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何以君锦绣相赠 ...

  •   樊渊不紧不慢地过着他的新生活。

      樊桥把名单送到了樊渊这里之后,樊家二哥送来的那些人最近突然就没有什么动静,连隔三差五会跟踪他的人也悄然消失了。

      若不是颜秀儿时不时地跑到自己面前来刷存在感,他大概会以为背后的人放弃了计划。

      樊渊并不想太快结束这场在他看来可以称之为闹剧的“美人计”,他还没能弄清楚背后人的意图,有所防范的“美人计”比他尚不知晓的其他算计要安全得多。

      颜秀儿在樊家别院的所做所为,他暂且冷眼旁观,和这个女子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便好。

      每日的早朝气氛特别和谐,虽然人人自危,但望去皆是一片友好和善的笑脸,哪怕只是明面上的,也是美好得不似勾心斗角的朝堂。

      齐王依旧尽忠职守地做他的装饰品,尽管底下的官员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的脸色斟酌地问询,他也依旧不发表任何意见。一个眼神抛过去,问话的官员立刻吓得转移话题。

      议事接近尾声了,本以为又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早朝,樊渊正等待着皇上的“无事退朝”这句话。

      一连几日没有开口的齐王,突然就开口了:“陛下……”

      这一开口,樊渊明显感到了底下的官员全部腰杆一挺,连在偷偷打盹的也猛地提起精神来。

      “别忘了经筵之事。”齐王殿下轻描淡写地提出的事得到了在场之人的重视。

      樊渊能听得出来,这是齐王在试图提醒皇上,而且听起来还有点着急,因而用了强调句。

      但是看看旁边翰林院的同僚们的神情吧,大难临头似的,脸上还带着愤愤不平。

      樊渊都能猜到这群人在想什么了。

      一定是以为齐王仗着摄政之权,正在威胁皇上……

      经筵,是指早几朝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虞朝初期始开经筵,地点为文华殿,时间不定。

      后来永煌帝在位时,经筵被固定在每年四月中旬起,至十月末旬止,遂为定制。

      如今正是四月初,经筵将开。

      开经筵为朝廷盛典,一般由宗室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等官侍班,每年四月中旬起至十月末旬,一旬一次经筵。

      除此之外,此段时间里尚有日讲。

      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或称小经筵、小讲。只用讲读官侍班,讲官或四或六,直说大义。

      经筵讲学从永煌帝开始,就变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至此延绵百年,到了后来也是如此。

      而这个日讲的讲官除了从翰林院里选拔,还能从哪里选?

      虽然这是齐王出来提起的,大家都怕其中有什么阴谋诡计,但做官的人谁不想可以名正言顺的和皇上培养感情?这可是一条终南捷径。

      越是靠近皇权的地方,对科举成绩要求越高,最起码也要是个二甲进士出身,一般人指望不上。

      同时翰林院也是个讲究资历的地方。

      所以当樊渊听到宣读的圣旨里有“擢樊渊翰林为翰林侍讲,侍经筵”这样一句的时候,心里也是不由一惊。

      原本低垂着头混在百官里的樊渊猛然抬头看向御座旁边的位置。

      依旧是很远的距离,远得那人的脸在樊渊眼里都是一片模糊,但樊渊很确定,他看着他时,他也在看着他。

      “这不合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连樊渊自恃沉稳都不忍失态,其他人则直接突破了对齐王的畏惧,脱口而出。

      是啊,这不合规矩。

      樊渊重新低下头,垂眸不语,安安静静,不发一言。

      一个才刚刚入翰林的七品官,骤然就擢升了一品,还获得了在圣上面前讲经的机会。

      官场上的文人最是奇怪的一点,就是为了一点小小的规矩,突然就能舍生忘死。

      再说,别看这事没有实权,但却是每一个大臣都梦寐以求的职务,近距离和圣上交流的好机会。

      “樊编修不过二十有三,恐其年岁尚轻,不能担此重任。”

      “未曾常年沉溺经籍,或有错漏之处,难免误了圣上啊。”

      诸如此类嘈杂的声音,安静的朝堂因为这么一件事,突然沸腾了起来。

      樊渊低头微微一笑,笑容里有几分讽色。

      很吵啊……所以他会在前世才放弃了科举之路,走向了暗处。

      有这争执不休的时间,在暗处他可以做很多事了。

      只是他从来都是旁观那些官员的争吵,如今自己却成了争吵的起因。

      在一片争吵声中,齐王程斐瑄淡淡反问道:“国朝取士可有不考经籍?樊渊既能以一甲三名及第,谁能说他对四书五经见解未深?何况……他年龄与陛下相差不大,陛下也缺个同龄的侍讲。”

      这话前面还有点道理,后半句就是无理取闹。

      人人都知道陛下今年才刚刚十五,与樊渊之前差了八岁,这“同龄”二字简直睁眼说瞎话。樊渊这年龄,说是和齐王自己相仿,大家才信。

      程斐瑄表现出的态度确实在无理取闹,滚刀肉似的,管大臣多少说辞理由,他就是这样全部挡回去。

      “臣恳请收回成命。”温和而坚定。

      “此事已定,不必……”齐王的话戛然而止。

      最后站出来的是樊渊自己。

      这是樊渊第一次在朝堂中站出来发言。

      他很清楚,朝堂这种地方,二十多岁实在太年轻了,在大家眼里只能算有潜力,不能托以重任。纵观大虞史,也没有这样的前例。齐王如此坚持,只怕反而会让这些人担心自己和齐王勾结“祸害”朝政。

      他必须站出来表态,也必须推辞。

      程斐瑄看向站出来的樊渊,他看不清樊渊的表情,这么看着也辨别不出樊渊的想法,所以他沉默了起来。

      这一沉默,众大臣才想起来齐王手头染的血。纷纷嚷嚷也渐渐随之安静下来。

      “咳咳,樊卿且退回去吧,”坐在御座上的少年天子抬手挥了挥,他的声音犹带稚气,却自含威严,“诸位不必争吵了。自朕登基以来,难得见到如樊卿这般年纪的三鼎甲。这才和皇叔商量,在经筵日讲的六位讲官中加上樊卿。朕手谕已出,便不收回了。”

      末了,天子又脸上带笑地转而对程斐瑄道:“皇叔也勿恼,朕的侍讲难道不该由朕做主?诸卿不会反对的。”

      群臣噤声。

      听其所言,这想提拔樊渊的竟是当今圣上。而齐王想趁机拉拢樊渊,没想到被樊渊自己拒绝齐王的拉拢。

      “得罪”了齐王的樊渊顿时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樊渊似笑非笑地向前一拜,退了回去。

      他又如何听不出来,圣上不仅点出侍讲的人数是六人,其余人有足够的利益,又隐隐是在携天子威仪暗藏逼迫。

      如此手段,此少年天子也不愧是史书上所写的那个元载帝了。

      “男儿节义有如许,万岁千秋可以事明主。”

      似吾等书生,所求的正是这般而已。

      ——————————

      “君行兄,你这样把齐王得罪死了,会不会不妥?”下朝后,樊渊接受了几个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的道喜,杨述这样担忧的还是头一个。

      樊渊只是笑笑,没有回复。

      得罪倒不至于,会不会恼怒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他已想起了,当日是他对齐王提起了“好处”二字,换来对方这样煞费苦心替他谋了个“好处”,却被他本人拒绝了,怎么想心情都好不到哪里去吧。

      不过他也没想过对方不仅当真了,还是给了一条锦绣前程。

      越发不懂这位齐王殿下的意思了。

      想交个朋友?

      那还真是笨拙的交友方式啊……

      正式的文书下达下来后,樊渊莫名其妙就升了官。从七品跳到了六品,这晋升速度可谓羡煞旁人。

      就是杨述都不免眼红,酸酸地叹道:“君行兄,樊侍讲,日后我可得多仰仗你了。”

      “嗯,好说。”樊渊低头看着手中的书卷,侧头漫不尽心地看了眼杨述,很坦然地接了。

      “诶……我从前怎么会觉得你是个正人君子呢?”杨述抽了抽嘴角。

      “我什么时候不是了?”樊渊低头继续看书,不在意地问道。

      杨述一本正经地回答:“正人君子可没你这么厚的脸皮。”

      樊渊没有再理会他了,杨述无趣地走开了,做自己的事去了。

      翰林院清闲,但每个人都总能找到事做。

      樊渊一个人捧着书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突然一个小纸团滚到了他的面前。

      樊渊一挑眉,反手覆卷,拾起纸团,缓缓打开,将其铺平在面前。

      “今夜戌时,茶酒皆备。”

      字字铁划银钩,力透纸背。很潇洒随意的字体,但字迹工整,可见不是匆忙写就,而是一笔一划认真写出。

      樊渊将纸条随手夹在他自己带来的书中。

      左右无事,且看看这位齐王殿下到底意欲何为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