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5、第六十三章 ...
-
温煜没太在意白周安王要来这件事,上一世白周先帝也如托孤一般将安王送了过来,只是当时大魏局势并不好。
后来安王直到大魏新帝登基才回了白周,他回去之后,不仅没有与嘉陵帝展开争斗,反倒是将目光放在了那些贵族身上。
犹记得不少人都说他就是一条疯狗呢!
白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从开国太祖开始,未能继承帝位的皇子们、有功勋的贵族们,便将白周的领土一一分了出去,最终导致白周皇权旁落。
白周皇帝于白周来说,更多的是一个象征,一旦认真起来,皇帝的话不一定有开国重臣后代的话有用。
白周上上一代皇帝的死,以及先皇兄弟们的死与这些人就隐隐有些关系,白周先帝之死若是追本溯源,也与他们有关。
因此,安王即便本该得了这皇位,他也明白自己的仇人是谁。
白周内部早便腐朽了,救不了了。
那时大魏在与万晋之争中处于劣势,安王便与万晋合谋。
若非后来他强撑着破败的身子力挽狂澜,想来不仅大魏会沦落在万晋铁蹄之下,安王也是引狼入室,沦为青史罪人吧!
不过即便如此,温煜死的时候,白周内乱还没平息。
他懒得想这些往事,拿起了薛倾韵寄给自己的信,看着便抿起了唇。
温磬瞧着他的神态,不免担心地问道,“是夫人那里有什么麻烦吗?”
温煜摇了摇头,“阿煜走了之后每每来信,都甚少关心我。”
温磬顿了一下,“那个”,他尴尬地舔了舔下唇,笑道,“想来夫人也是太忙了,虽说如今只是统领乾峰府一府兵马,但是她毕竟是骠骑将军,其他军中之事也得顾着些的。”
温煜点了点头,让他先下去忙了。
温磬退出房门时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随后回自家院子去看妻子了。
温煜正在想着她说江学名想增加乾峰府人口一事,说起来,此事应该知府来操心的,只是乾峰府的官职向来不是个美差,但凡有点关系的人都不愿意往那里去。
人少、生存环境差、战乱频繁,之前甚至还被屠过城,除了江学名这种傻大胆,没几个人愿意过去的。
若是实在无法子去了那里,便只能想着怎么熬过这三年了。等三年一到,多托点关系,上下打点好,即便拿不上优等也能平调,离开这里了。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搁在乾峰府这地界儿,人口都不够,又哪里来的赋税呢!
这里的官员们也不是没想过迁移人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说树挪死,人挪活,可是人往这乾峰府挪,谁能保证明天还活着?
因此,除了朝廷来管这件事,专门实施人口迁移的政策,不然的话他们也没办法啊!
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年,乾峰府的人,往外走的不少,却鲜少有向内走的。
温煜背着手看着身后的舆图,想了许久,眼睛一亮,伸手在西南角点了点,“就是你了。”
他忙唤了扶松进来,让他去平昌候那里要这次去西南查大皇子与苗人勾结一案的材料。
乔经恒是个谨慎的人,想来是会要来苗人部落人口普查的数据的。
果不其然,他翻看了扶松送过来的资料之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又给薛倾韵和江学名各去了一封信,等到接到二人的回信之后,隔天朝会,他便站了出来,“臣有事启奏。”
成康帝见他站了出来,不免坐的端正了些。
说起来,温煜其实并未主动提出过什么想法或者做什么事,但是许多事你一仔细分析,便能隐约看到幕后是站着他的。
“臣听闻乾峰府连年征战,连年征兵,且逐年都有人口向外流转,如今府内劳动力十不存一,年后的春耕都无法正常进行。臣有一策,可缓乾峰府人口之急。”
成康帝点了点头,“朕昨日接到了薛将军的折子,这折子中还夹着江陂县县令的折子,他以江陂县为例,将近些年来江陂县的人口变化列了出来,以小见大,想来乾峰府其余县大抵也是如此,朕也甚是忧心,想着招众臣商议此事,想来是将军家书中有提到此事可对?”
温煜点了点头,“陛下明鉴,将军虽是在军中行走,却也会忧心百姓生计。若非军中人数不够,想来将军也会让军中在耕种军田的同时,也看顾着些其他土地的。”
成康帝叹道,“将军这一腔爱国情,朕心甚慰啊!”
温煜毫不客气地点了点头,“虽说为陛下臣子自该多为陛下、多为百姓考量,但是到底将军仁义。”
众臣看着这君臣二人你来我往一番,心中竟也觉得有几分好笑。
他们何曾见到温侍郎这般夸过自家人?
想来温侍郎与薛将军感情甚好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真是搞不懂,软乎乎的小姑娘不爱,偏爱与那男人在军中厮混的女人!
“爱卿有何高见?”
“臣以为,人不足,迁人即可?”
“迁何处之人?”
“苗人。”
朝堂哗然,成康帝还未说什么,一御史便站了出来。
“臣以为此举不妥,苗人从来逆反,当初的谋逆案还在眼前,如今大皇子案背后也站着苗人,苗人分明心怀不轨。若是将此不轨苗人迁居乾峰府,乾峰府内忧外患就在眼前!温侍郎,你此提议,不知是何居心?”
那御史越想越觉得这计策很是有问题,而薛倾韵此时又在乾峰府内驻守,可别是这两人私下有什么打算吧!
“温大人提出此想法,薛将军又驻守乾峰府,也不知此举是将军之意还是大人之意?”御史如此想,也便如此说了。
成康帝摆了摆手,不悦道,“御史,职在监察百官,却并非让尔等借着言官之便,随意猜测国之栋梁的。若你有切实证据,便拿了出来,若没有实证,便不要多说诛心之言。”
说罢他也不理那面露惊慌的御史了,看向了温煜,“爱卿为何有此意?”
“回避下,微臣向乔尚书讨了此次苗人名册,如今苗人近十万余人,其中成年男子过半,劳动力充足。可西南适合耕种之地并不多,他们更多的是依山而食。而这山中,自也存在着许多有毒之物。”
“臣以为,乾峰府地大物博,少人耕种,苗人人多地少,恰好各取所需。且苗人离了西南,缺少了各种他们熟识的毒物,这一手毒术、蛊术便也不值一提了。因此,臣以为,将苗人迁至乾峰府有利而无一害,且越早越好,最好能赶上明年春耕,倒不浪费了那一茬粮食。”
众人听温煜说完,都在心中思索此举是否可行。
说起来,苗人之所以能为患,不过是仗着四个字,法不责众,朝廷总不能送所有苗人一起去见祖宗吧!
他们有恃无恐,便总如跳梁小丑一般招人厌烦。
且苗人能为患,也就是靠着那一手毒术与蛊术。西南气候湿润,最是适合一些毒虫、毒草生长,离了西南,他们这手本事便也只能搁置了。
长此以往,苗人部族便也同普通民众一般无二了。
“众爱卿怎么看?”
成康帝有些心动了,但是迁人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即便施行,也得好好打算。
彭阁老想了想道,“苗人大多有不臣之心,若是到了乾峰府,与万晋人内外联合,若有战事,那便是巨大的隐患啊!”
乔尚书点了点头,“确实有此隐患,但是臣以为,苗人之于普通百姓的区别,除了毒、蛊二术以外,便是风俗习惯与其余百姓略不同。若是能将他们同化,他们对大魏的认同感自然便会如普通百姓一般了。”
礼部谢尚书接着道,“从幼童开始,强制受教育,学基本的史实,长此以往,便是大人心怀不轨,孩子与他们也并非一条心了。”
谢尚书一边说着心里的框架也就列了起来,“年节也都按着大魏的来,由官府组织。吃穿住各方面都有官府找人按照一般百姓教予他们。衣食住行、教育礼仪各方面都一起同化,苗人大魏化指日可待。”
杨尚书听着这一个个的都安排好了,忍不住心里翻了个白眼,“无论是北迁还是他们的安顿、教育各个方面都要钱,空口说白话可干不了事!”
成康帝笑了笑,“众爱卿是相信杨卿家的本事,国库中也不缺这点银钱。且到时乾峰府的地收成了,不仅能有了赋税,还能免了每年赈给苗人的钱粮。便是初时投入大些,日后总能补上的。”
说起来苗人也是够厚颜无耻的,他们心怀不轨,可是却每每在缺衣少粮之时,便去了衙门求助。
若是衙门不放粮,他们便在衙门口闹,能吃上牢饭也是不错的。
这就导致了,朝廷为了息事宁人,年年放粮,这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杨尚书拱了拱手便没多说了,反正这主臣几个都商量好了,就是要钱。
钟阁老在众人讨论的热烈之时,又出来泼冷水了,“并非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主要是苗人中确有不安定之人。教化一途到底日久才能见成效。且万晋虽短期内不见得会进攻,但到底万晋与大魏之间的账还没算清,万一苗人中有人通风报信怎么办?”
“臣有一计,不知诸位以为如何?与其内心担忧,倒不如与他们直言。将苗人与普通百姓混杂而居,不许苗人聚居。在基层实行先秦的什伍制,点明了要求互相监督,互相纠察,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在众人一眼难尽的表情中,乔经恒又接着笑道,“不过也要立好了制度,若是虚假告状、蓄意报复,自然也是要受罚的。”
众人看着他,不禁感叹,不愧是刑部尚书,行事确实比旁人多了两分血腥气。
但是转念一想,乱世用重典,却也并无不可。
“如此看来,此举倒是得用,温侍郎,你回去写了计划给朕,朕再与重臣商讨,确定好了,便要尽快施行了”。
温煜从袖中掏出一封折子,递了上去,“请陛下一观。”
林川忙将折子递了上去,成康帝看完之后,笑了起来,“爱卿大才,诸位阁老与六部尚书来御书房商议此事,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