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雪灾 ...
-
扬州知府话音落地,几个州县官员便一个个成了苦瓜皮。补种一句话,可是购买种子的银子从何而来?
众官齐齐摊手:“敢问大人,银钱何来?”
杜知府道:“自然是组织百姓自筹!”
百姓自筹?
早在这些县太爷到府衙议事之前,这些州县的老爷们,已经接待了无数乡老里正,希望这些乡老里正们能够组织乡里百姓自救。
可惜,这些乡老里正一色都是到县衙诉苦求助,言称许多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除了极少数人家能够二次播种,其余人家若没有官府救助,只能抛荒逃荒了!
乡里的百姓们,眼巴巴巴望着县衙,希望县衙能够援手。不仅希望县衙能够帮着购买种子补种,还希望县衙能够开方义仓赈灾,因为春季麦茬颗粒无收,不赈灾,百姓们肯定要出门逃荒。
如此一来,耕地就要荒芜。
这是百姓的劫难,也是州县官员的劫难,凭是谁,也不想自己辖下的百姓出去逃荒啊?
这不是名声的问题,而是前程的问题!
凡做官者,谁不想治下海晏河清呢!
州县官员们在雪灾初降就积极的展开自救,他们在奏报给知府衙门的同时,便派出官员向临近的州县借调稻种,临近州县同样遭受雪灾,借无可借。
下面州县官员这一番通报,扬州知府老爷急得差点没疯掉。
兹事体大!
杜知府再顾不得什么政绩不政绩,只求不要丢官罢职。
扬州知府决定采纳建议,请求朝廷赈灾的折子用八百里送进京都,一是请求朝廷赈灾,二是请求朝廷帮忙向临近省份借调稻种。
奏章送出去了,但是,杜知府却不敢十分依赖朝廷,谁知道朝廷多久才能反应过来?
杜知府为了确保自己的性命无忧,再次勒令州县官员努力自救。
百姓家无余粮,不是有些大户吗?
扬州知府的原话就是:老爷不相信这世上有榨不出‘油’的百姓!
当然,这‘百姓’指那些家有余粮的地主老财!
这些地主老财可是不简单,哪一个在朝堂上都有靠山!
杜知府到扬州两年,一直对这些人好声好气,可是如今大难当头,他也顾不得了!
对于那些畏惧权贵,裹足不前的官员,杜知府掷地有声的警告:“救灾不力,朝廷必定要惩治,老爷丢官之前必定要先把你们的官职撤了!”
扬州知府亲自写下请柬,宴请扬州的士绅富商老爷到府衙做客。
知府老爷这个时候宴客,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胆小没靠山的都来了,靠山大的却推病。
杜知府做得很绝,不来的人,管你是什么靠山,一律派遣官兵上门,说是请,其实就是拘押。
不过人拘到府衙,杜知府十分客气。两个字钱粮!
希望这些富商士绅募捐钱粮稻种,帮助百姓度过灾荒。
至此还不配合的乡绅,杜知府直接手段更绝,他倒是不搜不抢,却是找了人把之前这些人家犯过的事收集出来,送去人家里。并给你画出两条道,一是把家里的粮种捐出来,没有粮种,捐赠银子吧。
二是到衙门应诉,准备打官司。
官字两张口,有理无理老爷随口断!
无论是谁,再没有愿意上赶着打官司的!
也有不识时务以身试法者,结果被杜知府以藐视公堂打了板子。
这一来,震慑了不少人,逼出了不少稻谷,也筹集了一大银钱。
雪灾在前,之后知府几乎天天的抓人打人。
扬州地面的气氛骤然紧张,充斥着惊慌绝望与怨怼。
扬州的紧张气氛也传进了盐道衙门。
这日雪雁回家说漏嘴,她说道,街面上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百姓,抢着帮忙做事,只求主人能收留,给一口饭吃。
黛玉甚是不解,在她心里,觉得饥荒一般出现在酷暑严冬:“如今才三月,怎么就有了流民?”
当初黛玉人在京都,每次听说的流民的事情,都是在六七月间。
雪雁摇头:“这个奴婢不知道。奴也是听我娘说的。”
黛玉略略思忖,道:“去告诉翠鸣,让林安打听一下外面的事情。”
林安这些天一直跟着林如海进出,根本不需打听,就告诉了原委。
却原来,江南去年冬日,大雪已经压倒了不少房屋,许多人家本来已经难以支撑,靠着左支右借勉强度日,眼巴巴等待春季麦收缓解饥荒。
谁知,一场桃花雪,麦收成空,稻种也冻坏了,夏季的收成眼看落空,经历了三灾八难的百姓,已经能够预见灾荒的来临。
这些百姓被灾荒的惨烈吓怕了,一旦流民多了,朝廷根本管不过来,官府为了预防疾病的流传,就会关闭城门,拒绝灾民入城,那时候讨饭也没地方,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故而,许多机灵且消息灵通的百姓,趁着手里还有些许救命的粮食,便成群结队,赶在官府关闭城门之前进城,给全家谋求一条活路。
因此,街面上多了许多谋求差事的百姓,他们只求一口饭吃,不给工钱也愿意。
眼下,许多找不到差事的人家,聚集在城外的娘娘庙前,大多数都是白日进城乞讨过日子。也有人家开始卖儿卖女。
前世这个时候,黛玉已经进京,并不知道扬州曾经发生过雪灾。
贾府不会把这些闹心的事情告诉姑娘们,黛玉只是凑巧碰见贾母感叹,听过几耳朵,说是衙门组织人天天在城外拉死人。
起初人少,还去化人场烧毁,后来死人多了,烧都不烧,直接送去城外十里的乱葬岗一丢就完了。
也儿女为了收敛父母骸骨,自卖自身只为求一口棺木。
黛玉从没想过,扬州这样富庶繁华之地,也有人为了生计卖儿卖女。
黛玉也知道一些国计民生,春季尚且卖儿卖女,若是处理不当,秋下只怕饿殍遍野!
黛玉蹙眉,林家也有不少田租赁给佃户耕种。不知道如何情况如何。
这事儿让她马上想起当初京都一见惨案。
据说京都地面有佃户因为无力交租,组织起来铤而走险,虐杀庄主抢夺粮食。后来主子报了官。那些胆子大的跑了,有胆子小的竟全家上吊了。
主人觉得晦气不再追究。
这事儿后来却被御史翻出来,说成逼死人命。
朝堂上虽有人辩白,说佃户聚众抢劫,罪犯律条,死有余辜。
最终,那家人丢官罢职,家财抄没!
这事儿黛玉听凤姐闲谈,或许其中有别的牵扯,但是,起因却是租息!
林家一向慈善,但是,父亲整日忙碌,只怕无暇家务。
黛玉怕有遗漏。
母亲不在了,没人替父亲分忧,黛玉觉得要给父亲提个醒儿。
黛玉心里只希望现在插手为时不晚,心里期盼,可千万别出事才好!
黛玉迅速招来林安询问:“你可知林家在苏州地面有多少良田?多少佃户?”
林安言道:“林家良田千顷。江南地面有万亩良田,分布在不同的州县,江南这边的佃户有五六百户吧,奴才要看账本才知道。”
林家曾经是功勋,在京郊、在东省地也有土地。
这些地方没受灾,无需黛玉担心。
她要处理的是江南灾区的土地。
林如海这几日子应支付邀请,每日早出晚归,黛玉好几天没见过父亲了。
黛玉眼下却是非见父亲不可,随交待雪雁注意父亲的动静:“父亲回府,你即刻通知我!”
这一等,只等了三日。
这日晌午,雪雁高兴的告诉黛玉:“姑娘,老爷回家了。”
黛玉大喜:“我们去见父亲!”
如海这几日正在替知府衙门筹措银钱。
这知府大人是林如海的同年,如今灾荒就在眼前,若是处理不好,死了人,这个知府也就当到头了。
知府是个正经干事的人,之前,他请如海帮忙,向盐商士绅们借了一些有金钱,四处购买大户家余存的粮种。
大家心知肚明,朝廷办事一贯拖沓。杜知府要力争在朝廷征调的粮种下来之前,自行筹集粮种,最大面积的抢种水稻。
知府各种手腕使出去,好容易筹集了部分稻种,这才发现,许多百姓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提前出外逃荒。
如今虽然有了种子,却没人耕种。
知府大人再次向如海借调盐道衙门的标兵,目的就是将聚集在城外的百姓拘押回乡耕种自救。
如海这些日子忙得脚不沾地,就是在替知府稳定江南的局面。
这日好容易得空回家,准备眯顿片刻,就被黛玉捉住了。
如海足足忙了七日,又黑又瘦,疲倦至极,咋见满脸焦急的黛玉,忙把满身的疲惫抛开,细心询问黛玉的来意:“这些日子爹爹不在,玉儿可好?这个时候来,可是有事?”
这个时候不中不晌并非饭点。如海回家准备补眠来的,等下还要出去跟知府碰头。
黛玉福身道:“请教爹爹,女儿听闻城外来了许多的流民,他们怎么春季就出来了,真的断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