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马原 ...

  •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A)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 B、剩余价值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7.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 D )
      A、无产阶级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11.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D)
      A、费尔巴哈 B、谢林 C、康德 D、黑格尔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 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既坚持又发展
      16.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重要著作是……………….(C)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共产党宣言 》 D、《资本论》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8.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C)
      A、归纳和演绎方法 B、分析和综合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1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多样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运动性
      21.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变化性 D、广延性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 B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4.实践是指………………………………………………………….(D)
      A、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B、一切客观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抽象思维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5.辨证矛盾是指……………………………………….(D)
      A、在逻辑思维中包含着互相否定、互不相容的判断
      B、一事物与它事物有差异 C、事物之间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
      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6.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
      2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说明…………………(A)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28.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 D )
      A、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B、意识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意识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9.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C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3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B、抛弃 C、毁灭 D、既克服又保留
      32.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A、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C、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3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3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36.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7.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D)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从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 D、从认识到实践
      3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C、实践是人们的主观活动 D、不是所有真理都能被实践检验
      3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规律 D、创立理论
      40、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D).
      A、一定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一定社会某种生产关系各方面之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4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44.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5.在劳动资料的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
      A、劳动对象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动力能源系统
      4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44.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C)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4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4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D )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基础是……….(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理
      C、时势造英雄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48.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C)
      A、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B、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49.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50.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D)
      A、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5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5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B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53.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B)
      A、价值表现出来的 B、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
      C、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 D、价格表现出来的
      5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5.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56.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5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性条件是…………………………………(B)
      A、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 D、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5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6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C)
      A、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二、重点内容(2018)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五性”P10-12)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P20-21)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及意义(P21-22)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原理内容及实际指导意义P29-30)
      6.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P26-27)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P39-40)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任何个性也总是包含一定的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是共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中国特色,这是个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片面强调中国特色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或只讲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而不从中国实际出发,都是错误的。】

      9.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及其与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简答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要点: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的认识,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相区别。②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不仅受客观对象的制约,也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克服了旧唯物主创立义的消极、直观、被动的认识论的缺陷。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区别开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10.社会存在(P107)、社会意识(P109)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P111)。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P112-113)

      12.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变更的历史.)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P108)。
      12.(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P120)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②重要现实意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P150-151)
      14.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153-154)
      15商品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从剖析商品出发去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的科学结论。
      16.商品二因素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P162-163)
      17.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63)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消极后果(P166-168)。
      19资本的本质(P181/185)以及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186)
      20.“只有劳动(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P181)
      2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和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脱离实际生产过程,单纯的流通买卖不能创造剩余价值】(P185)
      22.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P196)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从表面上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新价值。正因为这样,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就能获得剩余价值】。
      2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尽管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脱离实际生产过程,单纯的流通买卖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和剩余劳动。但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就无法产生;如果凝结了雇佣工人抽象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资本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的,所以能否顺利实现循环周转也是资本能否获得价值增值的重要条件”】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今天是真理,明天就是谎言。(×)
      8.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9.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10.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企业只要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就能在市场中取胜。(×)
      12.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3.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
      14.量变会不断使事物发生质变。(×)
      15.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所以一切认识都落后于实践。(×)
      16.经济建设搞好了,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道德面貌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
      17.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8.“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19、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20、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23、“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2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2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2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3. 简述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4.何谓意识的能动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6.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7. 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8.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9.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0.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 为什么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2. 简析社会存在含义及其构成。
      13.简析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结构。
      14.简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辨证关系。
      15.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6. 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
      1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8.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0.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21. 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
      22. 如何理解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考试题型:

      1.单选题
      2.简答题3.辨析题
      4.论述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