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二十四诗品 ...


  •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通篇充盈道家气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中文名
      二十四诗品
      类别
      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作者
      司空图
      年代
      晚唐
      书籍简介 听语音
      《二十四诗品》专谈诗的风格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如论“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秾”风格。“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入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从而新意无穷。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诗品》虽被称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其实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观的烙印,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希心释道、笃好虚淡、落落寡合、内心悲凉的隐者的倾向与情绪。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即使那些“雄浑”、“豪放”、“劲健”、“旷达”的风格,也缺乏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在哲学层次上统摄这些意境的,则是“道”、“真”、“素”、“虚”等庄老和玄学的概念术语。所以严格说来,它并非“不主一格”,在总体上均倾向于冲淡。
      “诗品”的“品”可作“品类”解,即二十四类;也可作“品味”解,即对各种风格加以玩味。司空图好以“味”论诗。他在《与李生论诗》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要求诗应有“味外之味”。所谓“味外之味”,便是“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所引发出的联想、想象、美感的无限性。《二十四诗品》论风格也贯穿着这种艺术好尚。如“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形容”中的“离形得似,庶几其人”,等等。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要求诗自然而不做作,真纯而不虚矫,随兴而不勉强。这些贯穿全书的思想,也是对诗艺的贡献。
      诗品原文 听语音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1]
      解析诗品 听语音
      二十四诗品
      刘晓林
      己丑暮春,九天居士品赏晚唐诗坛妙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逸兴忽至,希冀入表圣灵腹,掘表胜内蕴,赘语成文。每品一韵,廿四品共一韵;每品一句,廿四品共廿四句。复首尾二句,以作引入、寓托之用。
      《二十四诗品》融铺陈与简约、融恣肆与平淡诸般于一体,绵延幽绝、莫测高深;又尽述一事一物,然非仅囿于一事一物。虚实相参,内外兼及,诚神州文辞遣用师学之瑰宝也!
      古今万物之秘,若察心谙道,若融会贯通,予秉信:莫不归于一也!是为记。
      亘古廿四品,万载一司图。
      寥寥长风寄,雄浑绝太古。
      惠风伴孤鹤,素行掠澄湖。
      玉洁真骨在,尘滓除却无。
      风云俱不见,悠悠混沌处。
      月华满八垠,畸人伫神素。
      玉壶花竹雨,幽鸟竞相逐。
      磷缁任磨涅,流水洗今俗。
      气神拔五岳,蓄守得真如。
      六朝炫锦绣,金尊湮华庐。
      空山信采苹,俯仰皆机杼。
      风流本无字,心聆真宰诉。
      天风携沧浪,灵犀破浮屠。
      缅邈荡生气,靡靡侧身奴。
      万象尽在手,神光草际浮。
      率性无所羁,何需辨旦暮?
      可人寻幽寂,清淡比月曙。
      逶迤假天工,迷离接旷途。
      思深直寻道,文妙追亡逋。
      雄才百岁奇,须臾渺渺卒。
      波澜并嶙峋,妙契风采驻。
      目送归鸿去,琼浆胜醍醐。
      飘忽莲花山,夭矫传神呼。
      逆旅光阴客,恍惚生死睹。
      珠丸飞动势,流转乃天枢。
      已丑九天泣,表圣几时孤?
      作者简介 听语音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朱全忠受禅后召他做官,加以拒绝。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是晚唐著名诗人。他说:“侬家自有麟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苏轼曾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又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之味。‘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后人于此亦多有激赏之词。
      但是,奠定司空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的《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诗歌理论。
      当代学者对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唐代的李嗣真所作,证据是有关典籍上记载过李嗣真作过《诗品》,而他又有《后书品》传世,也是与《二十四诗品》相同的四言诗形式,这种观点值得注意。
      文学旨趣 听语音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
      司空图概括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是:
      雄浑冲淡纤秾沉着
      高古典雅洗炼 劲健
      绮丽自然含蓄豪放
      精神缜密疏野清奇
      委曲实境悲慨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由于《二十四诗品》文字惝恍,旨意遥深,古今学者对其主题的把握不一,聚讼纷纭。论者或以之为创作论,或以之为风格学,又或以之为赏鉴说。但是都难以穷尽作者的心源。甚至有人认为“或以不解解其不解”。实际上如果超越一般的文学理论的层面,从更高的审美角度审察,问题则会迎刃而解。
      桑塔耶那说: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哲思的,诗像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正像庄周不妨是一位诗的哲人一样,司空图则不妨是一位思的诗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其一,体道。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诗的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炼》),“饮真茹强”(《劲健》),“俱道适往”(《绮丽》),“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由道返气”(《豪放》),“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委曲》),“俱似大道,妙契同生”(《形容》)。这里的道、真、真宰等都是指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其二,主静。诗人体道,要如老庄之言,“心斋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乘月返真”(《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高古》)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韵。”(《自然》)
      “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彼无垠。”(《飘逸》)
      道体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把诗学放入了一个宏伟的宇宙生命架构之中,从而揭示出深层的审美意蕴。“《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的判断,的确是把握《诗品》主题与意旨的关键。
      审美意蕴 听语音
      虽然历代的学者从总体的诗歌风格、个别的鉴赏角度,以及具体的艺术创作的结构、语言和手法等多个侧面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达到了非常深入的地步,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指出全书的核心本质。这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它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更在于它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司空图以“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思维方式,将哲人对生命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论者对诗思的省会三种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超越经验世界而进入实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强调“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思与境偕”,就是说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灵感与形象的融合;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超越于具体有形描写之外而暗示出来的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而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则是诗歌直接呈示的风采韵度、滋味兴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他为这一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二十四诗品》的每一首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辩性和哲理性。它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形,主客相通,诗思谐和的全息图像。它所敞开的可能性,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孙少康先生曾在《论司空图的〈诗品〉》一文曾进行了精彩的解说,撷择数则,浅尝一脔——
      《超诣》:
      幽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行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从老庄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看来,道与俗是相对立的,道是指他们所理想的超现实的哲理境界,而俗则是现实的人生社会。思想超脱现实,不沾染世俗尘垢,故可与清风、白云,同归纯洁无瑕的太空。在乱山高木、碧苔芳晖之间,超诣的人,居之若素,吟诵清诗,有大音希声之妙。
      《豪放》: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易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召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这种豪放,不是人间英雄豪志之豪放,而是“畸人”、“真人”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宇宙共死生的真率表现。此种豪放之气产生于自然之道,是“真力饱满元气充实的表现。这种豪放的人如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巨龙,而游手四海之外”。
      《二十四诗品》就是以这样精美的简约的文字,构筑了恢宏的诗歌宇宙,展示了广褒的艺术时空。它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更是诗,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哲学著作。
      作品影响 听语音
      《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丛书,均有辑录,同时,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标榜“性灵”与“神韵”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也都把《二十四诗品》看作意境诠释的典范。
      不仅如此,《二十四诗品》还远播外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西方,最早翻译和论及此书的,是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1901年纽约),此后克兰默·宾在《翠玉瑟琶:中国古诗选》(1909年伦敦)中进行了更精道的阐述,说它“引导我们一种特殊的途径进入了富有魅力的宇宙。……使我的进放精神世界的无限的自由中。”此后西方对《二十四诗品》的翻译、研究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1946年发表了他的硕士论文《一篇关于中国诗人的长诗:司空图的〈诗品〉翻译和研究》,使《二十四诗品》在苏联的汉学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日本学者对《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也作出了相当优秀的工作,如《二十四诗品举例》、《诗品详解》等。
      《二十四诗品》的重要性和远大影响还体现在后人对它的摹仿上,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并已经不限于诗歌理论的范围,如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黄钺《二十四画品》、郭麐《词品》、杨夔生《续词品》、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魏谦升《二十四赋品》、于永森《诸二十四诗品》(含《新二十四诗品》、《后二十四诗品》、《续二十四诗品》、《补二十四诗品》、《终二十四诗品》、《赘二十四诗品》)、许奉恩《文品》、马荣祖《文颂》等等,这些续作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反映了《二十四诗品》的持久不衰的精品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理论著作,它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是激活技术文明时代诗与思的一个能量源。
      相关书籍 听语音
      【书名】人面桃花相映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别裁
      【作者】吴航斌著

      书影
      【出版】线装书局2010年6月第1版
      【定价】32.00元
      【书号】ISBN 978-7-5120-0173-2
      【类型】古典诗歌-文学研究-国学文化
      【简介】本书共八卷,每卷三品,共二十四节,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元典为谈艺底本,一卷三品,一品三段,情深文明,言近指远。更益以诗意古画,映照解读。说文解字在先,格物、禅喻或心析参诗于后,取径不一,但皆重于比物连类,互相发明。全书援引各家诗作词品、文学武侠,经纬纵横,申说司空图诗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的别趣与深意。行文轻快,笔法入微,固属文艺赏析之作,而对文理章法及相应的人情之常,常有独到的兴会与适度的发挥。席勒所谓造艺本于游戏之天性,细按本书字里行间、文情墨意,笔端流丽、口角生风,可见作者对此精神契会于心。
      【目录】
      自序l 世人见竹不解爱
      前言l 穆如清风
      卷一l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第01品 / 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第02品 /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第03品 /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卷二l 任流水向人间
      第04品 / 沉着: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第05品 / 高古: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第06品 / 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卷三l 空山无人,花下复清晨
      第07品 / 洗练: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第08品 / 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第09品 / 绮丽: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卷四l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第10品 / 自然: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第11品 /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12品 / 豪放:由道返气,处得以狂
      卷五l 酒意诗情谁与共
      第13品 / 精神: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第14品 / 缜密: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第15品 / 疏野: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卷六l 看君看我看君来
      第16品 / 清奇: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第17品 / 委 曲: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第18品 / 实境: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卷七l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第19品 / 悲慨: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第20品 / 形容: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第21品 / 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卷八l 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
      第22品 / 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
      第23品 / 旷达: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第24品 / 流 动: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附录l 二十四诗品相关
      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2. 袁枚:《续诗品》
      3. 曾纪泽:《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
      4. 顾翰:《补诗品》
      后记l 桃花依旧笑春风
      【推介】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人鉴文衡,罔有不具,岂第论诗而已哉。清·孙联奎《诗品臆说》
      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这本书我从五岁发蒙时读起,要算是我平生爱读书中之一。我尝以为诗的性质绝类禅机,总要自己去参透。参透了的人可以不立言诠,参不透的人纵费尽千言万语,也只在门外化缘。这部书要算是禅宗的“无门关”,它的二十四品,各品是一个世界,否,几乎各句是一个世界。郭沫若《夕阳》
      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言,哲学家之悟道,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钱钟书《谈艺录》
      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启功《诗品题识》
      此书印象,不必拘泥于诗艺专著,不必慑迫于蓝本之名头高、来头大。全书指要,既非人面,亦非桃花,所重者,乃“相映”二字也。今人好论作文大法、词章诀窍,以终南捷径之含糊惑诱道听途说之懵懂,南辕北辙,大道日远。全书二十四诗品之能近取譬,真诀分解,同情会意之读者倘能识其堂奥,象外试笔,则破执桃花,即奉斯著为文章圣手必读之书,岂为荒诞语耶。魏武挥鞭
      解读《二十四诗品》 听语音
      —— 塞北风情
      一、雄浑篇
      原文:
      大用⑴外腓[féi]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huāng]荒油云,寥[liáo]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qíong]。
      注释:
      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féi],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shū]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jiào shì]》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无穷也。”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
      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为浑,此二句就是“反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实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孙联奎[kuí]《诗品臆[yì]说》云:“‘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总体论述: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一种整体的美;2、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是最高的美的境界。3、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4、“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5、“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诗介绍: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王维的《终南山》:“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yú]。白云回望合,青霭[ǎi]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jiàn]水曲折,潺[chán]潺流过。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
      他山之石:
      *《雄浑》揭示出了“雄浑”的三个重要特征:空间的无限大、力量的绝对大和视觉上的朦胧模糊。从这三个重要特征来看,雄浑与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崇高”是非常相似的(《<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