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历史文化 ...

  •   请原谅,在列书单之前,梳子要发一些议论。
      尽管历史文化类和诗词评点类被我摆在书橱同一个架子的两边,但这两者在梳子心目中的地位绝对不同。如果说诗词评点是在借助诗词让我们看到人物,因而被人物的命运牵动悲喜,那么历史文化类的书目大多是通过人物让我们看到文化,进而反思并深度挖掘自我,从而由悲叹中豁然开朗,把红尘看淡一些。
      这个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好评如潮但也骂声如潮的余秋雨先生。我想我用的形容词并不过分。梳子读他的书不算太少——毕竟学校图书馆里所有他写的书我都借来读过——但不敢说领会了多深。请再次原谅,我既不是说他太深沉(这事情我现在是在不好下定论),也不是说他写得不切实际,这只是梳子本人直到现在都是在象牙塔里呆着,没出去闯荡过的并发症。但是梳子觉得他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我们没有他那样的学识,没有他在□□期间的传奇经历,甚至对于我这种90后的家伙来说,很多长者的生活是我们不能理解也不能想象的。他的书给人的感觉永远是君子,不曾批判过什么,只是娓娓地叙述往事,把那些个时代变成傣家竹楼似的建筑——纵然附近有蛇,但更有美景。
      我这里提到了他的三本书,只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而已。
      本来是想分作艺术类、沉思类、人物类和历史类,但想想觉得意义不大,所以就按我的喜爱程度来排了——好吧我承认前面的排序是我看到哪本就写上哪本的名字。
      摘抄可能不多,但是推荐原因和我的评论可能要写得挺长。如果您有耐心不妨看看,因为我觉得这些评价可能会是整个推荐单子里我写得最好的一组,即便不是,这也是最用心、最动情的一组。
      下面开始列单子:

      《风流去》 鲍鹏山:
      这本书十分厚并且十分沉,同学说可以当砖头砸人了,我很矫情地说:“它沉是因为它饱含文化的重量!”话说的很矫情,但这是我到现在为止最欣赏的一本关于历史文化的书。
      我疯狂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同学,跟她们一起讨论读后感的时候,我们有几点共同的结论:
      首先,他敢于批判。
      鲍鹏山先生的书让我这个没听过他讲水浒的人对他肃然起敬,因为他不会因为别人对一个人评价高而刻意地附和,他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你觉得这一点很容易做到,我问你:“你敢公开批评文天祥愚忠吗?”这本书没提文天祥,我只是举个例子。他的批评,如果我们同意,自然是觉得有些个找到知音的意味;但如果我们不同意,却会因为那些文字看到另外一个方面,未必走上那一条道路,也未必就对抗,但起码了解。
      其次,他有锐气却不乏沉稳。
      梳子说过一句挺出言不逊的话:□□的精神损失远远超过了经济损失。纵然那十年我们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民经济倒退、植被破坏、资源浪费,都抵不过文人锐气的缺失。一些人死了,活下来的多少都被磨去了锋芒:他们收敛自己,更有甚者把自己藏到套中人的套子里去,以期不再被伤害(这个我举不出例子,但总觉得一定会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失去他的锐气,他的批判是一种锐气,但批判是由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史料依据得出,并不是没有根的浮萍。
      最后这一点是梳子自己的感觉:他反复说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箭垛(胡适先生首创)。
      这一段的原文请见摘抄(下面的天蓝色字)。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觉得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人被过度的神化或丑化的原因。
      当然,我不能说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极其精彩。但是我可以说,这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因为在梳子的观念里,一本足够深沉的书不是一日两日便能读完放下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思考。如果就字数而言,这本书只够我看五个小时,但是我读它所用的时间是整整一个月,每天晚上半小时到一小时。这一点,我没说谎。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本章摘抄没地方复制,全部要手动打。我就不打全了……):
      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东西,每个读者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与逻辑来认识屈原,但屈原也因此面目全非。(出自 《屈原无路可走》)

      我们的知音总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死去。
      或者,在我们死后,他们才姗姗迟来。
      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呢?那他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
      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以等到汉武帝刘彻。
      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
      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
      这是一个产生了天才的时代。但却是一个不需要天才的时代。
      ……
      是的,这个帝国在灭掉诸吕后,只缺少一个刘姓的皇帝,而不缺少大臣。
      ……
      一个明君,一个贤臣,历史让他们相见,他们却不能相得,合则两荣,离则俱损,可惜可惜!
      ……
      伊尹、管仲的同僚中,定是庸人居多。他们定是能与这些庸人合作,才得成功。是的,圣人,就是能与庸人合作,引导他们并借他们之力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人。
      (出自《贾谊 没有席位的发言》)

      生命必须对象化——也就是说,生命必须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渠道,然后把自己体现在对象——诸如事功、名声、成就——上。这是生命自身的“欲望”,也就是它不能剥夺的权利。一旦这种权利被剥夺,弱小的生命会匍匐而堕落,而那些强悍的生命就会感受到无法忍受的痛苦(如阮籍),甚至会拿生命作资本与赌注,去和黑暗现实作一番较量,生命在它的绝境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如嵇康)。(出自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

      《山居笔记》 余秋雨: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与《风流去》相比,它很薄、很轻,好吧,价格也便宜很多。
      作者用了两年的时间,历经很多辛苦的考证,最后才有了这本书。它批判的意味的确不浓,但是展现了一种精神境界。这与后来的《寻觅中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不是相同。
      《一个王朝的背影》,几乎各个选本里都有这篇文章,但我最欣赏的却不是这篇。
      我喜欢《十万进士》、《抱愧山西》、《流放者的土地》还有《遥远的绝响》。
      读鲍鹏山先生的文章,我哭是因为我对挽救那些人无能为力,永远的无能为力。我恨为什么历史是那么强大的一个独裁者,它决定所有人的命运。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我哭是因为我恨那些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我恨现在所谓的韩流竟然也能对我们的文化造成冲击,我恨我的懦弱和我力量的微薄。我扪心自问:老祖宗的文化流传了几千年,为什么在我们手里断了,我是不是也担着一份责任?
      我不知道是不是人人肩头都担起了这一份责任,但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在用他的肩膀挑着这一副沉重的担子。并且我觉得他待人可能(仅限于可能,我不了解)是傲慢的,但他对待自己文字的时候,是谦恭的。
      梳子认为,写文字的人要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哪怕那是自己的文字。因为我们都会腐烂,但文字不朽。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别人可能把我们看得更重;但是文章写出来,它理应占据更多的关注。我喜欢郭晶晶的一句话,她说她作为一个运动员,要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她更希望别人关注的是她的比赛而非她本人,就好像吃鸡蛋的人理应关注鸡蛋而非下蛋的鸡。我觉得,探讨一个作者对于他的文字的态度,远比谈论他的待人接物来得重要。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文天祥虽然写过“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汗青”本身又是如此暧昧不清。

      《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
      书的腰封上说,这是一个长者洗尽铅华的人生体悟。我完全赞同。
      听他的讲座,觉得这个和蔼的老先生说的话虽然没什么大口号,却是有大道理的。我把这本书归到历史文化类,是因为它绝不是什么商界指南一类的东西,也不是肤浅的人物传记,而饱含了胡雪岩先生和作者曾仕强先生对生活的一种领悟,这种领悟,毫无疑问,是来源于历史,但却不仅仅适用于历史。它对文化的涉及可能不多,但值得思考。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呃,这本书里都是些小条目,单拿出来看着很像管理经验,先不录入了。

      《古琴丛谈》 郭平:
      这是一本写得十分动情的书。因他动情,所以叫人看到他对琴的尊重和喜爱,进而让人看到琴的美。
      即便你说古琴不是一种文化,你也不得不承认“知音”代表了文化之中的一部分。作者主要叙述的内容是关于琴曲、指法和打谱,这对于梳子这种只是刚想要去学古琴的人来说无疑是要看得云里雾里的。但他在对琴和人以及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很多话,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知音”这个极致美好的词语,难道真的要成为永恒的痛么?
      推荐指数:★★★★☆(因为我本人喜欢琴这个分数可能打高了)
       书中锦句:
      好琴的价值主要不在器物之美,而在于其声之美,在于它们由声传达出的音乐,由音乐表达出的古人及今人的精神境界。
      一张琴,哪怕是博物馆里的雷琴(梳子注一下,雷琴是唐琴的代表,登峰造极之作),如果长时间地躺在玻璃柜里,那从本质上说,它已经死亡。
      知音,成了中国人盼望的无比美丽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境界,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心头的痛。
      古,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的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理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

      《本草春秋》郑骁峰:
      现在写书能越写越好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本书比起《逆旅千秋》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没有选择那些谁都知道、谁都写的风花雪月,而是选择了大家不去涉及的领域,唤起一种深切的感动。它的大气、深沉、苍凉,是历史散文中少有的气息。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人类有个极可贵的优点:永远不想忘却为他们的幸福做出牺牲的先烈。但人类还有个缺点,就是也善于忘却,他们记不住太多的名字。
      再明亮的镜子也只能照出皮肉,无法映出真名士的筋骨热血,更无法传达刻骨的疼痛。
      只有文人自己最清楚,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义,在现实面前其实往往是很脆弱、很不堪一击的。
      端午这日,他们能聊以□□的,就是文人的老模范,憔悴的屈原,自那年投江之后再无声息;而同样自尽的钟馗,却成了神,提着利剑重新回到阳间为天下文人出一口恶气。

      《寻觅中华》 余秋雨:
      这有些像一本断代史,把由古至今的文化符号细细理了一遍。作者用的依旧是他儒雅的笔调,写出血泪斑驳的故事。
      有一句话,出自《唐诗几男子》的最后一段,余秋雨先生说:“李白和杜甫真要羡慕他们(指白居易、刘禹锡等)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梳子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震——现如今,我们来看历史不也是这样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一个的文化符号。我们用一段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文字去评判那一场安史之乱、我们关注的更多是诗人们的风流传闻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深度。我们把他们当做先人看待,却忽略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人是会变的,但人的命运无非那么几种。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一趟,才发现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
      魏晋名士们的焦灼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从这方心灵秘土中蓬勃地生长出来的。以后各个门类的千年传代,也都与此有关。但是,当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当年精神开拓者们的奇异形象却难以复见。嵇康、阮籍他们在后代严重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鬼怪。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
      与白居易同岁的刘禹锡,同样成了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蜀先主庙》,为所有的后世中国文人开拓了感悟历史的情怀。李白、杜甫、王维真要羡慕他们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来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

      《日落九世纪》赵益:
      作者很系统地写了唐朝的灭亡。作者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对这段历史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用这本三百七十五页的书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文宗之死让数字我掉了不少眼泪。它绝不是快餐文学式的假意敷衍。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古代中国的全盛是公元七世纪初到八世纪末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唐朝,它的辉煌曾经如日中天,照亮了整个是接。可惜,这一轮灿烂的太阳并没有闪耀出持久的光辉,在九世纪一百年中就慢慢地熄灭了。宛如一柱激昂的喷泉引回到死水般的池塘,再也不兴波澜。只剩下点缀其间的一片静谧的莲花,稍稍掩盖了一些沉沉暮气。

      《文化苦旅》 余秋雨:
      先翻了前面的两本,便觉得《文化苦旅》这本书似乎比它们略略幼稚一些,由此明白,文字总也不断成长。但是这本书依然不愧是一座里程碑,它开创了“文化散文”这一概念。
      因是最早的一本,这本书中选取的地方就不用受局限,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内涵丰富、文化灿烂。末几篇就多是近现代的事情,《信客》、《酒公墓》这两篇文章尤其突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很多字眼用得十分巧妙。有一句说“狼山蹲在长江边上”,看似是极其平淡的一笔,但那个“蹲”字就很传神,比“坐落”、“位于”之类的词语更加合适。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原谅我吧就《都江堰》一篇的电子版好找……):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隐士大风流》 纳兰秋:
      我本来想把《帝国不语对枯棋》排在这个位置上,细想却又觉得不妥。
      《隐士大风流》,这本书未必有多火,但是很温暖。梳子第一次看一本写隐士的书却觉得温暖。
      作者主要阐述了一点: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知道这点,书不看也罢。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有人把这段伤心往事理解为音乐的魅力所致,其实不然,这更大程度上是钟子期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钟子期先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勇气和信念,他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樵夫并甘之如饴,不为俗世的功利色彩所打动,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精神。
      生活要有自己的主张,否则就会不快乐;不快乐的人生即使拥有很多,也不过是增加了自己的负担,生命之花必将萎靡凋谢;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一如既往地坚持,心甘情愿地奉献,这样的人生才能精彩。

      《帝国不语对枯棋》 范军:
      他剖析历史带有个人色彩,却不失客观。他说历史就是要写得浓墨重彩才好看。这句话我不怎么同意,但书却的确是好看的。
      推荐指数:★★★★
       书中锦句:
      玄宗之后无大唐。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底线是可以碰的。因为它柔软,一碰就弯,但就是断不了。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因为它坚硬,宁折不屈,一碰就断。
      缘分是时来运转,是时间和空间的精确交集。
      万里长城雄伟壮观,阿房宫、骊山陵气派庄严,但它们都托不起一个王朝下坠的重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