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当“读和写”攀上了网络的藤蔓 ...

  •   一些上了年岁的或是大多刚学写字的小朋友,提到“读和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眼睛与笔”。可是人们已发现,在祖辈慢慢变老或是孙辈尚未出生长大的这段不算太长的时间里,世界发展得太快,已经让许多曾经举足轻重的事物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例如“眼睛与笔”已经不再于“读和写”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了。
      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几乎90%的文字都会转化为无声的语言过一遍。这种阅读的习惯源于学生时代对朗读的要求,以及转得比较慢的大脑(我不是天才,恰恰相反,只比废柴多了一点理想化)。读快了,我的确不能理解,万一丢落了关键字,更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无奈的摊手)。因此在知识或信息汲取方面,我是弱势的。这对一个有阅读贪婪症的人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永远都有太多的好文字,排着队提醒着我,时间太少了,只能擦肩而过(大概前世修行不够吧)。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早晨,我一边给家人准备早餐,一边用耳朵就“看”完了一本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当然是归纳总结性的介绍。长达八章的介绍若在从前,我一定不会在比钻石还贵的早上时间里去碰它。那将意味着我要 “起得比鸡早”或者让家人“吃得比猪还差”了。不过,现在我可以用“听”的方式来阅读,大脑和胃都得到了满足。这就是有声读物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然而只有有声读物还不够。小时候就有广播,听新闻、天气、评书、电影等等,怎么没觉得眼睛被解放得这样彻底?原因是人们受限于广播的播出时间与内容。原来只有特定的内容,可以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段播出。由于拥有广播能力的单位有限,为之工作的人也不算多,再加上广播设备的地域局限等,其内容注定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
      而现在,广播与网络(这个可以沟通全人类的伟大发明)拉着手走进了千家万户,广播以往的局限就被打破了。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受众都可以变成广播者,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抱着各色想法,把五花八门的书籍和信息在任意的时间段,由无数个终端上传到网络里。每个终端持有者都可以听到这些资源。可想而知,这种势态是爆炸性的,从而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网络除了有互联性还有存储性,那么收听的内容和时间,完全可以由受众自由撑控。人们可以选择一个耳朵清闲,大脑工作内存尚未饱和的状态下,来个一边做一边“读”。既可排解简单重复性工作带来的无聊,又可以得到知识与信息。真是鱼与熊掌兼得了!
      或许有人认为目前“听”到知识不如“读”到的知识记得牢。
      曾听一些研究初等教育的人说,小孩子有视觉型的(着重用看的方式接受信息)和听觉型的(着重用听的方式接受信息)。但到了成年绝大多数的人都成长为视觉型的人了。所以才会认为“听”不如“读”记得牢。但是不得不承认,知识大暴炸的今天有太多的知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都学完。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来精读。那么这种用耳朵“读”的方式,或许不能让你吸收许多,却能给“是否值得深入研究”提供了稳妥准确的根据。针对繁杂的信息就更是如此,不接触就无从判断“有用”与否,对于我这种不会快速读阅,或缺少时间筛选的人来说,用耳朵先“读一下”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念书的时候,我曾幻想自己能一边睡觉一边把书都预习了,这样就不会占用大量玩的时间了(大笑)。现在,虽然不能在睡觉时不知不觉中学会东西,但至少可以一边做(虽然不是梦)一边“读”了,或许我已美梦成真。这都是“读”这件事攀上了网络的结果,我该庆幸生对了时代吗?
      当然懂得攀高枝的可不只“读”这一件事,“写”也同样乘着网络疯长的藤蔓,飞向了天际。我的父辈是经历了文学苏醒的一代人,那时候人们从十年中优质作品凤毛麟角的状态,一下就跃入了十余位甚至数十位全国知名作家,每两三年就出版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的新时期。许多人曾受益其中,不仅了解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还引发了对生活的许多思考。
      但是这个数据拿到今天,我只能微微一笑了。两三年只能拿五十万字面向读者,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专业作家。一个专业写手,一年也不止五十万字吧。那么是现在的写手变聪明了,还是太不认真信手而为?绝对不能以偏盖全,用那些粗制乱造的网络类型文代表现在的网络文学。而医学也没有发现,人类的大脑发生了什么突变,使人的思绪活动快了不止一两倍。那么答案就在人以外的因素——出版之途的缩短。
      传统时期,“写”是笔在纸上的耕耘。然后经历一次次地改稿重抄,定稿重抄,再抄一遍发给出版社(或编辑部等)。审批、排版、印刷、发行。网络时期,“写”是手指在键盘上跳舞(或者思维通过声间通过麦克风,直接转化为电子文字)。改稿随时随地,错误消除后就是工整干净的定稿。审批、发表、上架统统在网络各终端上进行并完成。定稿、排版、印刷、发行,这些与写关系不大的环节统统被抛弃。作者、发行方与读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属于自己的一系列活动。如此“写”的进程自然就同脱缰的野马,狂奔起来了。据说霍金这个肢体瘫痪的智者,把电脑与自己的大脑连接起来,直接把脑电波转化成声音与人交流(或许是以讹传讹,但用脑电波驱动机械臂已经实现,那么科技离这个传说也不远了)。或许不远的一天,写手们(网络文学的作家们),也可以抛弃键盘、丢掉麦克风,直接把网络终端接入大脑,用脑电波来写作了。那“写”的速度可就达到“电磁波”的速度了!(哈哈哈)
      这里虽然只谈到了“读和写”,但实际是“听说读写”的简单说法,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如果以后科技更发达,信息存储传输的不是数字而是“波”(省去脑电波转化成数字的时间),而每个终端都安装一个脑电波读取器。那么终端面前带上读取器,相隔万里的我和你,是不是可以不用声音、文字、语言、图象,就能在思想产生的瞬间了解彼此呢?
      那还真是相知靠波传,天涯若比床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