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2、第 172 章 ...

  •   丫鬟过来传话,夫人请大人过去,王柷就带着儿子告辞回去,路上嘱咐他别太有压力,把平时学的都融会贯通,平时的邸报心得可以拿出来温习,刚刚你祖父给的几个题目抓紧时间写出来,父子俩到了前院各自回书房去了。

      后院派来的小丫鬟先到了王柷这,娘子的意思转达后,直接吩咐把他夕食送过来,彬小郎那边也是。

      王献(王柷他爹)跟着丫鬟回到正院,也不知道娘子找他什么事,回来后夫妻俩一起用了夕食,张氏说起王彬的婚事,沈侯府的老夫人跟沈家大娘子提了一句。

      听了这事觉得也可以,不管是家事还是在外的名声都可以,就是不知道那小娘怎样,就让老妻去打听一下,张氏笑他着急,还不得等回头儿媳妇过府拜年的时候,沈侯府老夫人当面提起后才能打听,这万一漏了风声,人家又没这个意思多尴尬。

      总之沈侯府老夫人要给彬小郎说亲的事,在王家的长辈中私下流传。

      一家人用过夕食都各自休息,沈卿这边终于可好好休息,王柷在前院歇下没回来,沈卿把人都打发了独自在书房看邸报,回程的这半个月时间,邸报没办法送达,王柷都攒着刚刚小丫鬟去传话的时候,让她给带回来的。

      回来的时候已经腊月,忙着各家送礼,铺子盘账,转眼就过年了,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齐聚老夫人的院子,用过年夜饭一起守岁,午夜爆竹声声后各自回去休息,初一一早带着孩子去给长辈拜年,孩子收了红包,沈卿也要给王家大郎孩子封红包。

      闲聊的时候说起二郎家两个孩子,张氏收到宁氏的信孩子过了二月二启程,沈卿听了这是跟那边柴胡手底下的人一起走啊,刚想到这就听张氏说:“跟卿娘的船队一起出发路上有个照应,走水路到苏州府,再换道走运河到洛阳。”

      老夫人听了很开心,人老了就喜欢儿孙满堂,王献打算好了,回头长子这回的任期到了,就让他们夫妻跟着一起回鲁地,再加上庶出的几个孩子,在鲁地应该也可以应对的过来,孙子辈的几个嫡出,将来有出息就留在外面,高不成低不就那就都回鲁地生活。

      这些事他都跟老母亲商议好了,他过了年就致仕了,暂时留在京城荣养一年,年底长子夫妻回京,就带着他们回鲁地过年。

      他小的时候一家生活在西北,可人丁单薄,据阿耶说他家是琅琊王氏一族的血脉,后来坐到江南总督,专门派人去琅琊祖地去查了族谱,往上六代确实是王氏庶出,这样家里就有了出处,就凑着里琅琊很近的兰陵买了个村子。

      各自心里都有打算,沈卿就想着过了年搬出去,一双儿女定了亲,他们都成了亲就算完成任务。

      这会开始陆续有客人上门拜年,最先上门的竟然是户部的人,王柷无奈请人去西边他的书房,沈卿也得领着孩子回去。

      王献看着离开的老三一家,坚定了他们搬出去的想法,就跟阿娘和妻子说,过了十五就让三郎一家搬出去吧,年后就是正式的尚书了,来访的客人总不能进正厅,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这会张氏没有话语权,老夫人点点头同意了,他们这些老的总是要回族地,这个老宅以后给家里小辈进京落脚的地方,老三一家确实应该独立门户。

      初二一早用过夕食,一家人又去老夫人院里请安,才坐车离开去沈家,今天沈家只有长兄和嫂子在家,等沈卿回门,两个侄儿陪妻子回娘家去了。

      这次沈闻没拉着王柷说公事,只是照例询问了两个外甥的功课,又跟妹妹问了问近况,兄妹俩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无话不谈,毕竟男女有别。

      用过午饭一家人告辞离开,这会要去沈侯府拜见老夫人和侯夫人,沈卿带着女儿各自送了亲手做的小物件送给女性长辈,王彬照旧被男性长辈拎着去考教学问。

      老夫人让重孙女带着杳娘去玩,就说起沈卿两个孩子的婚事,说宁家的小县主年龄、品貌、家世,各方面都合适,只要今年能考上国子监,就可以相看起来走六礼。

      说完男娃又说女娃的,这次换沈侯夫人崔氏说,介绍的是她们博陵崔氏的小郎君,是沈侯府人嫡亲大哥的嫡幼子,今年十五岁,比王杳大两岁(刚过年长一岁),崔氏家如今都在晋地生活,崔氏的长兄是晋地节度使。

      沈卿来了一趟孩子的婚事都有眉目了,相看的事也不用回去商量,如果孩子们看对眼了,才能再说其他的,不过回去要让王柷去打听两家的情况。

      说完这些又换了话题,说起沈卿在金陵这些年的情况。

      堂姐沈蓉今天过不来,她的女儿今天也要回娘家,她只能明天才过来,崔氏一直陪着聊天,有管事的过来请示,她才告辞离开。

      看她走了老夫人示意沈卿坐到身边去,拉着她的手说着想念,又说后悔给她介绍王家了,早知道换一个婆家在京城的,结婚一直留在京里多好,也不至于这些年都见不到。

      沈卿说了好些话安慰老人家,终于把人哄笑了,前院小丫鬟过来传话,王家郎君要走了,老夫人还是很不舍,送她到门口,王杳已经等在院子里,母女俩给老夫人行了福礼才转身往院门走去。

      今天出行是两辆马车,王柷带着王彬上了前一辆,沈卿带着女儿上了后面的,半个时辰到家,先去给老夫人问安,又去张氏哪里行礼,才回到自家的院子休息。

      又一天过去了,明天初三该是关系相对比较远的亲朋上门,不过明天早上打发两个孩子去哥哥家,她亲自送他们过去,今天二哥没见到,不过大哥已经说了,明天一早沈辰会过去,至少要见见两个孩子。

      沈卿回去换了衣服梳洗,简单挽了个发髻,簪了一对银镶珍珠的发簪,刚坐下喝茶就有小丫鬟过来,说老夫人有请,沈卿无奈放下茶杯带着丫鬟往外走,好在衣服因为过年换的是新衣服,小丫鬟赶紧拿大氅帮着披上,往中路走去。

      边走边吩咐去给父子三人传话,不要过来烟波斋直接各自吃饭吧。

      老夫人这会把她叫过去,肯定是因为今天去了沈侯府的原因。

      她到了后老夫人急着说:“快别行礼了,过来这边坐,今天过去沈老夫人说什么了,刚刚你们过来忘记问了。”

      沈卿把今天堂祖母说的两家都告诉老夫人,宁家早就心里有谱了,这博陵崔家又是晋地节度使,听完脸上的笑容更浓了。

      把她打发了直接让小丫鬟把儿子叫过来,母子俩坐在一起商议,老夫人再次感叹当初答应沈家的这个婚事再正确不过了,她虽说是崔氏出来的姑娘,可她是清河崔氏旁支不知道多少代了,晋地的节度使那可是嫡支出来的,正经的博陵崔氏,是不能比的。

      这个孙媳妇(儿媳妇)娶的好,人也会来事,家里的庶务经营的不错,当时柷小郎提出要搬家,原来宅子都买好了,京城的五进大宅子,哪怕地段不好也不是一般财力能买得起的,当初他们成婚的时候,家里给的东西都是有数的,哪怕老夫人和夫人又给了点私房。

      母子俩感叹一番,又分头想办法去打听两家的情况,又不能太明显,说起来家里的霖小郎娶的妻子是礼部四品郎中家的嫡长女,珍小娘嫁的是京都守备军五品军曹家的嫡次子,虽说王献是内阁大臣,可排名靠后,两个孩子的阿耶是六品县官,能在京里说道这样的亲事算是不错了。

      再说二郎家里的两个孩子,亲家都是国子监当差的,说是清贵人家,也就是名声好听也没实权,最后还是三郎家以后能网上走一步。

      这沈侯府帮着说亲,肯定都是勋贵的人家,只盼着孙辈的孩子能有个出息,往上走一步以后孩子说亲的范围也大些。

      王献心里的美好愿望,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不过眼下的事他要筹谋一下怎么打听才能不漏痕迹。

      沈卿去一趟老夫人的院子回来,坐在起居室里发呆,上面有三座大山压力就是大,这么一点小事还要跑一趟,如果是换了在前世一个电话搞定。

      这日子过的实在无聊,过年也不能拿绣棚,也只能练练字了,从金陵回来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真的度日如年。

      本来是逢十才去请安,可这赶上过年还是要每天去中路那边问安,有客人来拜年还要陪着张氏一起待客,待客、送客实在是累的够呛。

      日子终于熬到了十五,安排去东市看花灯,实在有些不想出门,可家庭活动不得不跟着,安排丫鬟给女儿换了一身胡服,又让宁珊跟着,确保出行安全方便。

      终于年过完了,沈卿到空间偷偷量了体重,比过年前瘦五斤,可见这个年过的多累。

      年十六这天王献和王柷都去衙门了,沈卿去给阿家请安,两人又去了老夫人处,婆媳祖孙三代人坐在一起聊天,说着说着老夫人让人拿皇历出来,翻看了半天对张氏说:“我看啊二月初七这天不错,让柷小郎他们收拾收拾准备搬家吧。”

      沈卿听了心里一闪,张氏点头同意,得的初七搬家初十那天半个暖居,等三月三再半个春宴,大请一下宣告开府,以后有宴请的帖子也会投过去。

      说起宴请啊,张氏这几天招待客人,有好几家暗示联姻,被她应付过去了,赶在过年就来说亲的,都是想蹭关系高嫁或者高娶的,基本上都不如沈家给介绍的。

      提起这个话题老夫人很是不满,都是些什么人啊,开始埋怨儿子,日常说说公事就好,还往家里带,这可是好,也不算算斤两就敢上门说亲事,虽说是暗示吧,这样的家世想都不应该想,也就是前面四个孙辈的亲事给他们的错觉,王家都是低就,可低就是因为孩子的阿耶本身的官职在那呢,好在三郎是个尚书怎么可能找四、五品的亲家。

      沈卿坐在一边装鹌鹑,听着婆媳俩机扩半天,张氏起身告辞,她也跟着起身离开,出了院子行个福礼跟阿家分道扬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