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普及·贰 ...

  •   【【【【古代三国】】】】
      【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介绍】
      中文名称:三国。。。英文名称:Three kingdom
      所属洲:亚洲。。。。首都:洛阳,成都,建康
      官方语言:雅言。。。货币:五铢钱、刀币
      政治体制:君主□□体。。。。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国家领袖:曹丕,刘备,孙权。。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人口数量:2361万(220年),约3000万(280年)
      主要城市:建业、长安、许昌、汉中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匈奴、羌族、氐族、山越等
      国土面积:魏291万,蜀106万,吴145万(262年)

      【蜀汉】
      ●刘备--汉昭烈帝
      在世: 161年--223年
      在位: 221年--223年
      祖父: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父:刘弘,东汉末年官吏。
      ※妻:
      昭烈皇后,甘氏,沛人,刘禅生母,曾於长阪被困,幸得赵云解救。后病死,諡皇思夫人,后再追諡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
      麋夫人,麋竺之妹,於刘备在豫州落难时,麋竺将她嫁给刘备。
      孙夫人,孙权之妹,与刘备结为政治婚姻,后刘备入蜀,孙权接回她,再无记录。
      穆皇后,吴氏,吴壹之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延熙八年病死,与刘备合葬。
      ※子:
      刘封,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他被擒杀,刘备将他问罪,赐死。
      刘禅,刘备长子。后登上皇位。
      刘永,刘备次子。先为鲁王,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黄皓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刘理,刘备三子。
      ※孙:
      刘璿,刘禅长子。刘瑶,刘禅二子。刘琮,刘禅三子。刘瓒,刘禅四子。刘谌,刘禅五子。刘恂,刘禅六子。刘璩,刘禅七子。
      刘胤,刘理长子。刘辑,刘理次子。
      ※曾孙:
      刘承,刘胤之子,封为殇王,二十岁卒。
      刘玄,刘永之孙,蜀亡后投降,避过永嘉之乱,居於四川成都。
      ●汉后主刘禅
      (207年—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
      223年—263年在位。
      ●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三国演义》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段情节。根据三国志中「凡三顾,乃往」,扩展写成。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的刘备,带著结拜 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於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亦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之计最早的起源。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的命运从此改变。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关羽
      ( —219年),约生於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於临沮。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孙: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裔:
      一说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王匡
      (生卒年不详),字公节,泰山人。
      东汉末期的人物,河内太守,是东汉末期起兵讨卓的地方势力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王匡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
      ●王平
      ( - 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
      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
      子:王训,王平之子。
      ●孙策
      (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他是孙坚之长子,孙权之兄。
      ●董卓
      (?-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人。
      《三国志》记载他「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因军功官居并州刺史,封侯,是雄据西北的一方势力。
      ●吕布
      (—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
      东汉末期的著名武将。在民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赤兔]」为吕布坐骑之名。)吕布虽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故除其勇武为人所记,个性却并不为人所喜。
      吕布曾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并为执金吾。董卓入京后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貂蝉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没有发现关於貂蝉的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在三国演义中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美貌动人,方十五年华,知悉王允对於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於是便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貂蝉后来挑动董卓的义子吕布刺杀了董卓,自此之后貂蝉便在三国演 义中销声匿迹了。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受王允所托以美色离间吕、董,及吕布杀死董卓后,更成为吕布之妻。

      【曹魏】
      ●曹操
      (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曹熊,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霖,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
      ●魏文帝--曹丕
      (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的长子是早逝於宛城的曹昂,而与卞氏的所生的长子是曹丕)。
      公元187年冬天山生於谯郡。
      公元211年封为五官中郎将及副丞相。
      公元217年立为魏国世子。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及丞相,而汉室早在曹操时就已经名存实亡。
      曹丕一上任,法令一新,同年即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改国号为魏。曹丕还感慨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据说舜、禹也是通过禅让登基,我今天知道那是怎麼一回儿事了)」。
      曹丕自幼好文学,於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
      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
      ●魏元帝--曹奂
      (246年—302年卒於许昌)本名曹璜,字景明,是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
      从260年继位到265年禅位於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 王,諡号为元帝。
      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皇帝,实际上曹奂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兄弟的傀儡。
      曹奂在位期间,263年曹魏大将邓艾和钟会伐蜀汉,蜀汉灭亡。司马昭被晋升为晋王。
      不过蜀汉灭亡没多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於咸熙二年(265年)废掉了小皇帝曹奂,魏亡。

      【东吴】
      ●吴大帝--孙权
      (182年—252年),字仲谋。
      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
      父孙坚,兄孙策。
      孙权文武双全,年少时经已有将帅之才,统率大军之能力,故与之为敌的曹操也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周瑜
      (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东南)人。
      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陆逊
      自孙权赋予大都督以来,曾是多次率领吴国军队抵御北方的魏国及西方的蜀国的核心人物。
      后任吴国的丞相 (244年至245年)。
      陆逊最著名的战役则是防御刘备来袭的「夷陵之战 」(222年)。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军队於密林扎连营三百里,陆逊趁机以火攻大破之,大败刘备於夷陵,使刘备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裏,也以致於蜀国后期一蹶不振。

      【三国关系】
      ●蜀
      刘备-关羽.张飞(义兄弟)-刘禅(亲子)-诸葛亮(尊重)-孙尚香(夫妇)-赵云(尊重)
      关羽-关平(亲子)-张飞.刘备(义兄弟)-曹操(恩情)
      张飞-星彩.张苞(亲子)—关羽.刘备(义兄弟)—诸葛亮(佩服)—马超(友好)
      赵云-刘备(君主)-刘禅(舍身)-庞统(友好)—诸葛亮(尊重)—关羽.张飞(友好)
      马超—庞德(部属)-刘备(恩情)
      黄忠-刘备(恩情)—魏延(命救)-严颜(友好)
      诸葛亮-刘备(君主)-刘禅(辅佐)-姜维(师徒)-月英(夫妇)-庞统(同门)-赵云(信赖)
      姜维-诸葛亮(师徒)-夏侯霸(友好)-刘备(君主)
      魏延-黄忠(友好)-刘备(恩情)
      月英-诸葛亮(夫妇)
      庞统-诸葛亮(同门)-刘备(恩情)-赵云(友好)
      ●魏
      曹操-夏侯敦.夏侯渊.曹仁(从兄弟)-曹丕(亲子)-张辽(信赖)-典韦(命救)—许诸(护卫)-关羽(尊重)
      夏侯敦-曹操.夏侯渊(从兄弟)
      夏侯渊-曹操.夏侯敦(从兄弟)-张郃(友好)-星彩(孙女)
      曹丕-甄姬(夫妇)-司马懿(友好)-曹仁(信赖)
      张辽-关羽(恩情)—曹操(君主)-吕布(君主)
      曹仁-曹操(堂兄弟)-庞德(友好)-曹丕(友好)
      张郃-夏侯渊(友好)-司马懿(友好)
      司马懿-曹丕(友好)
      典韦-曹操(君主)-许诸(友好)
      许诸-曹操(君主)-典韦(友好)
      庞德-曹操(恩情)-马超(君主)-曹仁(信赖)
      甄姬-曹丕(夫妇)-袁熙(夫妇)
      徐晃-关羽(崇拜)-满庞(友好)
      ●吴
      孙坚-孙策.孙权.孙尚香(亲子)-黄盖(信赖)
      孙策-孙权.孙尚香(兄妹)-大乔(夫妇)—周瑜(义兄弟)—太史慈(好敌手)
      孙权-周泰(命救)—吕蒙(佩服)—陆逊(信赖)
      孙尚香-刘备(夫妇)
      黄盖-孙坚(君主)—周瑜(信赖)
      吕蒙-陆逊(友好)
      陆逊-吕蒙(友好)—孙策(女嫁)—甘宁(友好)
      甘宁-凌统(友好)
      凌统-甘宁(友好)—凌操(亲子)
      太史慈-孙策(好敌手)—孔融(义理)
      周泰-孙权(君主)
      大乔-孙策(夫妇)—小乔(姊妹)
      小乔-周瑜(夫妇)—大乔(姊妹)
      ●其他
      吕布-貂蝉(爱慕)
      董卓-貂蝉(爱慕)—吕布(义子)
      袁绍-袁熙.袁谭(亲子)
      张角-张宝.张粱(兄弟)
      孟获-祝融(夫妇)—诸葛亮(佩服)
      ●不良关系
      [蜀]
      诸葛亮-魏延(不信)
      关平-吕蒙(杀父)
      刘备-孙权(杀弟)
      赵云-孙尚香(暗恋)
      [魏]
      曹操-司马懿(不信)—陶谦(杀父)
      夏侯渊-黄忠(敌手)
      [吴]
      周瑜-诸葛亮(惧怕)

      ﹋﹊﹋﹊﹋﹊﹋﹊﹋﹊﹋﹊﹋﹊﹋﹊﹋﹊
      【【【【中国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古代民族大多都是由五部分演化而来,为别为:匈奴部分、东胡部分、突厥部分、通古斯部分以及羌藏部分。
      【古代民族简介】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1.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2.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①乌桓:被曹魏消灭。
      ②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3.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①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②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4.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5.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6.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7.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8.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9.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10.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11.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二、【封建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对南中实行羁縻政策。南中实际上成为民族自治区。
      北魏孝文帝为了适应封建化趋势,推行汉化措施。这样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干涉各族内政,各族地方官由本族统治者担任;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唐朝的民族政策有: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不歧视少数民族甚至给予照顾。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少数民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唐朝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开明的。
      契丹改辽后,一时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实行辽境内南北不同的统治政策,这是古代的“一国两制”。
      元世祖对漠北蒙古采取旧制,对汉族地区采用汉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三、【中国民族史概要】
      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荤粥是北方的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羌人在黄河与湟水之间。在中原地区,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姜姓是西戎的一支。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氏、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方有交趾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禹的继承人皋陶,偃姓,是夷族。皋陶死后,伯益被预定为禹的继承人,也是夷族。夏帝启死后,五子争立,夷人后羿、寒浞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统治中原达数十年之久。所以在华夏族的祖先中,很早就包括一部分原属羌、夷等族的成员。

      1.商、周至春秋、战国(公元前16世纪~前221年)
      黄河流域的居民历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吸收周围羌、戎、夷、狄、苗、蛮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族。同时,东方九夷、东北肃慎、南方苗蛮、西方和北方的氐、羌、狄等族,与华夏族的联系日益加强,殷商称周围的少数民族为“方”。商王武丁同各方国接触频繁。周人原在戎狄之间,早期与羌族姜姓部落通婚。周朝始祖弃即为有郃氏之女姜嫄所生。及至周武王伐商纣,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都派兵参战。周初,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已是周朝的远方属国,向武王献楛矢石砮,成王时又来朝贺,成王使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周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周围少数民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少数民族对周朝也有重大影响。在推翻已经腐朽了的西周王朝时,申候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是周室衰微而东迁,进入春秋时代。
      春秋时,南蛮中的群蛮、百濮、卢戎等居于长江和汉水流域。东夷大多在今山东和淮河流域。北狄在今河北境内有属于赤狄别种的甲氏,属于白狄别种的鲜虞(后来建立中山国),肥、和鼓等。西方既有大戎、小戎、犬戎、姜戎、茅戎等西戎,也有白狄和赤狄。赤狄(潞氏)大多在今山西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双方关系密切。
      春秋时有齐、楚、秦、晋、吴、越六大强国,北方诸国称其中吴、楚、越三国为蛮夷,视秦为戎狄。
      江南的吴国,原为“断发文身”的少数民族地区,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南来,与当地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文化。吴国的南方为越国,吴、越对中国东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江中游的楚国,周人称之为荆蛮,成王封熊绎为子爵,熊绎的子孙立国号为楚,逐渐强大。及至春秋初年,熊通称王统率南蛮。楚国对长江流域的初步开发,曾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本西方小国,秦穆公得戎人由余辅佐,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戎人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一部分戎人从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为藩服。西戎中的羌族原以射猎为生,公元前五世纪羌人爰剑从秦学得农业知识,教本族人耕种和牧畜,群众敬服,推为首领。从此羌族逐渐兴起,成为西方强族。秦人和西戎诸族在共同开发祖国西北事业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秦灭蜀、巴两国以后,对川西和川东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战国时,楚为南方大国,疆土辽阔,境内有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南方诸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楚统一南方,为后来秦汉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在北方,各国逐戎、狄远离中原,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部的强大游牧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军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总之,在“战国七雄”中,秦和楚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一个从分散逐步迈向集中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

      2.秦朝(公元前221~前207)
      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闽中(今福州)、南治(治所在广州)、桂林(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今广西西部及其邻近地区)四郡。在北方,秦将蒙恬攻匈奴,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和阴山以南地区,设置34县。淮河流域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西方诸戎,云贵一带的笮、僰等族,都归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直接统辖。

      3.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
      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扩大形成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称为汉族。
      汉朝继承秦统一大业,使祖国的统一有了新发展,至汉武帝时又进而北败匈奴,西收西域,南辖南越和西南夷。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朝汉称臣,匈奴基本统一于汉朝。
      西域三十六国在汉初曾受匈奴统治。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同当地少数民族联系,西征大宛后,汉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各国。公元前60年改设西域都护,直接管辖“三十六国”。
      汉朝在西北地区还先后设立河西四郡、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以保护与安置羌族。在南越故地设南海等九郡,以辖百越西方支系诸族。这时,西南夷各族也纷纷归附汉朝,汉朝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置牂牁等八郡。东北的乌桓属于东胡。武帝时迁乌桓人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居住,设护乌桓校尉。又置玄菟等郡管辖东北各族。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内迁西河郡美稷县。北匈奴一部分降汉,一部分西迁欧洲等地,其余10余万户并入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后,族内各部互相攻击。三国时,檀石槐部万余落内迁并州、太原、雁门等郡,为魏国防守边境。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30年,官至都护,深得各族人民拥戴,是这一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大量少数民族迁居陕西一带,与汉族杂处,形成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分布状况。

      4.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除西晋统一全国半个世纪外,国家经常处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建各王朝鼎立并峙,群雄割据的状态,并且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过程。
      三国时期(220~280年),孙吴和蜀汉分别对东南(包括台湾)与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诸葛亮经营蜀国边鄙,绥服南人,开建立、云南、兴左、永昌四郡,改善了各民族关系。
      自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魏晋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也招诱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西晋时,北方幽、并、雍、梁、秦、凉等州,各族错居杂处。西晋末“八王之乱”造成严重的战祸、饥荒和瘟疫,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了各族之间连绵不断的争战,形成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北方和西南等地出现了旧史所称的“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为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等。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只有前凉、西凉、冉魏、北燕等是汉族政权。
      十六国前期,前秦帝苻坚(氐族)重用汉士王猛,曾暂时统一北方。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但淝水一战,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溃败瓦解,北方再度分裂。十六国后期,出现的割据政权更多,且更迭频繁。这时,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代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建立北魏。北魏统治者依靠汉族坞堡主建立基层统治网,并吸收大批汉族官僚和士族入朝为官,至太武帝时终于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和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对峙,形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历史上有许多贡献。485年颁布的均田令,影响深远,经北齐、北周至隋、唐,各朝都因袭其制。魏孝文帝从北方迁都洛阳,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对于北方的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原居北边的匈奴、鲜卑、乌桓、羯等少数民族,南迁中原的不下百万,后来他们大都和当地汉族人逐渐同化。与此同时,大量汉族人为逃避战乱,南下长江及珠江流域,促进了与南方各族之间的往来和融合。南北朝时,北方周边的室韦、契丹、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和西域各族,同北朝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南方的南、北蛮和僚、俚等族主要从属于南朝,一部分邻近北方的有时也依附北朝。

      5.隋、唐(581~907年)
      隋文帝杨坚的祖辈世代在北魏为官,深受鲜卑影响,其父是鲜卑宇文泰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于589年从北周取得政权,进而灭南方陈朝。在经历近300年的分裂动乱以后,全国终于恢复统一。618年隋亡,唐立。
      唐代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比过去更加密切。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主要采取以恩惠和抚和为主的政策。许多部落、部族相率内附。唐太宗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唐太宗手下有许多少数民族将领得到重用,屡建功勋。太宗授突厥贵族官职,“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
      唐朝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由中央王朝册封各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世袭官职,成为唐朝的地方政权。全国共设羁縻府、州856个,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各族的联系。
      唐朝先后统一北方和西方的东、西突厥及其控制下的地方政权。唐太宗设燕然都护府统辖大漠南北各部,其中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唐在东北的契丹族分布地区设松漠都督府,在靺鞨粟末部设渤海都督府,在室韦地区设室韦都督府,在辽东半岛设安东都督府,在西域南北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西南边疆,彝族和白族联合建立了南诏政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册封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俚、僚、西原蛮、五溪蛮等族,则分属于岭南诸道。

      6.五代、十国(907~960年)
      907年,唐亡以后,国家又处于割据状态。五代指相继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十国指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楚、荆南(南平)和山西的北汉。十国之中,吴与南唐前后相继,前蜀与后蜀先后同在一地。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和后汉,以及十国中的北汉,为少数民族沙陀(突厥之别部)所建立。此外,还有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后称辽),白族建立的大理国。云南的大理国始建于937年,至1254年为蒙古所灭,前后存在300多年。

      7.宋、辽、金(960~1279年)
      五代十国的多元割据结束后,继之出现的是宋朝先后同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还有党项族(羌之一支)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甘州回鹘,西域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黑汗王朝(哈拉王朝),吐蕃和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在这一时期中,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发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其中金代的文化基本上是宋代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并为元代的北方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南方,宋朝在岭南的部分地区授予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知州、知县、知峒等官职。这些土官在经济上是领主,在政治上是本民族的封建统治者。

      8.元、明、清(1280~1911)
      蒙古族建立元朝,结束了宋、金、夏以及吐蕃、大理、回鹘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规模空前的重建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元朝直到现代,中国长期保持国家统一达700年之久,在这期间即使出现分裂或割据,也都是短时的或局部的。
      元朝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开创了以行省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将现在内蒙古、东北、新疆、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都划在有关行省范围之内,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
      与此同时,元朝在云南及其周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任用各族上层人物充当各级官吏,上起行省大员,下至州、县、镇吏,皆称土官,确立了土司制度。明朝进而在云、贵、川和西康等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立土官。当时由各族首领担任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属于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属于吏部,皆世袭其职,授予印符,并建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等制度。至此,土司制度趋于完备。清雍正时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由清政府派流官代替土官),其目的在于直接统治少数民族人民和增加赋税收入。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
      明朝在东北女真等族分布地区设奴儿干都司,其下设卫和千户所,万历年间(1573~1619年)达384卫、24所。在东北的蒙古族分布地区设“兀良哈三卫”等卫、所。在藏族分布的西藏等地设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在今新疆东部、甘肃西部和青海西北部等少数民族地区设哈密等八卫。
      东北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先世为明朝建州卫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后,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割据辽东。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州(满族),1636年改后金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山海关,不少汉族迁居东北地区,形成满、汉杂居的局面。
      清朝建立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北方和西方先后统一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在西域先设伊犁将军,至1884年建新疆行省。同时,维护和巩固了西藏地区的统一。在台湾设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改为行省。清代奠定了现在中国各族人民所共有的疆土,中国各族人民完全统一于祖国的版图之内。

      ﹋﹊﹋﹊﹋﹊﹋﹊﹋﹊﹋﹊﹋﹊﹋﹊﹋﹊
      ​​【【【【中国戏曲】】】】
      【中国十大戏曲】
      评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

      京剧:
      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越剧:
      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粤剧:
      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

      黄梅戏:
      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
      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
      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晋剧:
      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桂剧:
      地方戏曲。形成于明,发展于清,极盛于今,是广西最早形成和流传桂北地区的剧种,有300多年历史。清末唐景崧撰写的《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剧目。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因着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

      潮剧:
      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十大剧种之一。它以语言优雅通俗、唱腔优美抒情、行当分工严密、技巧优美丰富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鲜花”和“艺苑奇葩”。它不仅在本乡土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还传播到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国家,深受不少专家名流的青睐。

      【戏曲句子】
      上联:
      存一点素心,唱两句皮黄;享三餐美味,抚四面清风;弄五音丝弦,去七情六欲;有□□故人,问佛门可近?
      下联:
      手拿《十道本》,赶到《九江口》;忘拎《八大锤》,点亮《七星灯》;天飘《六月雪》,洒落《五丈原》;路遇《四进士》,已到《三岔口》。

      【戏曲对联】
      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
      古往今来虽如是,浓妆淡抹总相宜
      看不懂莫吵请问前头高明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
      凤管似从天外落,霓裳聊当月中看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
      凡高莫抢先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何立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台时
      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夜前溪溪前夜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
      势短世长演戏一回方知世和势,人多仁少寻思片刻还属仁中人
      尧舜生汤武旦桓文未旦古今来多少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
      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
      舞台方过悬明镜,忧孟衣冠启后人
      自古文武今时见,历代君王自此知
      勾心斗角俨似官场话剧,逐鹿吼狮形同世界舞台
      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
      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和风吹绿竹,清韵入朱弦
      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
      假人啼中真面目,新声歌里旧衣冠
      清歌凝白雪,雅曲韵朱弦
      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悲忧作古观
      云容小态还堪赏,风管龙丝最好衣
      往事重提演出忠臣孝子,闲情虽假别饶哀乐悲歌
      戏演人间事成成败败成成好演古今成败事,文评世上人是是非非是是难评朝野是非人
      古事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世情欲晚世情看戏情
      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
      谈古论今有甚说甚,扮文装武演谁象谁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四方生旦唱春秋人道是雾中花镜中月,几代忠奸敷演义孰台分古时曲今时间
      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顷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比仰头
      田父歌声袅袅飘碧落,村姑舞步姗姗踏彩云
      一部西游全凭大圣翻跟斗,半场三国多赖孔明用计谋
      台上状元独占鳌头多得意,剧中戏子一登龙位好威风
      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传
      富贵贫贱演出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装成世态炎凉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演谁象谁谁演谁谁就象谁
      玉佩冷摇沧海月,舞衣晴成碧天霞
      玉楼天半笙歌起,蓬岛闲班笑语和
      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
      妙舞翩跹风月无价,艳歌婉转弦索齐鸣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
      诗歌小说戏剧百花斗艳,管竹琴弦锣鼓万乐齐鸣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台上莫谩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戏中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丢盔卸甲上场还是普通人
      弄虚干戈原是戏,略加装点便成文
      半假半真演出兴亡千古事,一频一笑装成理合百年人
      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认真
      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白面书生金榜题名虚受职,红颜女子东方花烛假成亲
      看世事沧桑借鉴过去,数风流人物该看今朝
      对月怀歌扇,裁云作舞衣
      千秋雅调遥相接,一春讼戏宵可听
      九天韶乐飘寒月,一曲清箫凌紫烟
      纬武经文陶景花,舞风歌月都铅华
      看看看看生看丑看花旦,戏戏戏戏眼戏心戏精神
      戏剧虚动干戈一场演出六韬三略,文章又加装点半夜攻成八索九丘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咫尺戏台生杀掠夺贵贱辱荣演千秋事业,方寸场地悲欢离合哀愁怒喜唱一代人情
      八音同谐一二刻三纲五纪,八十为侣六七步四海九州
      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延长九收十放渡银河
      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山河
      笛脆琴攸歌盛世,珠圆玉润颂尧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