对他早期已经成为哲学名著的《逻辑哲学论》。这样一个天才,在他还是罗素的学生时,却极端怀疑自己的才能。他写了一篇哲学论文交给罗素,并且请他评论:“如果我是傻瓜,我就去开飞艇;如果是天才,我就会成为哲学家。”当时是学期末,他甚至没有勇气留下来当堂听罗素的反应。当然,下学期开学的时候,罗素告诉他不用去开飞艇。
      ——他在战场上被俘虏时,倒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他把所有遗产都给了他的家人,而没有把这些钱给更需要它们的穷人,理由是“这会败坏他们的道德。”钱财这种会引来罪恶的东西还是应该给已经拥有它们的人。
      ——他也有一个天才的激烈。他想通过他写的《逻辑哲学论》申请一个教授的职位,由罗素和另一个人一起对他进行论文答辩。考官们一个接一个问问题,可最后,他们把维特根斯坦惹火了,他推开桌子,愤怒地说:“你们都没理解我的意思!”。而两位考官却毫不在意,相视一笑,签下了合格的意见。
      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于波张大了嘴巴,有点不相信这是“深奥”“晦涩”“难懂”的哲学课,在他的感觉里,这怎么有点像说书的?
      老师话锋一转,谈到了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作者本人对这本书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解释:“我的著作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为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内容;一为我没有写出的所有内容。恰恰是这第二部分内容是重要的”
      台下一阵哄笑。这也不像是一个哲学家的自白,倒好像是一个诡辩家的托词。
      老师微微一笑,于波没有看清楚,只是觉得老师也许会笑,一个谅解的微笑。
      “世界上有些东西确实是无法说出的,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说一件东西好,好到极至,就是‘好得没话说了!’。维特根斯坦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哲学问题,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语言的僭越造成的,有些哲学命题是错的,而有些是‘非命题’。他要做的就是澄清这些,划出语言的界限。他写完这本书后很得意地宣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问题都被他解决了。”
      老师顿了顿又说,“可他后期,完全颠覆了他前期的看法,从另一条路来解释语言。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它的用法中。他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语言游戏’,每个‘游戏’都有不同的规则。比如‘水’这个词,当一个病人说这个词的时候,它代表‘要喝水’;当一个小学老师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它代表一个教给孩子们的汉字;当化学家说这个词的时候,他是指H2o这样一个化合物。他认识到了语言不是理想地和事物本身一一对应的,而是每个人的用词都有自己的意义,他提出了‘世界图式’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之间无法比较优劣,只有当两个人处在同一个‘世界图式’中,他们才可以讨论错误和正确。”

      下课铃飙了起来,暖烘烘的氛围中突然闯入了冰冷的铃声,大家有点不太习惯,颤动了一下。老师呼出一口气,似乎用尽了力气,道:“下课。”
      不知是从哪里先开始,三三两两地鼓起掌来。老师摆摆手,像个孩子一样,对赞誉充满了不好意思的快乐。于波有点理解上次那两个女生的意思了。哲学也可以是这样!用生命去追求真理,探求着在平常人看来的镜花水月,还可以在死亡前平静地告诉全世界——我过了多么美好的一生!如此高贵自足的灵魂!这个世界总有耿直得非要思考不可的认真的家伙……有些人追求的不是身外之物,只有对自己的把握和超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付之一笑的……
      老师的热情像火星一样,溅到于波身上,慢慢变热,有点发烫。不该嘲笑认真思考的人,他们是严肃的,值得尊敬的。于波也不由跟着周围的人,真心拍手表达敬意。
      他几乎忘了有礼的事,他只是出乎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挤进讲台上的人群中。他要仔细看看这个指点他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人。

      也许总有一个年纪,会让人惦念着“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这个十分抽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当然,很多时候 ,它总是被更贴近我们的现实挤到意识再也探不到的角落。而现在还没逃过它的阴影笼罩的人们,就围在老师身边,希望他能给他们一个答案。
      有男有女七八个人,把讲台团团围住,日光灯雪白的光线艰难地穿过他们身体之间的缝隙,落在老师脸上。当同学在诉说的时候,老师会微笑着低头,用略带陶醉的诚恳态度来倾听,嘴角的弧度时大时小。带头说话的学生感情十分激烈,不断挥动着右手,他说话有种少年的青涩和青年的固执,听起来既软弱地需要解答,又坚硬地无法接纳意见。
      秦有礼点点头,抬起眼睛看着那个学生,一条条纠正他的偏颇。学生涨红了脸,并不是羞愧,而是激动。
      “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他的语气越来越激烈。于波觉得他已经不是单纯来探讨问题,而更接近一种自我护卫,想证明自己是正确,那种急迫似乎来自想说服老师而获得自我满足。
      “我觉得……”秦有礼没说上两句,立即被学生抓住了一个话尾,狠狠攻击。
      作为旁观者,于波几乎有点同情有礼了,对方简直像是存心激怒有礼一样。但秦有礼始终端着笑脸,并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来打断对方的阐述。他不断想通过“我觉得”这一句话来重新建立两人间的交流,却一次次被粗暴地打断。
      最后,他终于敛起眉头,温和而无奈地呵呵笑了两声,不再说话了。
      这时,周围的人已经几乎散干净了。那些学生也许一开始也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感情想对老师诉说和抒发,可看到这一个不肯甘休的样子,一个个陆续走了。
      那学生见老师不再说话,骄傲得似乎赢得了一场战争。
      秦有礼默默收拾了自己桌上的东西,放进文件包。咖啡色的文件包很普通,而且也有点褪色破旧了。
      于波第一次看清楚他的长相。他的脸型十分瘦长,嘴唇很薄,如果说他身上有书卷气的话,那绝不是那种养尊处优的温敦气质,而是长久处在书斋造成的皮肤苍白、以及略带点迟钝的表情和行动。这让于波想起他的一个同学的绰号:老乌龟:藏在壳里的柔细身体、迟缓的行动、平静。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刚才在课堂上慷慨陈词,下了一个个如断云劈石的明确结论,直讲得气吞万里如虎,风云际会变色,莫不是,被千百年来的哲学家们附身了吗?要不然,怎么现在对一个学子的挑衅都如此易与?
      默默跟在秦有礼身后出了教室,下楼梯,走到教学楼外的时候,于波微微向老师鞠了一躬,道:“老师再见!”
      秦有礼回道:“再见。”
      于波直起身看到秦有礼对他多看了两眼,然后,两个人就分开了。
      ——不知道秦有礼会不会觉得我很特别呢?他有没有感到我对他的尊重,感到我明白他所讲的意义呢?
      于波走在满是碎钻的夜空下,觉得风都既冷且甜。那个学生给他造成了一点不快,但和今天收获的心情比起来,实在太渺小了。于波想把这种心情大声呐喊出来,那感觉,就仿佛心中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并且身体没有边界,和这风这夜空都融为一体。
      他很想把这种心情和别人分享,可他能想起来的人只有“有礼”。只有他能理解我吧?
      于波把车骑得像飞一样,风呼呼刮过他的耳朵,他猛踩了一段,在下坡时,将两脚腾空,仿佛被气流托举着前进。哈哈……他忍不住兴奋地笑起来。
      回到寝室,同学笑他喘得跟头牛一样,他连话都说不出,直扑电脑,打开聊天室。
      “哎呀呀,这么着急,是美眉哦?”
      “呵呵。”
      他暧昧地一笑。
      聊天室里没有有礼。于波觉得自己非要说点什么,与其说给认识却无法了解的人,不如告诉那些根本不认识他的人。于是,布拉格在聊天室上大吼:
      “我开心死了我开心死了我开心死了!”
      也许并没有那么开心,但这样无声地呐喊着,于波觉得更加轻快。他用这句话刷屏,结果立马被踢出来了。
      像做完了一件一辈子都想做的事情一样,他满足地站起身来,挪步走到窗边,跟同学说:
      “你看,今天的月亮特别圆。”
      “要死了你,今天根本看不到月亮好不好?”
      “看不到是因为你心眼未开,来,快点让我帮你开天眼。”
      “喂,你是不是今天太兴奋了?”
      “这么明显吗?”
      “靠,小子,你今天碰到什么好事了?快点从实招来!”
      “嘿嘿,秘·密。”
      两人开心地扭打起来,全寝室感染到了疯劲,刹时鸡飞狗跳。

      第二天,布拉格仗着昨天那股疯劲的余韵,一见到有礼,劈头就问:
      “你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有礼还没回答,旁边就有人插上来说:“意义就是要及时行乐啊!哈哈!!@@!$^$#”
      “这个问题太大,不好回答。”
      “你不想说?”
      “不是,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刚才那个人所说,你可以不同意,但你无法说他是错的。”
      “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错的?那太堕落了!”
      “你评判堕落的标准是社会的。但人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不能单纯地用社会道德来评判的。你只能说他不符合社会道德,但这不说明他是错的。”
      那人借机又说了两句下流话。
      于波带点火气地问:“这样都不算错的,还有正义吗?!”
      有礼好一会没回答。于波害怕他生气,想说两句场面话,抹过去。
      “算了,反正和我们没关系,当作没看见他就是了。”
      这句话和有礼的话一前一后出现:
      “我们在说话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词义混淆和概念模糊不清。道德不是判断对错的标准,道德也不代表正义。通常,为了表达对一种行为的反对,我们不去细究,而是将很多似是而非的判断强加其上。包括很多看起来很有尊严的词——正义、善、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混淆问题。我们不愿意等着一坛水自然澄净,而宁愿和别的人一起把它搅得更加浑浊,好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可以成立。”
      于波看了这段话,一身冷汗,他不完全明白有礼的意思,但他感觉到,自己使谈话进行下去的努力是如此肤浅和表面,屏幕把话语凝结其上,仿佛罪证一样。自己的话轻如鸿毛,所以当有礼的认真压上来后,不得不让他感到万分沉重。
      “我明白了,但这是不自觉的。”
      “正因为不自觉,所以才很难避免,并且所有人习以为常。”
      “所有人?也包括你吗?”
      “是的。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我想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探讨过语言问题,他说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它的用法中。”
      “是的,这是一个说法。海德格尔也曾说过,语言就是我们的家。”
      于波怕说多了哲学露出破绽,他这个二传手可没勇气面对原版的提问,连忙以攻为守,先抛出一个问题。
      “那么说,你觉得用语言交流是无意义的?”
      “不。”
      “为什么呢?”
      “‘我随时准备说服别人,也准备被别人说服。’这才是交流。我不想对交流抱着绝望,这简直是对自己绝望。”
      “如果别人不能理解呢?”
      “……找一个可以理解的人。”
      “如果找不到呢?”
      “还是那句话。”
      “什么?”
      “我不想绝望。我在努力。”
      于波心口一热。
      他想到热闹中的孤独,想到快要爆炸的情感却无法诉说,想到亲如父母却无法互相沟通。是的,我们都无法绝望,我们都尝试着努力。但这最终只能看上帝,以及……缘分。
      他突然觉得身体上有某一个部分被有礼同化了,他想继续听有礼说的这些话,这些好像是他自己说出的话。与此同时,他也突然害怕,他害怕再也无法遇上有礼。第一次如此鲜明的,他察觉了网络的冷漠和易变。无须沧海桑田,也许明天,他遍寻因特网上每一个比特都无法发现有礼了。
      这个想法让他刹时浑身冷汗——更想抓住他了,为了他所拥有的消失的可能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