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作者过期的猜想 ...


  •   历史太有趣以至于写个同人文好难之上官婉儿猜想

      声明,以下内容均不是我考证的,研究阿武的人太多,各种说法都有,我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截取一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罗列出来,著作权不在我,因为实在是同人文写不出,所以凑一篇YY文交差。不服你咬我呀!

      很多人写上官,或正史或YY,她与阿武、太平的铁三角向来都很有趣,但很难看到自己心里所想象的上官,若自己动笔又觉得十分困难,因为不自觉就会变成考据党,掉进历史迷洞里出不来。

      说起上官婉儿,就离不开唐高宗和武则天一家子前后三代人,现存官方史料多来自两唐书,唐会要、全唐文、资治通鉴等等,记载少、乱、甚至有矛盾的地方。这么多年我们都在跟着宋朝以后的人猜唐朝的历史,不亦乐乎,但基本方向都保持在官史的论调上,甚至已经成为了教科书里必备的内容,当然这不重要。猜想很多,证据很少,2013年上官小姐姐的墓被发现,墓志铭把官史啪啪打脸,然而除了墓志铭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因而小姐姐的墓本身又是一个大疑点。

      等等,不过写一篇上官小姐姐的同人文而已啊,摔!

      首先是cp问题,到底上官小姐姐配给谁?

      就目前看到的上官小姐姐的百合同人文,历史向穿越向重生向,坑得多,完结的少,更多的是在则天文和太平文里当悲催女二,就目前被上官攻了的有阿武、太平、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贴身侍女某某某,穿越到唐朝一心想要跟小姐姐飙车的猥琐大龄女青年等等,阿武和太平是上官的官配,阿武与上官年龄悬殊,但不妨碍有大神让她们飙车,太平与上官差不多同龄,但不能绕过她先后两任丈夫生了8个娃的事,韦皇后和安乐估计纯属作者的恶趣味,但是这些cp我都是服气的。所以,上官小姐姐到底配给谁?

      其次是背景问题。

      上官小姐姐见到阿武的时候阿武已经掌权,她在阿武身边充其量是个背景板,出场机会少,台词少,写她就不能绕过阿武,绕不过阿武最后又变成了阿武传记,太平十六岁出嫁,她与太平实际能交集的时间更少,阿武死后那段历史乱七八糟,上官小姐姐自顾不暇,太平没能保住上官,甚至把自己都作死了。如此种种,上官小姐姐简直就是个炮灰命。

      再次是结局问题。

      上官小姐姐到底怎么死的,墓志铭没说,官史里记载有不同说法,有模糊的有详细的,后世普遍认为被斩于大旗之下。根据《旧唐书》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安乐公主墓志铭也证明了李显是被毒死的,只是实施者有争议,一说安乐公主,一说是驸马武延秀和韦温。不过这不重要。

      李显死于公元710年,之后安乐公主和驸马武延秀以及韦温拥兵造反,危及李旦和太平,李隆基举兵将安乐公主和韦氏一党杀了。墓志上没说明上官小姐姐具体死亡时间,只说死的时候47岁,应于韦后一起死于6月,死于仓促之际(墓志原文)。李旦继位改年号为景云元年,也就是说同年八月就下葬了,李旦下令以正二品昭容规格下葬,但既然以二品昭容身份为何没能与李显一起入定陵。这是不承认上官小姐姐是后宫嫔妃还是另有顾忌?目前主流普遍猜测上官小姐姐被杀是因为李隆基不喜欢女人干政,把小姐姐干掉为自己的皇位之路铺砖,所以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谋杀事件。对此不太认同,总觉得高估上官小姐姐了,小姐姐所有权利均来自于皇帝,能给也能收,全看皇帝心情。再看墓里没有棺椁痕迹,连壁画陪葬物品都没有,不禁让人怀疑是空墓,那棺椁去哪了,为什么没有壁画,墓志里为什么关于上官小姐姐的事迹那么少,陪葬品呢,官方无法定论,所以这墓简直像是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把原本就复杂的历史弄得更复杂了。

      好了,上官小姐姐本身历史疑点甚多,乃至从高宗开始到李隆基继位太平身死,都是疑点重重。

      喂喂喂,写个同人文而已,是不是想太多。

      可是没法不想,上官小姐姐毕竟是历史真实存在的鲜活的人,提起她就绕不过去历史,一研究历史就会掉进许多迷洞里出不来,也可能是我太较真。但是已经掉坑里,只能深挖。但是深挖下去发现全盘设定被推翻。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

      于是我决定把历史捋一捋,以个人之猜想为日后开同人文奠定基础(估计捋完也写不出了),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开始,毕竟整个故事;的源头是由这位老人家书写的。

      1、上官仪

      我一直以为上官仪全家因为废后事件被灭门,然而其实不是。

      上官仪这一脉是名门望族,自上官仪上数,他爹上官弘是隋朝江都总监,他曾爷爷上官回是后周定襄太守,祖上历代为官。上官仪的爹上官弘比较倒霉,当官的时候经历了隋朝灭亡,被杀,上官弘生了上官仪和上官谨两儿子,唯独上官仪跑进寺庙当了和尚幸存下来,上官弘和小儿子上官谨死了,那年上官仪九岁。上官弘的爹是上官贤,生了三个儿子,上官弘是长子,上官仪很可能后来被叔叔们养大,因为有才学,祖上又是望族,被当地官员推荐去考进士了。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即贞观元年627年,上官仪大概19岁,一举得中,成了六品的弘文馆学士。在当时上官仪19岁得中进士已经是很厉害了,少年得意的典范。后来升迁到秘书郎,工作嘛就是给皇帝写写诗写写文章。

      到了656年,上官仪大概48岁了,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上官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当时的太子是李忠,就是后来被废为庶人又跟上官仪一起死了的那个倒霉孩子),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应为副宰相)。663年上官仪参与编写的《瑶山玉彩》成,凡五百卷。上报皇帝,上制赐物三万件,并分别加级给参加编写的许敬宗、上官仪等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 年),上官仪五十六岁在长安。正月二十一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虢王风为青州刺史文》诏书。二十二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江王元祥为路州刺史文》诏书。二月九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督文》诏书。八月十二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窦德玄司元太常伯文》诏书。

      在麟德元年664年8月以前,上官仪官运亨通,著书立说,文采风流,正是人生巅峰,很受高宗喜欢和信任。但是史书笔锋一转令人猝不及防。

      同年10月武皇后得志,专作威扬,高宗欲有所为,动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高宗大怒,密召西台侍郎、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议。上官仪于是言:“皇后专权自恣,天下人都不说好话,请废黜她。”高宗意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诏书。皇帝左右有人奔告于武后,武后赶忙找高宗诉说。当时,诏草还在高宗处。高宗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武后怒,高宗哄骗她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上官仪先为陈王李忠谘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俱服侍过被废黜的太子李忠。武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和李忠谋大逆。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仪下狱,与其子周王府属上官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上官庭芝妻郑氏及始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被配入皇宫内廷。十五日,废太子李忠被赐死。

      以上内容见网络百科。官史里也都是这么记载的。上官仪的命运急转直下,同年十二月就死了,死的很快,几个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郭行真、王伏胜突然从历史的故纸堆里冒出来,把上官仪拉入了地狱,上官仪死的时候大概56岁,儿子上官庭芝跟着一起死了,那上官家被灭门了。

      这段历史问题很多。涉及主要人物:高宗、阿武、李忠、上官仪、上官庭芝、郭行真、王伏胜等等。拆开来分别捋一捋。那么从谁先开始呢额,还是先说说上官家的事吧。

      2、上官庭芝

      上官庭芝是上官婉儿的爹,生年不详,死的时候是周王府属上官,周王府里的属官。那么这个周王又是谁?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中宗李显,656年生,那年他八岁。

      这就结束了。上官庭芝仕途刚刚开始,还未干成一番事业就被迫终结。倒霉的孩子。

      正史里没有记载上官庭芝是否有兄弟姐妹,甚至在上官仪的传记里都没有提他的夫人及子嗣。

      然而大清朝的四库全书里收录了一本《元和姓纂》,这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原本失传,现存的是大清四库全书的版本,里面记载上官仪生二子庭芝、庭璋。庭芝,周王府属,生怡[昭]容。庭璋,太子仆射,生经野、经国、经纬。经纬生诏,侍御史。

      很简单,就是说当时上官家只死了,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两个人。上官庭芝当时没生下儿子,只有上官婉儿一个女儿。上官婉儿还有个叔叔叫,上官庭璋,有三个表兄弟上官经野、上官经国、上官经纬,一家人还是在朝为官。而原本是上官府嫡长孙小姐上官婉儿一夜之间就成了掖庭宫婢,那一年她才刚出生。

      上官婉儿的母亲,新唐书记载是荥阳郑氏,高门贵族,但是旧唐书未见记载。不过这不重要。

      3、上官仪在世时的高宗和阿武

      说起上官仪的死,官史一致记载是为高宗背了锅。因为高宗想废后,上官仪写了诏书,结果高宗临阵倒戈出卖队友,导致上官仪被杀。官史对高宗的评价很一致,无外乎好色昏庸,懦弱惧内,被阿武耍的团团转,最后还赔上了大唐江山,而这样评价之后史官们得出的结论也都很一致,不能让女人干政啊!真是振聋发聩,史官的最终目的大概是教育后世帝王不要让女人跑到前朝来指手画脚,不然要亡国。然而,大宋前后有八位摄政皇太后。旧唐书成书于后晋也就是南宋朝时期,新唐书成书于北宋。

      提起高宗废后,不得不说他立后的事,提起他立后的事不得不说他从权臣手里夺回大权的事,所以还是得从他登基的时候说起。

      649年,唐高宗李治继位,二十二岁,辅臣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都是老爹唐太宗给他留下的班子。第二年650年册封王皇后,王皇后无子,册封李忠为太子,李忠当时6岁。653年,发生了著名的高阳公主谋反案,这在野史里是个狗血的故事。在正史里,是个血腥的事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处理这个案件的过程中,牵连了不少人。

      官史里记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因为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阿武,而惹恼了高宗,后来被逼死,也是因此而得出高宗因妖妃而杀害国之栋梁的昏君。那高宗为啥非要废了王皇后立阿武?

      阿武何许人?官史里记载为太宗才人,太宗驾崩之后去了感业寺,五年之后被高宗接回宫里开始宠妃生涯。

      阿武的爹何许人?武士獲,当年散尽家财为李渊招兵买马造反,是大唐的开国功臣,祖上也曾是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结识李渊之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举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李世民夺位之后受到打击,因为当时他属于太子李建成阵营,后来被外放做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四十多岁丧偶,李世民做主把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许配给他续弦,当时杨姑娘也是奔四的高龄了,结婚后夫妻恩爱,接连给武老爷生了三个闺女,老二就是阿武。

      结果好景不长武老爷死了,留下两个前妻生的儿子和杨老太太以及三个闺女。两个继子都已成家立业,不愿赡养她们,杨老太太为了生计只好回长安投奔娘家,阿武在长安长大,十四岁被送入宫,封为才人,伺候唐太宗笔墨,直至唐太宗驾崩,未有升迁。

      有人考证阿武出生年应为628年,与李治同年,而不是长李治四岁。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武在宫里遇到了李治。

      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李治从旁伺候汤药,具体是怎么勾搭上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勾搭上了,而且在阿武去感业寺念了五年经之后,又把她接了回来。主流说法是王皇后牵线搭桥引进来的,为了打击萧淑妃,可是王皇后就从来没有得宠过,引进个新敌人这样打击得了萧淑妃吗?这就变成了她与萧淑妃的个人恩怨。王皇后是正妻,容纳丈夫的妾室本就理所应当,她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古代生育率低,她作为当家主妇有责任为丈夫家开枝散叶,如果她有了嫡子,继承权也全是嫡子的,如果没有,才轮到庶子。

      这段艳情史从来都是用来抨击高宗和阿武的教材,说阿武不潜心修佛,yinluanmiaoyu,meihuogaozong,高宗luanlunqulaodiexiaoqie,如此种种。其实这都不重要,阿武在感业寺待了五年,应是熟读佛教经典,她本就是聪明好学的性格,至于luanlun,阿武当时不过高级宫婢,即便是xiaoqie依当时社会风气被儿子收入门内也实属正常。

      咳咳,扯远了,下面就到了著名的废王皇后案。

      反正高宗就是喜欢阿武,接她回了皇宫,也没见大臣反对。阿武受宠生了李弘,子凭母贵,腰板也挺直了,而王皇后还是无子。多么悲催的王皇后!

      王皇后家族乃是高门贵族,就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那种高门。在当时社会皇室并不很牛逼,因为被视为外来野蛮胡人,没文化的土鳖,嫁人都不兴嫁给皇家人。但是皇家人还得拉拢着这些个自诩华夏传承的高门贵族,不然政权就不稳,高门贵族嘴上说看不起但还是得与皇室合作保全家族利益,所以王皇后代表着贵族王家的利益,与李治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李治估计真是不喜欢她,结婚这么多年一直没让她生孩子。这个态度就有待商榷,他对高门贵族的看法,也许就是疏远。呃,是不是王皇后不孕不育啊?如果是这样估计不用高宗动手,大臣们就该蹦哒了。

      王皇后可以疏远,但是朝臣不行,寒门弟子中了进士一般是九品官,而土族弟子中了进士就是六品上下,高门贵族不用考试直接当官,基本都是五品往上数。所以天天围在皇上身边的都是贵族人士,而他们还掌握着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力,这就是那个时代。

      著名的高阳公主案,不细说了,此案牵扯许多人,也不细说了,总之洗刷了一遍皇室和朝堂之人,这其中高宗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有没有产生间隙,很难说,因为当时朝政把持在他们手里。

      高宗什么时候起了要废王皇后的心思,没有具体记载,主流说法都是为了真爱阿武。比较下阿武和王皇后的家世背景,王皇后家高门贵族,阿武家落魄士族,对朝廷的影响来说王皇后当然根基深厚,甩阿武十条街,阿武势单力薄,朝中没有势力。但是高宗选择了没有背景的阿武,抛弃了高门贵族的王皇后。此一举意味深远,朝中权臣当然纷纷反对,因为历来皇后都在出自名门贵族,这是皇室与高门之间的利益契约,但是高宗要打破它。

      高宗为什么要舍弃高门的支持,他不愿再以利益共同体的方式绑定,同时受制于高门手中的权力与资源。655年,废后的战争在高宗得到军方支持后最终取得全面胜利,高宗废了王皇后,阿武被册立皇后,656年太子李忠被废,改为梁王,时年12岁,李弘立为太子,大概4岁。658年-659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权臣或死或流放,朝堂被重新清洗一遍。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不是阿武,而是高宗,他拿回了朝堂的掌控权。可能一开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摆脱权臣的制约,收回权力。阿武在其中有没有出谋划策,或许有,但做决定的肯定是高宗,因为这是关乎他执政的头等大事。

      关于王皇后被废当时还有一件事让高宗讨厌王皇后,就是王皇后和她老娘在宫里行压胜之事,被高宗反感。此事我记得有不同记载,一说是阿武陷害,一说确有此事。不过这不重要,因为高宗铁了心要废后。

      咦,跑偏了,我本来要写的是废阿武案啊!把题正回来。

      660年,高宗32岁,正值英年,可惜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头晕目眩,甚至不能视物,而他才刚刚收回权力,自然不可能再次将权力下放,此时他选择信任阿武,将朝政假阿武之手,而不是交付宰相们。阿武在朝堂没有家族背景,对高宗来说应该是最好的代言人。

      阿武和高宗幸福地生活了四年,之后风云突变,664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废阿武案。:

      此时阿武做了8年多皇后,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就是安定思公主,传说中阿武为了登上后位栽赃陷害王皇后亲手掐死的女婴,正史里这段记载有不同说法,但是主流认为确有其事。但是此事却不见宰相们用来反驳高宗立阿武,更不见后来骆冰王讨伐阿武写在檄文里骂她。阿武杀死自己女儿嫁祸王皇后,此事实行起来其实还是很有难度,要瞒过所有宫人,计算好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并且要做到让高宗查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古时宫里的人包括宫婢宦官守卫林林总总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这个神不知鬼不觉的计划实行起来难度太大。由此更倾向于安定思公主是猝死。

      此处不得不提一下惨绝 人寰灭绝人性骇人听闻的王皇后萧淑妃人彘案,如果此事为真,那真要为王皇后、萧淑妃鼓掌喝彩,被打百杖之后砍下四肢泡在酒瓮里数日后才死去,还有力气诅咒阿武,此乃骨骼惊奇天赋异禀,莫不是二位偷练了什么强身健体的法术?因为普通百姓可能不到一百杖就要去领孟婆汤投胎去了。

      咳咳咳,又跑偏了,扯回来。

      这八年阿武很忙,老公身体不好,朝堂事务繁多,孩子嗷嗷待哺(当然有乳娘),肚子还不休息,阿武身体真的是棒棒的,在婴儿死亡率奇高的古代,阿武生了六个只天折一个,说明底子真是好。662年李旦出生,665年太平公主出生。阿武终于不生了。虽然高宗还有其他没有被人记住的妃嫔,但无有子嗣记载。阿武无疑是独宠的那一人。

      高宗为什么突然要废后?

      正史上罗列了两个原因。其一武皇后得志,专作威扬,高宗欲有所为,动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阿武得志了开始翘起了尾巴,高宗让她往东她偏要往西,高宗想嘿嘿嘿开个车,阿武嫌他身体不好秒射把他踹下床,咳咳咳,开个玩笑。字面意思就是阿武腰板硬了后宫全是她的天下了在高宗面前作威作福,高宗看上个小娘子阿武把她打出去了高宗很生气!咳咳咳,好了不开玩笑了。说实话我不太理解这句话。主流的解释是阿武趁机窃取了高宗的权力,处处挟制高宗,让高宗很生气。那么阿武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阿武在太宗身边侍奉笔墨,最早的政治启蒙应是由太宗开始,回到高宗身边后在高宗授意下更深入接触朝政,从一个小秘书成长为了高级秘书,从小工变成了熟练工,当时朝臣对此是否有大规模抗议呢不得而知,被史书推出来的只有上官仪。(是否还有其他大臣也有这样的看法,不得而知,或许是有的,但应该没有掀起大的风浪,总不能明目张胆向皇帝争权力吧)

      继续回到阿武高级秘书生涯,有研究发现高宗一生不曾宠信过大臣,从登基后瓦解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贵族集团,此后未曾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出现,权力被他牢牢攥在手里,那阿武有没有可能窃取权力,在朝堂上挟制高宗私以为难度其实还是很大的。首先阿武要笼络朝臣,而且得是重臣,这样才有可能挟制到高宗。比如高宗觉得某楼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该升个官了,找来中书省一把手或者二把手,让他拟个旨,中书省回去写了个制诰,大小官员排队签了个名,送给皇上审阅,高宗看了觉得可行,可阿武不喜欢楼主,不让高宗下诏,高宗不听,画了个可表示同意,然后送到门下省,这时候阿武就该赶紧跟门下省一把手打招呼,让他们驳回,门下省一把手召集大小官员开了会,审查诰书是否合适,正开会呢阿武派人来传话,门下省主管寻思着这事要是干了将来被人泄露出去再被御史参一本可能就要去领孟婆汤了呀,这事不能干,所以会议结果同意,大小官员排队签了个名,把下令年月日的日空着,发回去让高宗亲笔把日期填上,然后拿回来抄两份备案,再发到尚书省执行。于是某楼主升官了!鼓掌撒花!

      哈哈哈,楼主就是开个玩笑。

      高宗体弱又不愿依附大臣,阿武的身份就变得有些敏感,当时未有二圣手拉着手上朝,阿武的阵地应在后宫,侍奉高宗批阅奏章与高宗探讨朝政,高宗应是主导,也不会允许阿武私下与朝臣往来,阿武也未必敢如此僭越。她与高宗应是共同体,高宗的意志就是她的意志。那么如果事情发生在后宫那性质就有可能变成小两口吵架有了分歧,那么作为国之栋梁的上官仪怎么就猪油蒙了心要把这事上升到政治高度呢?

      上面说了,高宗逼死长孙无忌之后上官仪平步青云的来到了中书省二把手的位置,那真是光宗耀祖春风得意,高兴地早上上班都是意气风发,同事都夸他有如谪仙,嗯,看来上官仪老了也还是帅哥。如此皇恩浩荡,上官仪还有啥不满足非要撺掇着高宗要废后。说他不满意阿武干预朝政这不是应该先奏请高宗严格管束皇后把权力交给自己吗?废了阿武还会有别人的呀。

      再者说高宗废了阿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虽然阿武家底薄,要废也就废了,但是会不会这话一出口各大贵族立马盘算着把自己闺女塞进来。

      当时高宗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大义凛然地把锅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是不是真的怂恿了高宗,这是个迷。

      高宗废后原因其二是因为一个道士,郭行真。

      4、郭行真

      此人乃道士一名,官史没有详细记载其身平。废阿武案他是个祸因之一。

      先说双束碑。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二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敕使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立碑纪事,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鸳鸯碑”。

      “鸳鸯碑形制奇特,碑身是由两块同样尺寸的条石并列组成,故称。又名双束碑。碑文分别是本年以及后来的南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时到泰山行斋建醮的题记。据泰安市博物馆米运昌同志考证:武则天任皇后时与高宗”内外并称二圣”,该碑双石并立或可能正是出于武氏之授意,体现了她与高宗同治天下、二圣并尊的政治用心。[参见《武则天与鸳鸯碑》(载《知识与生活》1985年第5期) ]。鸳鸯碑是泰山南麓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原立于岱岳观(今废,故址在王母池西北),现移存岱庙东碑廊。(这段直接粘的)

      这段文字就是说高宗和阿武让他主管建了座碑,这属于道教活动,就不细说了。

      然而后来郭道士突然改信佛教了,还被佛教记录在了佛教小百科全书《法苑珠林》里,当然是个反面教材。

      法苑珠林,凡百卷(嘉兴藏作-二( )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为一-切佛经之索引。系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之性质。全书分为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共计四百数十种,其中有现今已不存之经典。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为方便。其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系录其要义。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来自网络百科)

      法苑珠林第五十五卷妖禍乱众第四:

      “又至龙朔三年。西华观道士郭行真。家业卑贱宿素寒门。亦薄解章醮滥承供奉。敕令投龙寻山采药。上托天威惑乱百姓。广取财物奸谋极甚。并共京城道土杂糅佛经偷安道法。圣上鉴照知伪付法。法官拷挞苦楚方承。敕恩恕死流配远州。所有妻财并没入官。是知所习非正衅逆相仍。左道鄙俗斯辱频兴矣。敕道士朝散大夫骑都尉郭行真。器识无取道艺缺然。为其小解医药薄闲章醮。当为皇太子弘。疗患得损。录其功效。叨授以荣班缘前驱使。妄作威祸兼以交结选曹。周旋法吏专行欺诈。取人财物遣营功德。隐盗尤多。朱紫莫分。而伪敷至教。菽麦讵辨。而潜读禁书徒知仆妾。是求庄宅为务。虽灵溪千仞。何能荡其秽质。神丹九液。岂可练其瑕心。擢发未数其愆。刊竹宁书其罪。论斯咎衅宜从伏法。以其参迹道门情所未忍。可除名长配流爱州。仍即发遣令长纲领送至彼。官司检校不得令出县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恺车牛马等。并宜没官。”

      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西华观道士郭行真道家业务不错还颇通医药,给太子李弘治病有功,被封朝散大夫、骑都尉,一个是散官官阶,一个是勋官官阶,非实官,就是皇上跟前侍奉的道士,龙朔三年就是663年,郭道士改信佛教,把佛教经义拿来跟其他道士合作加进了道教经典里,完成了佛教和道教的有机融合,啊呸,侵犯了佛教的著作权,当时佛教和道教争个不休,各家经典就是战斗法器啊,郭行真此举就像白娘子调皮偷吃了法海一颗仙丹,惹得法海非要害她夫离子散,哎哎哎又开始胡说了!正回来。

      郭行真不光祸害佛教,同时还仗着皇帝命他做法投龙寻山采药,作威作福欺骗百姓趁机敛财,圣上即高宗很生气,把他绳之以法,他被胖揍一顿招认了罪行,留了一条小命被流放了。官司检校不得令出县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础车牛马等。并宜没官。就是被抄了家产和妻妾奴婢,送到流放之地,没有官府命令不得出县境。

      那么,664年他是如何潜回皇宫跟阿武行压胜之事呢?法苑珠林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他直接出现在了皇宫。此又一疑点。难道跟阿武有一腿被悄悄接回来打算诅咒死高宗跟阿武双宿双栖咳咳,开个玩笑。是否郭行真还没到发配地就被赦免召回了长安重获圣宠史书没有记载,另如果这样道世法师写这段不是啪啪打脸吗,这章说的是妖禍乱众没有好下场啊喂。不过史书里他的结局倒也真是没有好下场。

      5、李忠

      写了这么多,终于写到这个倒霉孩子了。官史记载因为上官仪曾给时为太子的李忠当过太子中舍人,这个在上官仪那里说过。所以李忠因上官仪被牵连,以谋逆罪赐死,此处着重写明是阿武让人干的。那么李忠做了什么?

      李忠,643 年出生,高宗长子,出生时爷爷太宗老高兴了,可惜生母地位低下,649年太宗去世老爹高宗接班,650年被封为雍州牧,就是皇宫所在地行政区长官,噗,开个玩笑。652年被立为太子,因为王皇后死活不生娃,不不,是生不出娃,不不不,是没有娃,所以立了长子。如果王皇后有了儿子他也是分分钟让位的节奏。

      不过最后他让给了继母阿武的儿子李弘。655年阿武逆袭成功,656年李忠改封为梁王,让太子位给李弘。摊手,谁让他没有皇后娘呢。

      那一年他12岁。并授任李忠为梁州都督(一作梁州刺史),赐实封两千户,五色绸两万段,豪华宅第一座。同年,改任李忠为房州刺史。

      老爹毕竟是爱子的。虽然太子不让做了,但还是亲王,食封两千,两千户百姓养他,豪华别墅一套,五色绸两万段,在唐朝这是可以用来交易的实物,相当于钱。待遇多好啊。只是李忠不明原因的终日惊恐不安穿女人衣裳自己给自己卜卦,660 年事情败露,高宗很生气把他废为庶人,迁到了黔州,就是现在湖北恩施。猜测是因为地位落差太大心里不平衡所以在一些行为上寻求心理平衡,总之就是惹高宗讨厌了。这一年他17岁。

      身为庶人的李忠每天做些什么呢?不禁想到了中宗李显,在房州的日子他都在干些什么,没有好好读书是肯定的。

      根据史书记载显示,李忠是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被废为庶人只能进一步摧垮他。被发配到黔州反省,应该逐渐被人淡忘,没人再提起他。然而664年,上官仪入狱身死后他也被赐死了。罪名是谋逆。

      比较起来李忠基本上对李弘不构成任何威胁,娘家没有任何能让他利用的势力,还被高宗讨厌,大臣们估计都看不起他,安安稳稳当个庶人到老到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为什么要提前被杀?是为了阿武杀上官仪找由头?

      单从他的经历看,高宗对他还是有父子之情的,只是他自己不争气落得个庶人的下场,660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史书也没写,能够从亲王被废为庶人,高宗对他该有多失望。那664年他是否又故态复萌把自己作死了?因为时为宰相的上官仪实在没有理由跟李忠谋逆。

      废阿武案就这样结束了,这里面那个突兀的大宦官王伏胜,没有其他任何资料,没法深究,既然名字被留在了史册上怎么也得提一提,只能说明他在这件事里有自己所仰仗的利益集团。因为他干的这件事表面上为了高宗免遭毒妇迫害,实则有离间帝后之嫌,前面说过有史书记载王皇后因厌胜之术被高宗厌恶,如果是真的, 那阿武脑子抽了,上赶着触高宗霉头。如果王伏胜是诬告,那就神马都不用说立马去领孟婆汤吧。因为是不是诬告很容易查清楚。高宗连查都不查就直接相信了,还发怒找来上官仪要废阿武,这不是应该先把阿武交给有司调查吗?

      上官仪事发,与其关系密切的一批人也贬得贬,降得降。在唐朝做官就是这样,不晓得神马时候就被赶出长安了,有些人甚至一生反复遭到贬適,比如某某大诗人啊某某大文人啊。

      综上所述,废后案以及上官仪的死都十分蹊跷,怎奈史书不肯这清楚讲明白只能让我等乱猜。抛开史书我更倾向于上官仪、李忠也许并没有那么无辜,或许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等等,废阿武案还有野史,说的是阿武不喜高宗宠爱她的姐姐和外甥女也就是著名的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母女两,二女共侍一夫,高宗甚至要把阿武废了立魏国夫人贺兰氏。那那那,以后他要牵着贺兰氏去上朝 !!! 放着阿武这个熟练工不用,再去费尽心机调教一个小姑娘 !这段历史我就不去考证了,在我这里这个归为野史。

      高宗不会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们的,就算他死的时候也没这么做。

      6、后记

      胡说八道哕嗦了这么多,都快忘了自己是要说啥,赶紧理了理思路把正题找回来。

      上官婉儿因上官仪参与了废阿武案失败被送入掖庭,这才有了我们能YY的故事,所以一直以来上官婉儿就背负着认敌为亲有悖人伦的骂名,总是在阿武的英明神武下主动放弃了血海深仇,那如果上官仪的死并不无辜呢?

      好像这对剧情发展不太重要。好吧,上官仪死后直到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才人这一段历史是属于阿武的,这不重要,上官婉儿为才人以后的历史太过简略,无法找出蛛丝马迹,至于野史,是不会出现在YY里的。从个人角度来看,阿武是最能护她周全,又最能给她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的人,她能够发掘,赏识并且提升上官婉儿的才华,而上官婉儿在阿武身边的二十八年应是最安全最幸福的时光。

      那么时间来到神龙政变,上官婉儿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并没有出现在正史里,不不不,她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重大历史时刻,但又好像任何历史时刻都有她的身影在,因为她好像是阿武的影子。好了言归正传,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上官婉儿在干嘛?她是充当了太平公主的内应还是在阿武身边自始至终陪着她?她有没有参与政变而背弃阿武亦或者阿武早已知晓只是顺应事态发展?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武的时代结束了,她不可避免地苍老,无法再承担江山重担,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到了。不管后世如何评论,不管政变如何残酷,我想阿武在人生最后的那段时间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她幼年丧父,经历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四岁入宫,在太宗身边接触了复杂高深的庙堂,在感业寺的五年,修身养性,再次回到宫廷,生儿育女母仪天下,甚至能够与她的丈夫分享大唐江山,命运总是对她十分优待,又或者她一直在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那见证了阿武最辉煌的时代的上官婉儿又该处于何等位置很难说得清楚。她对阿武想必是一种信仰。

      那么阿武为何最后非要选择李显继位,且中宗继位后便册立了上官婉儿为昭容,并为上官仪平反。难道这就是阿武为上官婉儿安排的结局为何不让她出宫恢复自由?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知道结局的基础上的猜测,也许当时没人会想到历史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再说阿武死后她所属的阵营。她的情形与阿武初入宫时很像,朝中势单力薄,没有复杂的家族背景,能够全心全意做阿武的纯臣,而阿武也无疑是一棵能够依靠的大树。那皇帝换了中宗李显,虽然他没有继承他娘的才智,但是皇权在握,而且名正言顺,上官婉儿也必须依附他才能站的更稳,她该是最不希望李显死去的人。至于武三思,咳咳,科普一下,他爹武元庆,阿武同父异母的兄长,曾任龙州刺史,武三思649年生人,长上官婉儿15岁,史称她与武三思私通保求政治前途,不能理解为何放着李显这棵又粗又壮的歪脖树不靠,李显明明很宠她。

      墓志说明她属于太平公主阵营,她死后受到的待遇也证明了墓志,因为现在发现的墓葬疑点重重,那上官婉儿的死极有可能是被韦后一党所杀,因为李显死后安乐公主立即拥兵危及李旦和太平,上官婉儿是否就是死在这场混乱之中,毕竟上官婉儿三次进谏反对安乐公主当皇女,被安乐公主记恨也是有理的。当然这是我不负责任乱猜。

      上官死后,太平公主遣使吊唁,哀恸异常,直到上官死了这么多年后世人才知道太平公主与她情谊非常,然而又更加令人惋惜,太平公主始终不是阿武,她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代替阿武给予上官安稳的命运,毕竟连她自己都难以逃脱厄运。(太平是我无法深究的人,她是最像阿武的孩子,帝国最受宠爱的公主,如果抛开她最后的结局,她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薛绍虽然没有功业但他们有四个孩子,薛绍受牵连死后很难揣测她对阿武的态度,但她的第二任丈夫似乎也并没有让她有什么不满,她又生了四个孩子,看起来她是接受这个丈夫的,直到阿武放弃了皇位逐渐走向生命终结,太平是否把神龙政变当做向阿武的报复不得而知,但自此后她走上了阿武的道路,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时局推动,中宗势弱,作为李唐宗室她责无旁贷,但权力最终并没有青睐她,或许有时候她缺乏的正是阿武的杀伐果断。我不能原谅她没有保住上官,而是在她死后才哀恸。当然也许就像是上面说的,也许当时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另没有太平公主墓葬的任何线索,有人说没有人为她收尸,但是安乐公主和韦氏尚有墓葬,所以颇为奇怪。

      上官婉儿这一生在正史里笔墨并不多,然而就是寥寥数笔却让她的人生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惊世的才华令她光华闪耀,如果阿武如日,那她便是灼灼月华,日月当空,令后人仰望。

      至于上官最后的感情归属,阿武是她仰望的人,与欲望无关,太平是她爱而不可得的人,无论出于政治还是同为在政治漩涡里挣扎的女人,惺惺相惜或许是她们最合适的情意,她与太平地位权势身份的差距注定只能遥遥相望。喂,说好的同人文呢咳咳咳,就是不原谅李太平,楼主是很有原则的。

      注:以上都是不负责任乱猜,有错误有遗漏,如果日后发现或许会加以修正。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9章 作者过期的猜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