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大宣的底蕴 ...


  •   大宇宫,这座坐落于金陵的正中占地几千亩皇城,自宣/太/祖定鼎天下后便开始修建,直至宣祖殡天才算勉强完工,后又历经几代帝王的数次扩建才基本有了今日这般气势恢宏。

      这里代表着宣姓皇室的在天下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却也饱含大宣几代百姓的血泪,即便是皇室再没落,甚至是皇权旁落也无法阻止历代君王去修建自己的宫殿。

      然而裕德帝却是一个例外,他自二十多年前继承大统,便一直居住在先帝在位时修建的宫殿。

      刚开始朝臣为了巴结这位新君,曾上折请裕德帝大兴土木,裕德帝却以不忍耗费国帑为由拒绝,朝臣只得称赞裕德帝爱民如子。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裕德帝的借口,因为大宣的皇城除了太/祖在位时动用国库修建外,其他帝王都是用自己的钱袋子大兴土木,这就是内务府。

      有宣一朝,自立国起便有一门与宣家同富贵的勋贵,齐国公府。

      宣太/祖起事时大军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却从未缺过粮草军械,便是有传奇商人程时佑一直资助。

      程时佑此人可以说是商道天才,靠着程家几代祖先的积累,加上他鬼神莫测的商道天赋,居然在军阀割据的乱世将生意做到各个割据国家。

      他当时的财富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匹敌,他每到一个国家君王都会亲自接见,只为得到程时佑的效忠以及财力。

      但偏偏这位却看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陈国将领宣康宇,明面上与各强势军阀虚与委蛇,暗中却一直资助宣太祖。直至宣太祖在浙中起事,便一发不可收拾。

      程时佑借助大军之势,用财力碾压了当时被宣国大军所征服的各国商人,竟将天下商事尽归一家。

      宣立国,宣太祖登基当日便献上贺礼,以程家所有财富向宣太祖买了一个世袭罔替的国公爵。

      宣太祖为之动容,亲笔题“与汝同富贵”的牌匾置于程家宗祠,命程时佑长子为内务府总管,这个位子同样是世袭罔替。

      当时天下人都笑话程时佑到底是商贾,他的功劳封国公绰绰有余,居然还多此一举的散尽家财。

      直到后来天下安定,朝臣们才知道程时佑的做法有多明智。

      那些随太祖起事的功臣,自己舍了兵权的都成了富贵闲人,远离权力忠心,而那些恋眷兵权的人确都死了。

      狡兔死,走狗烹。

      反而最先放下的程家,不仅成为除宣家外宣朝最尊贵的勋贵,而且还一直掌控内务府,财源照样滚滚。

      太宗时,程家更是一力支持太宗削藩,而且还很明智的将程家一分为二,一为齐国公府,为程时佑嫡传血脉,一为旁支,内务府便由这一支掌管。

      程家与皇室世代联姻,几乎宣朝的大半皇后都出自程家,直至近几十年,几乎可以左右皇室废立,当年裕德帝之所以在与四皇子的争储时便是因为娶了齐国公嫡女为妃,才得到程家的支持,得以上位。

      直至齐国公谋反,裕德帝诛九族,却也不敢抄了程家宗祠,而是从程家一旁支子弟中选了一脉继承了“与汝同富贵”的御匾,虽然没有以前尊贵,但依旧富贵。

      其实程家一直很老实,只是前齐国公程度献不知是不是疯了,在协助裕德帝上位时拉拢了许多朝臣,本来裕德帝登基,他也该功成身退,安心的做一代富贵国公。

      但他迟迟不将这些人交给裕德帝,反而联合当时的两位丞相相将裕德帝架空。这就过了为臣的那条底线,以至于召来杀身之祸。

      说到底,到底是程家富贵太久,历代君王对程家太过宽容,让程度献忘了君臣之别。

      宣朝出过几位昏庸无道的君王,但每一代齐国公出手拨乱反正扶植新君后都能做到交权,然后静待下一位明君。

      只是越是这样却越让君王忌惮,虽然程家一直为反,还有太祖的训示在,君王们都没动程家。但程家能左右废立的能量是让每一位君王都无法容忍的。只是念在程家确实很本分,所以才没动。

      但程度献却是早早参与到夺嫡的斗争中,更是把持朝政,这使得裕德帝不得不下手,但还是留了几分情面,只诛齐国公一脉。

      此刻的御书房内,裕德帝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看着下首小案前正襟危坐的大皇子,思考良久后说道:“一会程总管来,你可以亲近一番。”

      大皇子闻言一愣,随即应道:“是!父皇。程家于社稷劳苦功高,儿臣定当待之如长辈!”说完便看着裕德帝,脸上不喜不悲。

      裕德帝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看着几近成年的长子,忽然慈祥起来。

      裕德帝从未亲近过任何一位皇子,这使得朝中混乱不堪的斗争没有那么血腥,但同时也让这些皇子过得十分凄惨。

      因为谁也不敢轻易站队,所以这些皇子身边没有那么多心怀叵测的人,同样的也让这些皇子在朝臣心中没有地位。

      而这些皇子中过得最凄惨的便是大皇子子了,他母族不显。在朝臣眼中这个皇子便是离那个位置最远的人,所以他活的十分屈辱,连宫人都敢给他们母子脸色看。

      所以他才会动那些小心思去娶聂睿城的女儿,当青龙卫向他回报那夜淑妃宫中大皇子的小动作时,裕德帝没有为愤怒,反而有些疼惜起来。

      直到那天大皇子在上书房请罪时裕德帝才反应过来,他忙着同朝臣斗、同军方斗,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们,他们快长大了。

      而自己也快不行了,将来不可能让阿九真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终归还是要给他们的。

      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才会行如此粗略的手法。

      但终归是少了自己的教导,被淑妃那般妇人教得小家子气了些,所以他把他拘在上书房,一来是为了给他一些惩罚,二来是为了磨一磨他的小家子气。这几日来裕德帝除了青龙卫没有让他接触,凡是他的心腹都当着大皇子的面接见。

      “这几日读书有什么体悟?”裕德帝目光集中在御案上成堆的奏折中,一心二用的问道。

      大皇子闻言起身,眼中飘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道:“儿臣这几日跟在父皇身边读书,最大的体会便是父皇很忙,至于书中的圣人教诲,因为儿臣担心父皇的身体,所以理解的没那么深刻。”

      裕德帝闻言轻笑,不怕他没城府,只怕他真的读书成了书中的“明君”。

      大皇子这些话中的小心思看起来十分简陋,甚至有些好笑,但这就是他的城府。将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自己面前,就像是向自己邀宠。

      证明他明白了自己将他拘在这的意思:朕可以给你你想要的,但你只能堂堂正正的说出来,朕便可以给。

      他将他拘在这儿,向朝臣传递一个信息,裕德帝偏爱大皇子,可以想来大皇子这几日应该受到了他从未享受过的来自朝臣的讨好。

      那日他不仅仅是来请罪,而是来向自己要东西。他提到皇家宴会上朝臣对于二皇子的讨好,其实他也想要那样的讨好,所以他来找自己要。

      他要到的不仅仅是裕德帝的赐婚,还有将他拘在上书房。这是处罚,更是恩宠。

      “不要用你那些小心思对朕,更不要用那些心思去对你那些弟弟。明白吗?”裕德帝脸色带着微笑,语气却十分威严。

      对于裕德帝的突然变脸,大皇子立马跪到在地,脸色苍白的说道:“儿臣惶恐,但儿臣敢这样对父皇使小心思是因为儿臣是父皇的儿子,那些卑鄙贱奴欺辱母妃,便是藐视皇家威严。所以儿臣才会动那些小心思,想警告那些贱奴。”

      裕德帝闻言微微一愣,想起青龙卫的回报,那些个奴才确实可恶,即便大皇子说得不一定全是真话,但想到阿九就快回来了,这些都不重要了,阿九从小与他亲近,如果他太过聪明太过隐忍,反而不是好事。

      “念在你一片孝心,这次我不怪你,但你记住!我宣家执掌乾坤两百年,靠的是堂堂正正,不是那些阴谋诡计、魑魅魍魉。”

      大皇子闻言一愣,却很快反应过来,大声的回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心中却有些不屑,自己面前的这位九五之尊在朝臣中的评价便是心性阴翳、刻薄寡恩。

      大皇子的小动作没有逃脱裕德帝的眼睛,他却不在乎。他挥手让他出去,独自回到御案前坐下。

      看着一份惶惶而谈的奏折,这是吏部侍郎何进的奏折,语气虽然还是傲慢,但整齐的字迹中却透着一丝不安。

      他们终究是怕了,怕被当做权相一党清洗,裕德帝阅毕提起朱批,写下“不准”二字。然后从一旁拿起一张宣纸提笔写到“吏部侍郎何进,德行有张,可为尚书!”放下笔,随侍太监连忙上前接过谕旨。

      裕德帝好笑的看着这个小太监道:“送去翰林院,加盖掌院印再送去吏部!”小太监闻言惊疑不定,却不敢怠慢,匆匆领旨向着在皇城西北角的翰林院走去。

      裕德帝起身看着小太监的背影,自嘲的想着:枢密院是留给那个臭小子的,但自己的儿子,不能被女婿给欺负了!

      他也知道他在朝臣中的风评十分恶劣,无外乎张同渝那拨人传出来的,加上武官系统推波助澜。

      说他当年靠着程度献上位、却对齐国公府抄家灭族,后来助他除去程度献的张同渝和邢进章两人都被他送到北疆。就连他的亲生女儿都被他送到关外下嫁给一个异族藩王世子,本来宣朝立国以来公主被送去和亲的数不胜数,北边的蒙古、西北的吐蕃、甚至是东北地小族女真都有大宣的公主下嫁。但瑞安长公主不说她地位不同于其他公主、单说她的能力何至于下嫁给一个已经归降的藩王世子?

      裕德帝不在乎朝臣如何评价他,因为在他眼中这些文官只不过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当年他除去程度献,没有清洗到的朝臣全都投了张同渝麾下。

      而张同渝刚走,他麾下的那些爪牙四分五裂,一派去巴结自己的二儿子,一派去巴结老狐狸郑□□,一派还算有些骨气,抱成一团将张同渝的心腹李裎推出来,想让他入枢密院。

      可惜他们注定要失望,曾经他让文臣入枢密院主要是为了平衡邢进嶂一脉的力量,其次是造成文臣压制武官的假象,以安抚人心浮动的朝堂。

      张同渝也很本分,一直没有干涉军事。现在朝中也已经有了可用的势力,就不需要让一帮纸上谈兵的文人去制裁武官,他们还制衡不了邢进嶂,只会给后来者增加麻烦。

      至于邢进嶂,裕德帝确实有些头疼,当年他还是皇子时他就见过邢进嶂。

      那时先帝还在位,作为隆正帝最喜欢的两个儿子,二皇子和四皇子一同陪着他们的父皇接见了这位战功赫赫的小将。

      他当时不懂兵事,所以对邢进嶂并不是很亲热,所以他成了老四的人。

      父皇当年把太子之位给了自己,除了默许自己亲近程家外,自己没有继承到任何一点宣朝皇室的底蕴

      ,所以他上位后才会被轻而易举的架空。

      他对程度献动手,老四会让邢进嶂帮他,他不意外。

      他们兄弟间斗得你死我活,终究还是在争自己家的东西,但自己家的东西别人想染指,他们谁都不允许。

      而邢进嶂能安心的去北疆,不得不说也有老四的影子。

      但他们兄弟都想不到邢进嶂的野心那么大,一放他出京,连老四都控制不住,甚至有反噬的迹象。

      还好南方的兵权还在老四和自己手里,不然就真的让他噬主了。但让他在北□□大也不是长久之计,只能寄希望于酸才能稳住他,等着那臭小子成长。

      裕德帝正在沉思,却被一阵尖锐的嗓音所打断:“陛下,户部尚书郑□□求见。”

      裕德帝没注意这位小太监是什么时候进来的,他也没当回事,有青龙卫,他的安全自然没问题,而且他相信就算阿九再恨他,也不会要他的命。

      她只是想从自己身边了解朝事,他也就由着她胡闹,毕竟他一直在亏欠她。

      裕德帝整理一下坐姿,字正腔圆的说道:“让他进来吧!”

      他其实猜得到郑□□为何而来,说来也好笑,历史上各朝皇家内务府经常要国库的支援才能维持住整个皇室众多宗室的奢靡生活,但大宣得利于程家历代家主的兢兢业业,加上宣朝并不抑商,所以皇室不缺钱,反而还时常接济国库。

      这一年多以来维持北疆的五十万大军让国库狠狠缩水,加上山东、两河、江西、广西的赋税都被截留,国库基本是空的。虽然还有庞大的商税撑着,但也只能做到收多少用多少,所以国库基本是空的。

      今日早朝郑□□就提议加征护国捐,被裕德帝拒绝了。裕德帝早预料到郑□□会打内务府的主意,所以早让人传唤了内务府总管程怡来。

      其实裕德帝是在扳倒程度献时才真正的掌控住内务府,后来除了必要的花费以及户部打秋风外,裕德帝没有乱用内务府任何一两银子。这是他最主要的倚仗之一,他十多年前就在计划,内务府的钱有大用,所以一直在积累。

      郑□□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步伐沉稳的走近御书房,看到面带微笑的裕德帝,不禁老脸微红。

      国库关乎整个国家的安稳,作为户部的一把手,素来有计相之称。然而国库在他手里空了,不管责任在不在他,他都感到惭愧,加上裕德帝似笑非笑的表情,老脸更红了,立马大礼参拜。

      今早早朝他提出“护国捐”,其实早知道裕德帝不可能批准,他面前的这位陛下在士林的名声不好,但在百姓心中却是一位明君。

      因为他在位二十多年,从未加征过赋税,这些年的天灾人祸都是从内务府拨款赈济,百姓对其十分爱戴。

      又加上张同渝严肃吏治,死抓贪官,百姓的生活还都过得去。至少在宣朝实际掌控的府县,这一对君臣的风评都不错。

      外人看不出这一对君臣之间的默契,那时他们处在这两位刻意引导的党争之中。

      而他能看清楚,除了他不涉党争外,最主要的是他和这位风传喜怒无常的帝王接触很多。

      每年他都会找他要钱来贴补国库,虽然每次都被骂得很难听,但每次都能要到。

      而且他这位“无能”地尚书早被御史弹劾成筛子了,但他一直稳坐这个位置,有他老师秦寿的香火情在御史们也没有太过分,但十多年来从不间断,也让他“无能”的名头传遍天下。

      但裕德帝却一直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他以为裕德帝是要扶植他同张同渝相斗以行帝王平衡之术,但连当时权势滔天的张同渝也默许他在这个位置上,甚至于他手下的侍郎对他不满,嫌他碍了他们升官发财的路,也被张同渝不留痕迹的清理了。他才明白他在这个位置上的意义,安抚清流,也分化清流。

      自己的老师在礼部养老,不可能再下场同一帮官场后辈厮杀,所以自己就是最合适的人。

      而且这么多年来,郑□□不得不承认,他已经被裕德帝拉拢了。而自己的老师逝世,裕德帝又把老师的另一个弟子掉回京中,还用姻亲绑在一起。

      可以说大宣朝堂已经大半掌控在这位帝王手中,而张同渝离京就是最好的解释,他孤身离京,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势力留给裕德帝去摆布。还把不可用之人都剔除了,想到张同渝离京时举荐的几位接班人,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众人都在嘲笑张同渝的张狂,裕德帝的阴私。这两位却像耍猴一样将百官困在斗争中分化拉拢,当百官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们早已放眼天下。

      他敢保证,张同渝去了北疆,一定会有大事发生,而接下来,就是文臣上阵同军方争斗,又是一个平衡的局面。

      裕德帝看着年近六十的郑□□一脸慌张的跪在下首,浑身透着一丝萧索,满意的说道:“起来吧!”

      郑□□闻言起身,刚想开口说话,却被裕德帝打断道:“内务府的人一会就来了,以后你自己同他们去争吧,现在去那边坐一会。”说完用眼神示意刚刚大皇子读书用的小几,以及后面的绣墩。

      郑□□闻言又是一愣,外臣同内务府接触一直是忌讳,但裕德帝既然这么说,就表明裕德帝已经完全拿捏住了他,不怕他同内务府直接接触,也默许了?至于后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吓到郑□□了,上书房内有过座位的只有自己的老师秦寿,让他在上书房入座,他可没那个胆子。

      裕德帝正在批阅奏折,抬头见郑□□迟迟不敢入座,轻笑一声,示意身旁的小太监将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取出一部分放到小桌上道:“以后你每天都来这,帮朕看看奏折,挑些重要的出来,至于户部的事,你手下的黄至和不错,就让他代理吧!”

      郑□□闻言直接蒙了,裕德帝这是哪一出?他亲自废除丞相制度,现在却让自己行丞相之职?难道……郑□□心中有那么一丝激动,但很快冷静下来,裕德帝只让自己阅折,却无处置之权,这不是丞相。而且裕德帝只是让黄至和代理他的职务,说明他还是尚书职。

      裕德帝见郑□□精彩的表情,微微一笑,指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说道“朕每日对着这些奏折,身心俱疲,尔等作为臣子,为君分忧不是本分吗?”

      郑□□闻言明白过来,朝中每日都有几百上千的奏折。虽然经过各部的筛选,但依旧很多,裕德帝经常批阅到深夜。

      这本来大多数都是丞相的事,现在却全压在裕德帝身上,有传闻裕德帝经常将奏折送去翰林院,看来多半是真的。

      翰林院本也是高官的养老地,只是翰林院里却有一位不得了的人物,翰林院掌院大学士李奇。

      这位可是和自己的老师秦寿同时代的人物,先帝在位时,此二人便是左右二相。

      但李奇当时支持的是四皇子,所以裕德帝登基时他只当了不到半年的右相,便请辞。

      裕德帝刚继承大统,丞相就辞职,这不是打裕德帝的脸吗?

      裕德帝却不敢真的准辞,只是也不愿留李奇碍眼,所以便打发李奇去翰林院编撰五代史。

      这一编就是二十年,此人四十为相,现在也近七十高龄,要说为政能力,肯定是顶尖的。但毕竟蛰伏二十年,精力肯定有所不济,所以给这位找几个助手,也是应该的。

      只是翰林院都是编史书的老学究,要么就是些刚刚高中的年轻翰林,一点为政经验都没有,肯定不能处理国家政事,所以裕德帝才会让自己来“挑选”奏折。

      郑□□不禁有些激动的回道:“臣不敢推辞。”说完便压抑住内心的激动,走到小几前,有些局促的在绣墩上坐下,打开一份奏折,认真的看起来。

      裕德帝见状,也把精力放到如山入海的奏折中来!

      宣裕德二十三年三月,帝赐户部尚书郑□□翰林大学士,入上书房辅理朝政,同年五月,礼部尚书高秷、户部尚书何进入上书房、同年六月,翰林院掌院学士李奇入上书房,得御前赐坐。内阁初显。——摘自《宣史·裕德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9章 大宣的底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