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7章 ...
-
说实话,自从分了那点自留地,每年种菜、种花生或大豆,夏秋时节,家里并不像城里缺青菜吃。于家还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攒着卖给供销社,换点盐、酱油啥的,剩下的就留给家里孩子吃。
因为于秋两口子在县城上班,经常给娘家拿回点稀罕东西,老两口也会攒点鸡蛋或弄些青菜送给他们。比如冬天,送个于秋家十几颗大白菜,于秋储存冬菜时,就可以少买点。
这事于夏也知道,她同意送给大姐。于夏是爽快性子,人情往来上不是爱占便宜的那种人,现在家里的事基本就是她和于姥爷做主。她招赘,家里有些事得经过她知道,毕竟她是留在于家传香火的闺女。
于家虽然是招赘人家,但是李四柱和于夏能干,还有老两口帮忙,三个孩子大了,也能帮着干活,日子过得并不艰难。
于姥姥是看女婿来了,才一定要他们把鸡蛋拿着。省得让女婿觉得,闺女不会过日子,只会往娘家搬东西。她这么做,也是为大闺女于秋着想。
亲戚么,就得有来有往才能相处,只是一味占便宜,时间长了,谁家也不愿意。尤其现在家家日子过得紧巴,什么东西都拿着当好的。
总之,于姥姥就是不想让女婿和亲家认为大闺女是个只会照顾娘家的人,他们老于家也不差啥,不会沾老柳家便宜。
于秋跟于姥姥告别,于双双还嘱咐柳家姐妹,“苗苗姐,芽儿,周末我去找你们玩啊!”
等送走于秋一家,于姥姥问孙女:“双双,你想去你大姨家?”
“是啊,奶奶,我都没怎么去过县城,想去城里玩玩。”于双双撒娇说道。
因为爸爸是赘婿,于家三个孩子都随了母姓,管姥姥和姥爷叫爷爷和奶奶。其他的称呼还是和别家一样,比如他们叫于秋大姨,叫于春小姨,而不是叫姑姑。
于姥姥知道孩子都喜欢跟着大人赶集上店,双双想进城也不是稀奇事,只说:“等你妈回来,你问问她让你去不?”
“知道了,奶奶。”
不管咋样,于双双打定主意进城。大不了她早上去,下午回来,反正坐车就能去城里,正好她攒了些零花钱,不愁没钱坐车。
柳芽跟于秋回家后,找了个理由出去一趟。她去老宅不远处的一个梧桐树的树洞里找石头,就是那块带给好运的石头,她上辈子是在树洞里捡到的。
不知道石头还在不在,会不会被别人拿去?柳芽想着,很快就来到粗壮的梧桐树下。
这棵梧桐树长了一二十年了,树干笔直高挺,也非常粗壮,树根部长了一个篮球大小的树洞。
以前柳芽回来的时候,偶尔会带弟弟到树下玩。有次她突发奇想,把手伸到树洞里瞎摸,一把就摸出块颜色漂亮的石头,她看石头有好几种颜色,不常见到,就拿回家玩了。
柳芽把石头放到枕头底下,把玩了好几年,后来被于双双偶然瞧见,讨要未果,就偷偷拿走。
柳芽来到树下,看看周围没有人,就伸手往树洞里摸。
柳芽摸了一遍,什么都没摸着;她不死心,又摸了一遍,还是没有。
怎么回事,难道因为时间不对,那块石头不在这里?柳芽纳闷地想着。
她是什么时候摸到彩色石头来着?
柳芽左思右想,好像是哪年暑假的时候,要不等放假再来看看。
这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个男孩,见柳芽往树洞里摸,好奇地问:“你在找什么?”
柳芽被突然出现的男孩吓了一跳,她定定神说:“我上次在里面放了一块石头,摸摸看还有没有?”
“石头,有什么好稀罕的,地上到处都是。”那个问话的男孩听到柳芽的回答,不屑地说。
可能是怕柳芽撒谎,他以为里面藏了好东西,蹲下身子说:“你起开,我帮你找找。”
他摸了一阵,同样无功而返,看看柳芽手里确实啥都没有,感到无趣,“啥都没有,别找了。”
男孩说完,就像一阵风似的跑了。
剩下柳芽独自站在树下发呆,怎么办,要不等放假回来再看看?
“二姐。”
柳芽听到弟弟的叫声,回头,“小杰,你怎么来了?”
“二姐,你出来干嘛呢?”柳杰问。
柳杰看二姐独自出了门,他一时好奇,就跟着出来看看,他是奇怪二姐怎么不带着自个出来玩。
“没啥,我就出来看看。”
柳杰不明白二姐出来干嘛,他也没细问,拉着二姐想玩去。柳芽看弟弟来了,也没心思琢磨金手指的事,就带弟弟去玩。
柳芽以为没到时间,那块玄妙的彩石还不到出现的时候,那她就无能为力了,想等暑假再来找找看。
一大一小牵着手,慢悠悠地走在路上。
“二姐,我想去逮蚂蚱玩。”
“不知爸妈啥时候回去,找不着咱就麻烦了。等放暑假,咱们再来逮蚂蚱和蝈蝈,夏天有蝈蝈了。”
“好吧。”柳杰想了想,点头同意。
因为怕晚了点坐不上汽车,柳芽一家人早早去站点等车。
等回到家,已经是傍晚,于秋又开始忙活着做饭,柳苗帮她妈烧火。柳芽则带着弟弟柳杰,陪爷爷在院子里下象棋。
“于秋,你家有酱油没?有先借我用用,我家酱油瓶子见底了。”
一听这熟悉的大嗓门,柳芽立马想起这是她婆婆的声音。她赶紧转过头一看,果真是她。
“芽儿,陪你爷爷下象棋呢。”王玉兰走到柳家灶房门前,看到柳苗在帮她妈烧火做饭,脸上带着羡慕的神色,“有闺女就是好,于秋,你家一对贴心小棉袄,可稀罕死我了。”
说完这句,她话题一转,嫌弃的说:“不像我家,三个都是臭小子。小时候吧,整天闹腾着上房揭瓦,大了也不消停,一个个老想往外跑,不愿着家。”
王玉兰就是隔壁冯家三兄弟的老娘,她家老大冯志刚去年冬天刚应征入伍。大儿子去参军,王家老爷子和冯大年非常高兴,可是担心儿子安危的王玉兰不高兴,她生怕儿子当兵有生命危险,不想让他去。
冯志刚没听老娘的话,偷偷报了名,还被验兵的验上了。
冯志刚是寻思,他不去当兵,就得上山下乡,一样不能留在家里。再说一个热血男儿,参军是他很久之前就有的梦想。他是听姥爷讲部队的故事长大的,对军营非常向往。
再说,高中毕业之后,和下乡相比,参军是更好的出路,他当然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条路走。于是,他就偷偷报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王玉兰知道后已经无能为力,还是偷偷哭了一场。等儿子走后,她就希望老天爷保佑儿子一直平安无事。
王玉兰得了教训,把家里的户口薄藏了起来,她是打定主意不想让下面两个儿子去当兵。有一个让她提心吊胆就算了,要是都去了,得要她半条命。
在人人以参军为荣的年代,王玉兰为啥这么反对儿子当兵,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她亲爹是革命老红军,当年参加革命的时候,曾经几次差点掉了性命。王玉兰经常见母亲偷偷掉眼泪,就是因为担心在前线战斗的父亲。
有这样的心理阴影,不怪她会反对儿子当兵。
于秋把自家酱油瓶子拿出来,“给,你自己倒吧,我也不知道你用多少。”
王玉兰把酱油倒进自己拿的一个碗里,倒了一个碗底,“于秋,我明天打了酱油再还你。”
“算了吧,赶明我家缺了什么,还不是上你家去借。”
这个点,附近卖酱油的那个店已经关门下班了。要是去远处打酱油,回来饭都能吃完了。
远亲不如近邻,谁家做饭缺个酱油醋,来不及去打,就在邻居家借点。只要不是贪上爱占便宜的邻居,有来有往很有人情味。
“行啊,赶明缺了啥,就去我家拿。苗苗,芽儿,有空去我家玩啊。”王玉兰特别稀罕闺女,但她自家全是儿子,她大哥和弟弟家也是一窝小子,连个外甥女都没有。她就经常邀请柳苗和柳芽去家里玩,过过有闺女的瘾。
只不过柳苗大了,加上冯家都是男孩,这两年不好意思去她家,柳芽还小,倒是经常带着弟弟过去玩。
柳芽和柳苗各自应了声,王玉兰就端着酱油回去做饭了。
柳芽忘了正在跟爷爷下棋,想起她前世的婆家生活。
冯家大哥在部队升了官,娶了一个外地媳妇,两人在部队生活。柳芽嫁到冯家之后,王玉兰对她很好,两人从没红过脸。
就算她一直没生孩子,婆婆都没有给她难看的脸色;反而总是安慰她:冯家不缺孙子,你们夫妻要是想要孩子,领养一个也行。
所以,柳芽跟前世的丈夫和婆家感情很好。这辈子她没打算改变,想依照前世的发展嫁到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