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

  •   一、红细胞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参考值]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参考值分别为
      成年男性
      4. 0~5. 5x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
      3. 5~5. 0x1012/L(350-500万/mm3)
      110~150g/L(12~16g/dl)
      新生儿
      6. 0~7. 0x1012/L(600-700万/mm3)
      170~200g/L(12~16g/dl)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RBC和 Hb增多是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量高于正常值
      成年男性RBC>6.0x1012/L Hb>170g/L
      成年女性 RBC>5.5x1012/L Hb>160g/L

      RBC和Hb的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

      1.相对增多:是指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2.绝对增多:在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后者又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是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造成的。又分为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Epo代偿型增加——红细胞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贫血

      从病因学角度来看贫血可以分为三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成熟红细胞直径约7.5um,双凹圆盘状,侧面似哑铃,在血涂片上,中央染色浅,周边染色深。

      1.红细胞的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这种细胞的直径 <6um。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 >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 >15u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失血性贫血达中度以上。

      2.红细胞的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细胞:见于遗传形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3)口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见于DIC和酒精中毒。
      (4)靶形细胞:见于低色素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5)镰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6)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等。
      (7)棘细胞及刺细胞:见于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尿毒症、酒精中毒性肝病等。
      (8)裂细胞:见于严重烧伤病人、DIC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的染色反应异常

      (1)低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中心浅染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高,染色深,中心浅染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嗜多色性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而被染成灰蓝色。见于白血病、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的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均。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2)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浆中圆形,0.5-1um,紫色,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等。
      (3)卡波氏环:在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可能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和铅中毒。
      (4)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成人外周血中出现为病理
      现象,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
      其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由于胞浆中有残存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兰或新亚甲兰等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后,可见胞浆中存在蓝绿色或蓝色的网状物质。

      [参考值]

      成人0.5%~1.5%
      新生儿3%~6%

      [临床意义]

      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如溶贫,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2)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简称为血沉。

      [参考值]

      成年男性 0~15 mm/1h末
      成年女性 0~20 mm/1h末

      [临床意义]

      影响ESR快慢的主要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或白蛋白含量减少时,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红细胞之间的排列形成缗钱状,使ESR加快。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严重贫血时,ESR加快;红细胞增多症时,ESR减慢。红细胞直径越大,厚度越薄,ESR越快。而球形红细胞不易形成缗钱状,故ESR缓慢。

      血沉增快临床见于:
      (1)生理性增快:儿童、老人、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以及剧烈运动后。
      (2)病理性增快:
      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手术创伤、外伤;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其他:贫血、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