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天命 ...

  •   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家,起初努尔哈赤部受到明朝边防力量的压制驯服,表面上忠顺于明朝,刻意隐藏自身野心。他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

      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女真文字早已失传,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第三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后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称大金国皇帝。

      1621年(明天启元年,清天命六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金军不断加强兵力,金军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军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1625年(明天启五年,清天命十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于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击退金军进攻,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皇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后逝世。皇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为绕道避开此防线,先后数次进入汉地烧杀劫掠,首先稳定根据地。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用绕道入侵的作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

      1631年(明崇祯四年,清天聪五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

      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的领土。明军将领袁崇焕因“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被处以碟刑。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

      1628年(明崇祯元年,清天聪二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

      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后金皇帝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1634年(明崇祯七年,清天聪八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1635年(明崇祯八年,清天聪九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皇太极于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自此,大金国号停止使用。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接着又征服了索伦诸部,并完全吞并了东海诸部。到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清朝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

      天命年间,努尔哈赤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大贝勒代善是正红、镶红两旗的旗主,二贝勒阿敏主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辖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领有正白旗,镶白旗为皇帝之长孙杜度辖领。皇帝之其他子侄、孙阿巴泰等贝勒,也各自拥有皇帝赐予的若干牛录。
      1632年(天聪四年),他借二贝勒阿敏放弃永平之事,将其定为欺君误国十六大罪,幽禁终生,以忠顺于己的济尔哈朗继任镶蓝旗旗主。天聪九年底,又追定已故三贝勒莽古尔泰及其亲弟德格类谋叛大罪,将正蓝旗并为己有,独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并借故训斥大贝勒代善。

      1636皇太极分封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讬、豪格为和硕亲王,阿济格为多罗郡王,杜度、阿巴泰为多罗贝勒。

      1637(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四月,皇帝又命贝子尼堪、罗托、博洛等与议国政,各旗又各设议政大臣三员。此时的亲王、郡王皆是议政王,杜度、岳讬、阿巴泰等在天命年间就是“议政贝勒”,此时继续与议国政,八固山额真原来便系在议政处,“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加上各旗专设议政大员三员,及几位被皇帝指定议政的贝勒,这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或“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的全部成员,约有四、五十人。

      一个牛录三百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于每个牛录设牛录额真1员,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员;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员,创建黄、红、蓝、白四固山(四旗),是为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八旗制度中大体有外八旗人、包衣和旗下家奴之分。外八旗即八旗中的旗份佐领,主要源于清朝入关前的自由民阶层,也是整个制度的骨干成员。上至天潢贵胄、豪门世家,下至普通的八旗子弟,中间虽然存在着许多爵职等级,但都同属于这个阶层。包衣则是服侍皇室、王公的家内奴仆和庄园壮丁。旗下家奴是官僚和一部分富裕旗人的家仆。他们没有独立户籍,隶属于主家名下,所以又被称作“户下人”或“八旗户下家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