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雷州当地方言戏曲 ...

  •   (一)雷剧
      雷剧,初称雷州歌剧。是从雷歌、姑娘歌、班本歌、大班歌发展起来的独具雷州文化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其产生的年代,据“明正统十一年胡文亮《天妃庙祀田记》碑在宫前戏台前”论证,应在明代已形成,戏台的设立可演姑娘歌,也可演班本歌。雷州古有演戏前 “闹姑娘”以活泼演出场面的古老文化习俗。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史书记载,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陈昌齐曾将潮剧《三元记》改编为劝世歌本《断机教子》,在家乡流传。清嘉庆至道光初年,雷州艺人向粤剧学习,在道具、戏曲、动作、唱腔等方面进行了全盘改造,使劝世歌发展为雷州歌剧。清末民初,雷州歌剧有剧本《姐妹贞孝》、《学堂影》、《反状元》、《郭子仪拜寿》、《玉明宝袋》、《真假状元》等300多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雷州歌剧改名为雷剧(但雷州人至今仍称“雷剧”为“雷歌”,称雷剧团为“歌班”)。经过历代艺人的舞台实践和文化界已故前辈陈湘、宋锐、詹南生等的改革创新,雷剧现已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雷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12月、1994年11月举办了雷州市第一、第二届雷剧节,开展雷剧演出、化妆游行、专题讲座先进多项活动,盛况空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汉城、张康,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广东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及马来西亚“马六甲雷州会馆”等分别发来贺辞、贺信,省内外10余家报刊作了报导,省、市电视台分别作了节目转播。2001年12月,湛江雷剧团晋京演出《梁红玉挂帅》,雷剧名旦林奋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姑娘歌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雷州口头文学的精华。姑娘歌是从雷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雷州人在工作、生活中以“唱歌”的方式进行交流,你唱我答,彼此以咏言志,消遣烦劳,达到“自娱”的目的。尔后,逐步发展为“娱众”——即登台为观众歌唱。它是以歌姑娘(女歌手)为主,伴之相角(男歌手),歌姑娘一手执扇,一手执巾,相角则右手执扇,舞步简单而有规则,每唱完一首歌,歌姑娘与相角则笑脸相对,俗名“对面逢”。脚步活动不大,分前、后、左、右四个站位,女的16步,男的14步。舞姿重在扇、巾,有见让扇、见面扇、响开扇、莲花扇、双开扇;手前巾、手背巾、莲花巾、垂摇巾等表现手法,轻松自如。歌不定题,即兴而起,谈天地论古今,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恢谐活泼,深得人民群众喜爱。雷州姑娘歌历史悠久,据《海康县续志.卷六庙坛》记载:“明正统十一年知县胡文亮《天妃庙祀田记》碑在宫前戏台前”。依此论证,姑娘歌登台演唱已有559年的历史。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在麻扶村专设姑娘歌擂台赛,雷州三县男女歌手云集麻扶“闹姑娘”。参赛获胜歌手(相角)与歌姑娘称为考上“麻扶”,则“一登龙门声价十倍”,麻扶成为姑娘歌的圣地。历史上的姑娘歌歌手层出不穷,近二百年来,著名的有清嘉庆“歌解元”黄清雅,清嘉庆举人丁宗闽,民间艺人周阿莲、平兰姑娘、陈守经、伍兰香、林桂英、周定状、李莲珠等。

      (三)雷州歌
      雷歌是雷州人民用雷方言咏唱的歌,是雷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从雷谚、雷谣发展而来的。其歌词的创作有特定的格律,歌词的咏唱有独特的音乐曲调。按歌词的语言特点,通常把以口头语言创作的雷歌分为“口头歌”、“姑娘歌”,以书面语言创作的雷歌称“榜歌”、“班本歌”(剧本);按演唱者的众寡,通常把个人自吟自唱的歌称“即兴歌”,两人对唱的歌称“对歌”(姑娘歌),在姑娘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雷州歌剧称“雷剧”。雷歌历史悠久,古有“蛮女讴歌”的记载。宋宝庆元年(1225)李仲光《重建御书楼上梁文》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记载了宋代雷州歌谣的史实。明清以后,雷州名士洪泮洙、陈瑸、陈昌齐、黄清雅等对雷歌都情有独钟,且有佳作传世。文人名士的参与,使雷州歌从口头创作进入书面创作的新阶段。清末民初先后有《雷州歌谣话初集》、《雷州歌韵分类》、《通俗杂字歌全韵》、《榜歌分类法汇选目录》研究专著等问世。其中《通俗杂字歌全韵》还有“雷州歌谣,八百年号”之说,进一步佐证了雷歌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内在魅力。到目前为止,已搜集到的雷州歌作品集96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