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 端午 ...


  •   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明朝,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是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舒云一家也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前一日,金夫人将艾草、榕枝、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榕枝在可使身体矫健。张老爷手书午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也被端端正正的帖在门前,当然门上更是贴着最要的“神符”,就是钟馗像。

      舒云和环儿在闺房,则是赶做各式“五色丝粽”和香包,给两个弟弟“五色丝粽”,先用硬纸作出粽子的样子,里面放上几粒软黄米,四角粘金纸,后用赤橙黄绿蓝等各色丝线缠绕,但忌白、黑线。五色丝粽”上有彩色丝绸作带,下有彩色丝线作穗,四角金光闪闪,舒云又顺手在穗前编上了几个铜板,心想,这下更有发财的兆头了。给父母的则是香包,香包内装朱砂、雄黄、丁香、细辛等药物和香料,香气四溢。香包上绣菊花,梅花等式样,象征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

      两个弟弟早早的了“五色丝粽”,十分高兴,鹤龄玩笑道:“我们端午那天要去王大人家,姐姐可有什么要送给王公子的?”舒云想了想,自己自从踏春回来收了人家一块玉佩,也没给人家什么回礼,的确不太好,便说道:“我再作一个香包,到时候你们带过去就好了。”两个弟弟点点头,便跑出去向别人炫耀他们新得的“五色丝粽”了。

      端午一大早,舒云便去向父母请安,顺便献上自己秀的荷包。金夫人满意的看了看香包的绣工,说道:“这手艺是进步了。”说着拿出自己做的五彩长命缕,给舒云带在脖子上。所谓五彩长命缕,就是用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是专门保佑女儿平安的。张老爷则包了一个红包,递给舒云说:“今天也是女儿节,这是专门给你的,你收好吧。”舒云一看,自己两个香包竟换了一个红包,心里十分高兴,笑着收下了。

      张老爷一早带着两个儿子出去访友,舒云则和母亲还有姨娘在家里准备端午节最重要的食物,粽子。老北京的粽子并不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主要是小枣粽子,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都是甜的。北方人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叠出来的形状也是五花八门,大小各异。

      舒云有些奇怪的问母亲:“这么一大早做出来的,等父亲回来岂不是都凉了?”金夫人和汤姨娘互看一眼,笑说道:“就是要晾凉了吃,没听到街上叫卖的都是说‘凉凉的大粽子’。”舒云这才明白,原来此时的粽子,竟是要凉的才好吃。她想起在现代吃的各色咸粽子,便对母亲说到:“要是还有料剩下,我想做点咸粽子可好?”汤姨娘说:“我曾听说南边的粽子有咸的,没曾想小姐也会做?”“只不过是上次听王家姑娘提起过,便想试试。”舒云答道。

      金夫人点点头,“少做几个,南边的东西我怕你父亲和弟弟吃不惯。我和你姨娘去做‘五毒饼’,这边剩下的料都给你用吧。”舒云拿了新鲜猪肉,浸泡上酱油,这边等着酱油入味,无事可做,便跑去看母亲她们做“五毒饼”。其实五毒饼就是刻了五毒的玫瑰饼。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

      舒云这边见酱油已经入味,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包好,肉粽子要趁热吃才好吃,所以舒云并不急着将粽子上蒸笼。五月里,樱桃、桑椹、石榴都是时新的水果。张家也买了不少,特别是酸甜的桑椹。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桑椹,据说吃了黑桑椹不招苍蝇。舒云最爱吃酸酸甜甜的东西,小半晌,一盘桑椹都被她吃下肚去,中午反倒不饿了。

      正午一到,张老爷带着两个儿子回家了。家里早就准备了一桌子好菜,一家人凑在一起,温馨又热闹。鹤龄坐在舒云旁边,小声道:“刚刚去王大人家,王公子见了荷包很是高兴呢,只不过姐姐上面绣的那个长脖子鹿,大家都不认识。最后还是谢大人说,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祥瑞麒麟,谢大人称赞姐姐见多识广呢,姐姐这次可是给父亲长脸了。”说着在桌子底下举起了大拇指。

      舒云傻了,她本来是因为好玩才绣的,谁想到明朝人居然已经见过长颈鹿,不过怎么又变成麒麟了?她拍了鹤龄举起来的手一下,说道:“吃你的吧,过会还有我新做的咸粽子。”鹤龄揉揉鼻子,笑道:“还是姐姐对我们好,经常做好吃的,不过将来就便宜我那姐夫了。”说完又是摇头,又是叹气。

      舒云拿起一杯雄黄酒,便往鹤龄嘴里灌,鹤龄大呼求饶。张老爷见了却没有恼怒,反倒笑眯眯的问道:“舒云又做了什么,拿上来吧。”“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就是一些咸粽子。我吃饭前蒸上的,现在差不多好了。这个要趁热吃才好吃。”说着走去厨房拿粽子。

      咸粽子因为内有猪油,十分香滑可口,张老爷吃了一个,点点头说到:“这味道倒是特别,只是吃多了便觉得有些腻。”舒云赞同道:“没错,当零食吃吃就好了,这个不能多吃。”

      吃完午饭,两个弟弟便闹着要去“耍青”。 端午节里,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北京因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在端午节期间虽不赛龙舟,却有外出游玩“耍青”的习俗。

      舒云带着两个弟弟坐牛车往西直门外走去。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 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走水车。可今日却见不到水车的身影,反倒见一群群人往西直门外赶去。

      舒云有些疑惑,便让两个弟弟去问问。延龄一会儿爬上车来,“姐姐,王家哥哥也在。”舒云往车外一看,果然是王守仁拉着匹骏马站在车旁。舒云连忙下车和他见礼。

      原来王守仁听说西直门外有南边来的戏班子在唱曲,才跑过来看的。鹤龄拉着舒云的袖子说“听说南边的戏班子和咱们这边的差很多,好姐姐,咱们也去听听看吧。”舒云没见过此时的戏曲,心里也很好奇,便同意了。四人一起出了西直门。

      舒云只见戏台前人山人海,其壮观景象,并不亚于现代偶像明星开演唱会,可是此时并没有现代那么好的音响设备。几个人隔的远远的,听不清楚。鹤龄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演的是《拜月亭》。

      一听说是《拜月亭》这种爱情戏,延龄便有些失了兴致,鹤龄剁剁脚,下定了决心说道:“这次若是看不到,下次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延龄,姐,王大哥,我们走。”说着便拉着两人往人群里钻去。七钻八钻,还真的钻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虽然看不清楚人影,却能听见的歌声。

      只听曲子以笛﹑鼓﹑板为伴奏乐器。和声音浑厚的北曲不同。昆山腔的清丽婉转,悠远流畅、舒缓细腻,但是舒云在后世听的昆曲还是有些不同。延龄和鹤龄却对这种软绵绵的曲调不感兴趣。但此时却是进退两难,想退出去不能了,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听着。

      舒云无聊,便和王守仁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发现这位王公子见多识广,语言风趣,心里疑惑第一次见他为什么那么拘谨,顺口问了句原因。

      王公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回道:“家父临出门前专门叮嘱过,让我少开口。”想来是多次提亲失败的经验让王大人对儿子失去了信心,干脆嘱咐他能不开口便不开口,舒云莞尔。四人直到道曲终人散,才随着人流回到马车旁。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第十一章 端午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