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2、《将军令》解疑 ...

  •   近日来,私信询问我问题的小可爱比较多,问题其实也很集中,我梳理了一下,并加上我希望澄清的一些问题,陈列如下:
      1、萧定是什么时候对小陈心动的?
      答:萧定和小陈是同时心动,在第一卷香一香处,原文如下:“相触之处,温暖柔软,不知为何,两人都怔了一怔。”这表示萧陈之间有最原始的吸引力。相性问答中,萧定不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在结尾处却总是记得香一香。
      但心动离爱还远,所以第二卷开头处,他们俩的情感调头,反而彼此提防、彼此憎恨。

      2、萧定爱陈吗?
      答: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啊,为什么这份感情我没法传达给大家呢,萧在第三卷吐血咳嗽,卧病不起这些表现应该很异常很明显了啊。
      萧定当然爱陈。
      正文在城门前见面结束,那时候的状态就是萧爱陈,陈未知。

      3、萧定是明君吗?
      答:这个谈不上。
      他就是普通君王,有些才能,耽于权术,前期甚至可以说暴虐的君王;静华宫之后,他反思错误,改为仁政,并与陈合力守城,铸成一生高光,后期可以说是称职的人君了。
      我查了下全文,“明君”两字出现过6次,只有一次是形容萧定的,出现在小陈入狱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里。此时小陈年少识浅,做的判断可以打个折扣。此后他或者其他人都没有用“明君”形容过萧定。
      可见我在写文时,从没把萧定当成明君来写。

      4、谁是攻谁是受?
      答:本文互攻。
      以前我也有过偏向,但后来发现时下的攻受已经不是一种生物了,但我设定的萧陈无论年龄还是身高都基本相同,之所以要这么设置,就是要让他们旗鼓相当,以突出对抗性。
      攻受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人物表达,还是让他们互攻吧。

      5、萧定复辟的时候,小陈选择投降是因为他内心认定萧定是最好的君王吗?
      答:不是。
      萧定复辟露面的时候,形势已定,小陈已经几乎没有选择。他只能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可战死消耗的是无辜手下的性命而且大敌当前,容不得再有内耗,前面宣华府之败已经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再进行类似的内耗他心理上完全无法承受。
      所以他选择服从大势,而不是负隅顽抗。
      并不是萧定好或不好的问题,而是当时只有萧一个,没有其他人选了。

      小陈在这场政变中选择投降其实是自选死路(后面朝臣确实也纷纷要求杀他),小陈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他才异常悲愤。
      有的人解释成他这一幕是对萧心悦诚服,我表示满头问号。
      小陈此后守城时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小陈投降时的煎熬。从此,陈再也不在乎谁做皇帝了,“皇位上坐着谁都可以”,经历这种巨大刺激,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忠君的思想,又怎么可能同时进行总结归纳,说谁谁是最好的君王呢?

      本文写的就是小陈欲做忠臣而不得的过程,从文案开始就在质疑这个“忠”字。复辟之后,小陈已经破除了“忠君”这道魔咒,从此他只忠于他的国土和人民。当突破这个束缚之后,他才更真实地接近了自我,成为最耀眼的那个样子。

      6、最近总有人追究宣华府是谁的错,我这里也清晰地表达下立场吧。
      答:宣化府属于有明确责任人的事件。真要我分,责任人分三档,第一档当然是老杜,占绝大多数份额;第二档是萧谨和杨如钦,占小头;第三档是小陈和萧定,分量更少一点。
      大家可能奇怪这里为什么有杨如钦,位置还那么高?
      这个细节好像从来没人注意过。
      杨如钦交给小陈那封老杜通敌的书信,这时间也太巧了,他是刚刚得到这个书信吗?这个书信如果在他手中压了一段时间,那表示什么?表示他知道老杜通敌的事情,却为了萧定复位没给出任何警示。
      把派系争斗的结果放在国家损失之上——虽然宣化府5:1的兵力对峙,谁事先也料不到会有那样的惨败,但这种排序就让他有了直接责任。
      如果非要追究下去,说萧定敬王路从云他们知情吗,要为这个兵败负责吗?那我只能说我没设定那么多,读者可以自己想。萧可能知道一点,路他们关系略远了,估计知道了也来不及改变什么。整个过程大概率还是杨如钦主持的。但我其实不大建议大家用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因为形势必然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这样找责任找下去谁也不会无辜。

      有的人说杨如钦忠于家国,不,他是忠于萧定。前文就直接写出来了:“人们从不在意坐镇深宫的到底是谁,他们在意的是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衣穿。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杨如钦也不知道自己所为到底是逆天而行还是顺应民心。”
      行事的目的会决定行事路径。

      萧陈都属于监管不力,老杜是在他们相继就任期间弄出这些事情的。萧还有个逼反属下的引子,陈有个没处理好与萧谨关系的问题(陈如果直接杀了萧定,其实反而倒没有后面这些麻烦),都是间接责任。

      7、我对小陈的政变是持称赞态度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制度的逻辑。这种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后期萧定改为仁政,说明这样的刺痛到底能让当权者有警醒。这是跳出文章背景的看法。

      另一方面,就是哪怕身处文章背景之内,小陈的反在儒家学说上也是有理论根据的。
      我们可以看下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以上文字均为引用。)
      同样也是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萧定之前对待小陈的方式,已经坏了君臣之伦。
      后纵火弑母弑亲,更破坏了君臣之伦及父子之伦。(太后手持先皇遗诏,表示她代表父权和君权,宗族也是代表父权)这等于是萧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道德把柄给人拿,他能控住形势倒也罢了,只要控制不住,其他人一旦在势力上占上风,挖出这件往事,他就必定会被指控为“独夫”,也必然倒台。因为在伦理上他先就败了。
      所以复辟后民间帮他洗白说弑母是假的,就是因为在儒家学说盛行的年代,大家在明面上是不好接受有这么大道德瑕疵的皇帝的,只能掩耳盗铃把那些往事当成谣言。

      8、这个故事是先讲故事,夹带感情,并不是冲着感情去讲故事。我总觉得前者更动人,因为它有情不自禁的意味。
      萧陈彼此敌视,以命相拼——想杀你从来不是开玩笑,这样最不该有感情的地方,却有情感闪现,多有意思啊。

      以上观点,均只针对我所写的《将军令》一文,其他衍生品或出于其他考虑有所修改,不在所言范围内。
      因为能力有限,只能把故事讲到这个程度,既无什么考据,漏洞也多(顺便,本文逻辑自洽区——也许只能大致自洽——仅限正文及几篇内容补充性番外。平行番外那都是筛子,建议别看,万一看了也请千万不要携带智商,更不要用平行番外这种逻辑低洼逆推全文)大家姑且看看,就请不要太高标准严要求了。因为它不过是个狗血故事,也就请勿用标准三观来强求。
      我写这些,是因为看到一句话:“不担心被证明有错误,却担心被误解”,太有道理了。我要努力做到它~~
      感谢大家的观看!

      ------------------------------------
      补充几个点
      1、这个点只针对看过平行番外《是夜》的朋友。
      我近期发现有的人对这一篇的本意有非常大的误解。我以为只要表明小陈走了,很多事情就不言自明,没想到其实歧义很大。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
      那就是,在《是夜》中,陈谅解的只是“萧让自己放火”的这个行为。
      因为这件事确实箭在弦上,没法变更。至于其他的事情,陈不可能代替别人发言,甚至也没有资格(比如荫荫的命之类)。
      所以我反复强调《是夜》的结果是小陈走了。

      当然,因为这个平行番外会引发这种误解,使得我觉得三观难免有点没立稳的嫌疑,至少有的人看不出来。所以我已经删去这个平行番外,请看到这里的朋友以后尽量不再予以传播。

      补个读者问答的回答:
      文里就从没有过救赎。
      我猜你说的应该是是夜,(是夜里)那个叫道德诱惑,陈如果从了,就是沉沦。
      萧跟陈一样,对宣化府的后果理应有愧,而且说得不好听,事情一开始全是萧引发出来的,他哪有资格救赎别人。这是一种抛弃道德感的诱惑罢了,当然萧对陈是好心,所以我说他爱陈啊,而且他真是偏反派的设置,不要把他想得太伟光正,他不沾边

      2、忠臣义士从来都是国家的脊梁,怎么用好他们是君主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一开始的萧在这个点上显然不怎么对头(所以我写他复辟之后调整)。国家朝堂呈现乱相,做领导的肯定责任很大,何况这还是萧定自己引发的。小陈在这里起的是纠正的作用。拨开故事情节,实际上是小陈的造反阻止了萧定往失控的路上狂奔。

      我为什么说这么直呢?因为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定要反过来理解我的意思。我很无语,只能直话直说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42章 《将军令》解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