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前尘如梦 ...

  •   祝晴风是苏州名门大家的女儿。
      其姊祝明伦八岁那年灯会走失,同年祝明伦之父秦氏去世,第二年祝鸿光便扶正了秦氏的陪嫁奴才,即晴风之父,晴风当年六岁。
      过了大半年后,祝鸿光的友人竟探得了祝明伦的消息,在一番打理之下祝明伦回到了祝家。她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本来季家成了嫡女的武童,回家便也一心练武,不管其他。
      祝鸿光觉得亏待她,但也没有办法,谁料又是大半年后,祝晴风之父颜氏因病去世,祝鸿光大恸,此后再不续弦。而两个嫡女之间的关系则因共同丧父略有好转。
      祝晴风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祝鸿光在屋子里看到女儿嘴里含着下人葛藤的手指,双目含泪。祝鸿光大怒,葛藤被打三十大板,并逐出祝府。祝鸿光换了当年颜氏身边的下人教养祝晴风。
      祝晴风果是个风流胚子,她十五岁正式有了小侍,至及二十岁,已是花名满天飞。除了花名,倒也有些诗名,全因与娼妓琴奴之间互送衷肠,又多参与士子间的诗会。她人才出众,故也没有招人反感,没有毁了祝家名声。
      谁也不知,祝明伦与祝晴风之间倒存在一场约定。原来祝晴风十六岁时,祝明伦前往京城赶考,临走前她对祝晴风说道:“我敬你是我亲妹,但以后祝家的家便让我掌,如何?”
      祝晴风看亲姊隐忍之色,点头答应。
      此后祝明伦文武双全,在苏州乃至东南大区闻名不已,众人皆认可她接继家业。
      当时士子间习气奢靡,天下间却是连年断粮,国家赈灾不済,人民怨声连天。更也有突厥从西北侵犯,抵御的大将魏年丰乃是一员老将,深受朝廷信任,可惜朝廷军事支出怎么不能凑足衣粮武器之用,故使魏年丰大军五分屯田,五分兵用。大军驻在嘉裕关,突厥骑兵之骚动进入阳关之后,魏年丰惟使散兵与之角逐,互有输赢,突厥倒也不能攻破静州。
      前些年西南部族入侵巴蜀,朝廷派毕商前往讨伐,一举战胜,西南部族求和,毕商以镇疆为由,请朝廷赐旨不回朝。朝廷封为一品侯,掌治整个巴蜀地区。
      从此毕家安于一隅。只是西南部族由叶氏统一以来,建南诏国,谁也不知巴蜀毕家与之互有通婚。
      元康九年,契丹袭扰,轩辕氏思虑京都离契丹突厥二豪强过近,在此战签订和平合约之后便迁都江陵,且改年号弘文。
      此时轩辕尚有武力,据说皇帝昏庸,夷人行贿内外大臣,而皇帝软弱,才不战而屈,求和甚要赔付黄金白银。
      此次迁都还有理由。轩辕皇族生活奢华,各地贡物至今毫不能削减,且由运河输往京都的物资多自江南地区。为了节省长途运费,稍稍减轻天下的负担,为免人民之议,轩辕有此打算。
      弘文三年,朝廷运往契丹的白银绸缎之类行至山东,被山东马贼抢去,天下大哗。马贼发了财,契丹却以不交赔付为借口,向轩辕再次发兵。
      契丹并未走北地大关,而是渡大山,越险境,以是这次出兵轩辕防范不及,契丹深入中原之后,北将才调齐兵队南向。
      不可思议的是这八千契丹骑兵并不攻城,仅是飞速难移,谁知北城随着京都南撤,各城守备见人家不来攻打,竟然躲在自家暗喜,未有主动抵抗的,以致一月间契丹竟度长江,刀指南陵。……
      契丹有秦民向导,一路没走弯路,北将尽抄近道,拼了老命才与之同时到达金陵城外南山。
      北将入城面圣,与禁军近卫君及大量驻在金陵的江南道镇军戒严,却未料契丹东指,袭击苏州。
      有的北城地势在高,骑兵本不具备攻城的所有条件,因此攻城更为不易。然而在地势平坦的南方无此顾虑,惟是苏州城多水,却也因这个富贵的纺织茶米之城未曾有过水兵习练,在契丹面前变得毫无优势了。
      苏州成了铁蹄入侵下的第一块牺牲品。镇守金陵城保护帝王的兵马没有看到这里。
      城池废燃,人民失散,财产一空,温柔乡已如云烟不堪回首。
      契丹原来早就觉得赔付数额稀少,美丽的中原物产在契丹贵族那里完全不敷使用。此次前来专为夺财,可怜轩辕帝四千金甲兵八万禁军五万镇军完全败在了八千骑兵面前。
      此后追讨,却不知契丹大军开进防范稀少的北地,攻下关城,在运河一带全部安上人马,用舟运,将所有夺取物品运往松辽了。从此,南北运河商路被强行砍断,契丹徘徊在关内关外,偶尔顺运河而下夺取物资。此事成为大秦一大心头之患。
      对于苏州的遭难,文人雅士破口大骂,以致朝中文武反目。
      在契丹来袭当时之际,奔走在外地的商人最先发现,用飞禽带给了城内的贵人。
      祝家就是。
      彼时祝母已死,祝明伦掌家,午后收到消息,当即决定收拾要物,傍晚之前亦要举族迁走。
      与祝晴风的争吵延缓了事情的决定速度,祝晴风还引来族人,一切必须要有个决断才能行动。
      有人指出:“祝家百年前迁于苏州,大师曾判,家基不满百年若再迁,便无安生立命之地,世世代代遇厄迁徙。”
      祝明伦挥袖冷笑,族人两边惧畏,没有主意,回自家却先收拾了细软等着决定。
      终是祝明伦与祝晴风意见相左,带领家人向南岭之地迁去,祝晴风留守,她本不信苏州金陵如此之近,会无救援,亦不信契丹转战如此之快,会有多少兵马。
      祝家尚未完全迁去,缓了几个时辰派马的人家,却都遭了契丹的毒手了。包围的苏州城铁桶一般,用打炮轰周边矮墙,如从天而降一般,太守根本没反应过来,城就破了。
      四处掳掠的契丹兵且屠城、拷问。……祝晴风在家丁的护佑下,才登上了乌山,然而契丹兵又对苏州周围的村子大兴掳掠,乌山矮小,人家众多,也在掳掠之列。
      这时,祝晴风为一渔夫所救,进入江浙地区,她在登岸前被叮嘱:“看那首阳山,你以后的归处便在那里。如何乱世,那里却是清净不变的。”
      祝晴风不解,她正想着复仇。这时,在番禺之地被封的异姓王怀安王,有了投奔她的南海各部。原来南海部族之间也有嫌隙,怀安王安抚之后诱以不渔而丰足。
      这南海人本是兵不成兵,然而好战,可喜怀安王得了一个山西豪强鲜介仪为她卖命,便将这南海兵训得很有样子了。
      祝晴风在江浙之地遇到的正是鲜介仪统下的军队。声称出马为了勤王。
      此时情况已变。原来轩辕若钦在内臣的佞词下,以为禁卫指挥中有人要通敌对她不利,她连夜带着一半的金甲兵离开金陵了。
      大秦“百日无皇”的奇迹岁月开始了。
      怀安王迟恩栾便以此原因前到江浙的。禁军总领腾秉真亦及轩辕若钦的妻弟此时成功稳住了宫廷内外,虽然她丝毫不提皇上失踪的缘由。
      鲜介仪的士兵强健勇敢,步兵擅长对骑兵作战,骑兵也是善射善奔,战车和打炮齐备,以一万之数恰可与契丹兵为敌。
      祝晴风听她与怀安王书信往来,全有关于契丹的寡廉鲜耻和对局势的担忧。她还有一个最充分的理由投奔她——鲜介仪正打算打败契丹骑兵,以扬威名,且至山西河北为怀安王再募军队。
      北进,未料契丹大兵赶来,追击骑兵不及,鲜介仪又已不敢在关口附近活动。
      因此退至江南,已打算进宫面见朱太后。
      祝晴风的复仇之梦只持续了大半个月而已。在由钱塘江至太湖至淮河之间的行程中戛然而止。
      祝晴风建议:契丹既然从运河运送货物,那么派兵严守闸站,一旦见契丹兵,便左右通告,必能夺回运河控制权,一路北上,招收人马,至宿州便可抵抗契丹,迫其出关,甚或杀之而后快。
      对她这番或许的确显得有些幼稚的话,鲜介仪给的反应是嘴角奇特的一笑。
      祝晴风当晚仍是去她帐中,想再试一番说服。却听人声:“我等要西进金陵面见太君,将军要那个书生做什么呢?”
      鲜介仪用那奇特的笑容:“我与祝鸿光有过一面之缘,其时那人看我落魄,下车赏了我一张面饼,我倒也没想到还有今日,她的女儿对我有所求……”
      “将军是为了施恩吗?”
      鲜介仪大笑:“军中多她一人并无妨碍,前朝以来替天行道的人马中都少不了一个书生,我放她在这里又如何?只看这小姐式的人物什么时候撑不住了自己要回去了好了……”
      祝晴风知此二人包藏私心,不可能助她的了。
      祝晴风感到失望,但更可悲的是她认识到自己的无力。生活在富贵人家的她,少看了太多世态,如今她只被认作是无爪的猫儿一般的人物,被人逗弄……
      想到渔夫的话,祝晴风上首阳山,此地甚险,平坦的地方只够落下两间平房,祝晴风唯余一个家僮,两人隐居下来。
      会得认识她的人,只有上山来樵采的人,飞鸟、狐兔。
      她倒不知如此耐得了清净,或者全因山下情况日遭而归处早已无有的缘故。只是在山上作画,读书,著书,她研究一切山林鸟兽植物,却从未下过山,纸墨本来就买了一大堆到山上,不够用了叫僮儿带上山来。
      多少年了呢?
      昔年的风流才子,如今两鬓斑白。
      从轩辕若钦回来,禁军总领卸任,到魏年丰战败,突厥兵入,到皇军抵挡不力,到南诏入侵,毕家与之角逐,到渐渐失力……到轩辕若钦退位,轩辕乘汶登基,命令屯兵湘地的鄢家出兵讨伐突厥,到忽然被俘……
      国家无兵可派,无财可赎,只剩灭国一途了。只等毕家的落败,世间等多久会出现一个真正的枭雄呢?使大秦改国号、换姓……亦或便倒在突厥或是南诏的脚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