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荀彧的搬迁计划 ...
-
最前方的一面旗帜上依稀是个袁字。
徐荣接到斥候的禀报,猜测是关东诸侯的援兵到了,他原本也不相信这么好的机会,竟然只有曹操孤军追击。
毕竟董相国把袁绍留在京城的宗族全都砍了,那么多人头落地,灭族之仇,关东军的盟主袁绍就是泥捏的菩萨估计也要来拼命哟。
据说单单酸枣的关东联军就有十几万,徐荣可不敢干等着,一旦被对方的先锋部队拖住,就是十几万头猪冲过来也很要命,他果断一挥手:“撤。”
以为能痛痛快快打一场的赵昂嘶吼:“徐荣匹夫,有种别跑!”
这货大声呼喝,发起冲锋,追上徐荣的后军一阵生猛冲杀。
徐荣一看,敌军将领如此凶残彪悍,关东诸侯援军的先锋部队如此英勇善战,所过之处一片人仰马翻,非死即残。徐荣留下一千人断后,撤得更快了。
郭嘉:“……”
兵不厌诈,徐荣的斥候探得的“数员武将”只有赵云和赵昂货真价实,其他都是郭嘉挑普通士兵假扮的。
不过赵昂这作战风格,依然难以直视……
郭嘉:“子龙不去吗?”
赵云:“先生跟前不可无人护卫。”
郭嘉唇角上扬,“不怕,徐荣已退,有一排‘大将’杵在这里,乱兵不敢过来。”
赵云正色说:“乱军之中,刀剑流失可不长眼睛。我和伟璋相约,轮流护卫先生,不可食言。”
彼时,卫兹身中数箭,坠马而亡。曹操的士兵早已被西凉铁骑冲散,正在四下溃逃。眼看着陷入绝境,突然有援军加入战场,战局瞬间扭转。
曹操精神一振,收拢残兵,和赵昂一起追杀徐荣的断后士兵。
不过追了几里路,曹操就开始冒冷汗,这援军的人数也太少了,三千多人驱赶着将近两万人长跑?
而且这位赵将军,曹操是见过的,印象不要太深哦。当年打黄巾的时候,这厮在颍川阳翟城一刀砍死了三个蛾贼,溅了一身血还笑得欢畅,粗豪、凶猛、没脑子……
赵昂带人把徐荣留下断后的一千人屠了个干净,突然下令全军止步,在原地擂鼓呐喊。敲的还是进攻的鼓点节奏。
曹操???
赵昂:“徐荣虽然在撤退,但军队秩序未乱,仍有再战之力。他急急退兵,是误以为关东援军来了,不能让他看出虚实。击鼓的都卖力一点!其他人列队原地休整,等徐荣再跑远一些,咱们就撤。”
曹操!!!
从前嗜凶斗勇的莽夫,突然喜欢用脑瓜子想事情了,还学会了使诈,据说扶沟县令也当得有模有样,这位赵兄到底经历了什么?
曹操:“伟璋上马能领兵,下马能治民,允文允武,可媲美古之乐毅,不知师从何人?”
赵昂被夸得有点局促,捏着大刀讪讪一笑:“我是野路子,多亏公子教得好。”
曹操拐弯抹角地打听公子都教些什么东西,得到的答案是:罚抄兵书。从《六韬》、《三略》到《孙子》、《吴子》,每样来几遍,带兵的时候随时都会灵光一现。
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李典:我们有不祥的预感……
曹操环顾众将:“都听到了?就从《六韬》开始。”
他反思这次陷入埋伏、损兵折将的主要原因:郭嘉不在,没人提醒他,他冒进了。
世道这么乱,无论是讨董,还是自保,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他急缺一位军师,他心目中最合适的军师人选是个妙人,连赵昂这样的都能指点出大将风范。
只是他刚刚战败,兵不过两千,将不过宗族兄弟五六人,外加一个李典。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凭什么招揽智谋之士呢?
赵昂看曹操神色沮丧,宽慰他:“我家公子说,曹将军出兵救国难,此战虽败犹胜,从今往后,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操沉吟片刻,胸中郁气一扫而空,“奉孝真这么说?”
赵昂点头。
曹操仰天长笑。
话说董卓迁都之后,洛阳百里内人去屋空,白骨青磷,一片荒芜。
留守的西凉军若哪天忽然想发财,也不得不多走一点路,来颍川劫掠。若想要女人,更要来颍川抢,衣冠世族聚集的地方,女人都比别处娇俏……
荀彧料想颍川这等四战之地,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安居。他呼吁乡亲们一起离开颍川,躲避战乱。但时人安土重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荀彧只好独自谋划将荀氏宗族迁往冀州。
冀州民富粮足,甲兵十万。冀州牧韩馥也是颍川人,他来信邀请荀彧,还派属下前来接人。
目前,荀谌和辛评都在韩馥的麾下效力,如果投奔韩州牧,大家也有个照应。
郭图也要去冀州安身立命,不过他不看好韩馥,他要投效袁绍。
郭嘉一脸黑线:人家文若带着族人迁居。郭图你个坑货,你非要带着我是几个意思?咱俩说起来是同族,但两百年前就已分家,两家一直没什么来往。隔了十万八千里的亲戚关系,你学郭鸿喊我十六弟!?
擅长察颜观色的郭图立刻就发现了郭嘉的小情绪,厚颜摆出一副兄长的架势:“十六弟一定要去,就当帮我撑场面,仲治(辛评)去冀州也带着佐治(辛毗)的。”
“好吧。”郭嘉碎碎念:所以袁绍的智囊都是买一送一?
反正过一段时间曹操才有机会入主东郡,获得第一块地盘。他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会会袁绍。
郭图和郭嘉是同一天出发的,郭图性急,带着几名护卫快马加鞭,早早到了冀州。
郭嘉带着郭图的家眷,领着书童以及侍从等,和荀彧一道走在后边,荀家人多女眷多,一路上走走停停,晚了十来日才走到邺城附近的一处驿站。
韩馥在邺城,袁绍屯兵于河内郡,接下来的路不能一起走了。
荀彧和郭嘉正在驿站前依依惜别,地平线上突然起了烟尘,密密麻麻几千个小黑点快速靠近,郭嘉眼神好,已经看清那是一支步兵军队。
不过就算是步兵,荀彧带着几百族人,也跑不过这些士兵。荀氏一族的所有青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将老人、女人和小孩护在身后。
时下民风尚武,士族讲究君子六艺,士子大多能文能武,荀家的儿郎尤其出众,能拔剑杀贼的不在少数,据说荀攸还在长安兼职刺客。
荀彧让小厮将所有马匹都牵出来,用力抱了郭嘉一下,附在他耳边说:“奉孝带公则(郭图)的家眷先走,彧见机行事。”见机行事只不过是一句托辞,有多少家族直接消失在乱兵之中?这种时候,能走一个是一个。如果那些兵一上来就屠杀……奉孝,珍重。
文若一向守礼,还是头一回当众勾肩搭背,拉拉扯扯,郭嘉微微一愣,摇头:“不用走,弓箭手进入射程并没有放箭的意思,而且看他们这阵仗,不像是来劫财害命的。说不定是谁仰慕荀君的风采,特意派兵相请。”
郭嘉把“请”这个字眼念得格外重,听着满满的嘲讽。
荀彧松开手,退开半步,耳根慢慢红了。
那几千士兵全速推进,很快将驿站团团围住。为首的人是袁绍的部将朱灵。
这位朱将军表面客气,实则强硬的“请”他们去拜见袁绍。
郭嘉和荀彧在袁营之中又见到郭图,三个颍川同乡不期而遇,相顾无言。
荀彧的宗族被袁军裹挟而来,其实不是意外。
袁绍最近正在谋划夺取冀州,他和韩馥之间的龌龊,不足为外人道。
起初,袁绍担任渤海太守,名义上是冀州牧韩馥的属下。但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显赫的高门世族子弟,影响力巨大,严重威胁到韩馥的地位。
韩馥一向以袁氏的门生故吏自居,一开始,他十分优待袁绍。但随着冀州豪门纷纷归附袁绍,袁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韩馥发现:他这个冀州牧说话还没渤海太守说话管用,再这样下去,冀州就要变成袁绍的地盘了。韩馥开始对袁绍各种防备打压。
比如克扣袁绍的军粮,限制袁绍扩充军队。疏远冀州本地的官员田丰和沮授。重用颍川同乡荀谌和辛评。
不过没什么鸟用,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冀州的官员都巴不得立刻换一位冀州牧。就算袁绍不想谋夺冀州,也没几个人是心向韩馥的。
事情要从冀州接到讨董檄文说起。
当时,韩馥把幕僚都召集到一起,商议这件事,诸位;“现如今,我应当帮助袁氏,还是帮助董氏呢?”
这么没水平的疑问,一下就被幕僚们集体鄙视了。
治中从事刘子惠推案而起,站出来十分严肃地说:“兴义兵是为国家,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羞惭,面子挂不住,一时语塞。
刘子惠刚刚斥责了领导,担心将来被领导穿小鞋,于是又揣摩了一下韩馥的心思,向他献计:“兵者凶事,我们不要强出头,先看看其他州的动向,有人带头起兵,我们再响应。不参战,就待在后方供应军粮,又不缺功劳,风险还小。”
从事田丰也出列:“冀州兵精粮足,带甲十万,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州。讨伐国贼这种事,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要当领头人,号令群雄,立不世之功。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当附庸,那样就算有功劳也轮不上冀州啊。”
沮授、荀谌、辛评等人都赞同田丰的建议。
然而韩馥是个没什么主见的读书人,开座谈会还行,一想到打仗就犯怵,他采纳了刘子惠的提议,关东诸侯会盟,韩馥龟缩在冀州,负责给盟军提供粮草。
出任关东军盟主的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取代朝廷任免地方官吏,从此势倾天下,海内名士争相投效。
领袖的巨大政治优势实在让人眼红。韩馥开始后悔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但他不怪自己不纳良言,反而怪罪上了给他出主意的刘子惠。
刚巧赶上韩馥又克扣袁绍的军粮,袁绍大肆宣扬这件事,关东诸侯联军粮草告急,纷纷把矛头指向韩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