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二章 ...
-
1.可敦 《辽史•后妃传》:“辽因突厥,称皇后曰‘可敦’。”这里的突厥,其实指代的是回鹘。显然,该词为回鹘语qatun的音译,二者词义完全相同。《突厥语大词典》即称:“qatun 可敦,夫人。”唐初,该术语又写作可贺敦,对应于qaγatun。责其实,该词最早很可能起源于鲜卑或吐谷浑人。
2.夷离堇 又作夷离巾、移里堇、俟斤等。《辽史•国语解》:“夷离堇,统军马大官。”契丹立国前,该官即已存在,权力很大。《南齐书》称北魏有官号俟勤(即俟斤),其职“比尚书”。[27]职掌与契丹有异,但在拥有实权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愚以为,该词当借自突厥—回鹘官号俟斤(Irkin/Erkin/Erkan,“智慧”之意)。王民信更进而推定其最初来源为匈奴语之“奥鞬”,自为得的之论。
3.惕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引宋绶《上契丹风俗》谓:“惕隐,若司宗之类。”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称:“惕隐司,掌宗室。”《辽史•国语解》:“惕隐,典族属官,即宗正职也。”一般由皇族,而且是皇族中最亲近的人物担任此官。该官号无疑来源于回鹘之特勤/狄银(Tegin,指可汗的弟弟或儿子),只是词义有所变化。《突厥语大词典》称:“Tegin,这个词的原意是‘奴隶’……后来,这个词为可汗家族的子弟们所专用。”
4.于越 《辽史•国语解》称:“于越,贵官,无所职。其位居北、南大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该官职在《宋史》卷4和《辽史》卷490中都可见到,而且常见于敦煌出土的9~11世纪的于阗语、回鹘语文献中。《辽史•属国表》:“统和八年(990)六月,阿萨兰回鹘于越、达剌干各遣使来贡。”很显然,契丹语于越一职当借自回鹘,原作Ügä或Ögä,意为“尊敬的”、“贤明的”。
5.达剌干 “长官”意。《辽史•太宗纪》:“诏以……达剌干为副使……县达剌干为马步。”《国语解》又谓:“达剌干,县官也,后升副使。”该词为突厥—回鹘语“达干(Tarqan)”(职官名)的借用。在突厥、回鹘中,它是一种统领兵马的武官,地位十分显赫。据考,应系汉语“达官”一词的音转。契丹借用时,意义有所改变,后又为蒙古语所转借。
6.夷离毕(移离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引宋绶《上契丹风俗》谓:“蕃官有夷离毕,参闻国政。”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藩官有参知政事,谓之夷离毕。”《辽史•国语解》:“夷离毕,即参知政事,后置夷离毕院以掌刑政。”唐代“毕”“发”读音相近。故可知该官称显系回鹘俟利发/俟力发/颉利伐 (Eltäbir/Iltäbir)的假借。
7.详稳 《辽史•国语解》:“详稳,诸官府监治长官。”在《百官志》中,记有详稳司百余个,其官职高低随机构不同而变动。该词有时又被写作相温、详温或桑昆等,究其最原始来源,当为汉语“将军”之借词,但并非直接借自汉语,而应是从回鹘官号相温(Sangun/Sängün)转借的。
8.挞林(闼林、挞领) 《辽史•国语解》:“挞林,官名。后二室韦部改为仆射,又名司空。”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称:“其东北有挞领相公,掌黑水等边事。”挞林者,当乃回鹘官号铁林(Tärim)之借用。后唐同光四年(924),甘州回鹘权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释迦、副使田铁林、都监杨福安等六十人陈方物”。其中的铁林成为人名的一部分。铁林(Tärim)者,当系Tängrim的派生词,在11世纪成书的维吾尔族语言学名著《突厥语大词典》中,对该词是这样解释的:“Tärim,对特勤、出身于阿夫拉西亚普王族的可敦及其各代王子门的专用词。除国王的儿子们以外的其他人,不论身份有多高,都不能对他们用这个词。”二者名号相通,身份都很高,但词义已有所变化。回鹘专用于王子,契丹却不同,可用于对司空或边疆巡视官员的称呼。在女真语中,该词亦指边将,当为契丹术语的借用。
9.梅里(梅李) 《辽史•国语解》:“梅里,贵戚官名。”享有此官号者常受遣出使,如《新五代史•晋出帝纪》即载:“契丹使梅李来。”究其来源,很可能就是回鹘官称密六/媚禄/密禄(Biruq)的假借,其原意为“国王侍从”、“相”,在契丹中意转为“贵戚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